•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浅谈铁路信号电缆故障处理

白轶才 付英涛
  
天韵媒体号
2024年24期
中国铁路沈阳局集团有限公司 通辽电务段 028000

摘要:消除铁路信号电缆故障,确保铁路信号设备的运用可靠,保证运输秩序顺畅。本文从铁路信号电缆故障隐患的原因分析,总结电缆接地及断线、互混处理方法和注意事项,对铁路工作人员处理信号电缆故障有所裨益。

关键词:信号电缆;断线;接地;互混;分析与处理。

引言:

铁路信号电缆故障,存在信号显示升级、道岔错误动作或错误表示、轨道区段不显示占用等严重隐患。消除电缆故障是处理联锁隐患的重要工作内容。

一、电缆故障性质。主要有虚接断芯、接地、互混等三种故障。

二、电缆故障性质的判断方法。

1.电缆虚接、断芯故障。使用万用表测试确认电缆芯线间导通状态。在电缆一侧用万用表欧姆档(RX10)测试两芯线间环阻,电缆另一侧将电缆短接,测试环阻为每公里环阻大致在47-49Ω间,为正常;测试结果不通,阻值∞,为断芯。测试结果远大于每公里环阻在47-49Ω间,为虚接。

2.电缆接地故障。用500V兆欧表测试电缆各芯线对地绝缘值,低于1兆欧为接地。测试电缆芯线对地绝缘时,应断开分线盘地线,涉及站联条件,还应断开本站及临站的站联防雷模块,防止兆欧表的直流500V电压加在防雷模块上,使之软击穿,导致数据不准确,出现特性失格。

3.电缆互混故障。用500V兆欧表测试电缆各芯线间绝缘值,绝缘值低于1兆欧为互混。测试芯线间绝缘时,要在不同回路间进行测试,因同一回路环在一起,线间绝缘值为0兆欧。只有测试不同回路之间的绝缘值小于1兆欧时视为有互混。

三、电缆故障产生的原因。

1.电缆虚接、断芯。一是电缆受外伤,碰断芯线铜芯,导致断芯;二是地下接头盒接续工艺差,接续点虚接,潮湿腐蚀等,导致断芯;三是电缆盒端子紧固接触不良,潮湿腐蚀等,导致虚接或断芯。

2.电缆接地。一是电缆盒制作成端时,压接铜环卡破电缆芯线绝缘层导致,接地;二是电缆地下接续工艺不达标,芯线铜芯与屏蔽网接触,导致接地;三是地下接头密封不良或破损进潮气,导致接地;四是电缆受伤,潮气或泥水导致接地;五是电缆弯折部位不执行技术标准,弯折半径过小,内铝护套卡破芯线绝缘层,导致接地;六是电缆质量问题,电缆芯线外侧的绝缘层质量不达标,出现接地。

3.电缆互混。一是电缆弯折不执行标准,弯角过小,压破芯线外皮,导致芯线间互混;二是电缆受伤混线,导致芯线间互混;三是电缆因接地导致线间绝缘不良,出现互混。

四、电缆故障处理。

电缆发生故障,要首先将备用芯倒换故障芯,临时恢复设备使用,消除设备故障。倒换备用芯时,要确认备用芯线绝缘良好,环阻阻值正确,之后再进行更换,更换完成之后复核电缆的连接状态,确认电气特性恢复原值,经联锁试验正确后,方可恢复正常使用。

处理电缆故障一般按电缆打点、径路探测、电缆识别、芯线核对、割接等五步。

1. 电缆的打点。

(1)电缆断线。使用电缆故障测试仪的脉冲法进行打点,按电缆的类型调整波速,再将测试线的两个夹子分别与故障电缆一根好芯线和故障芯线连接,进行故障距离的测试。测试时,需在电缆的两端分别进行测试,同步再测试一对好的芯线数据进行比对,以确保测试数据的准确。如用脉冲法一端测试故障芯线与好的芯线件断线距离为350米,测试两根正常的芯线断线距离为2000米,在电缆的另一端再次进行测试,测试故障芯和好芯间的断线距离为1600米,两根好的芯线间的断线距离为2050米,可以确认两端的电缆全长接近,两端测试故障点位置加在一起与全长也接近,测试数据基本准确,故障位置基本在300米附近。也可以通过测试好的芯线环阻,换算为电缆长度进行比较,如每公里信号电缆芯线环阻一般为47欧姆,测试值为100欧姆,电缆全长基本在2100米左右。

(2)电缆接地。使用电缆故障测试仪的高压电桥的方式测试,将电缆故障测试仪调至高压电桥模式,相应的夹子线分别接地、好芯、故障芯,电缆另一端将好芯和故障芯可靠短接在一起,开始测试。为保证测试数据准确,一端至少测试两遍,在一侧测试完成之后,再到另一端再次测试,将两侧测试数据进行比对,如果两端距离接地点的百分比相加接近100%,基本上测试数据时准确有效的,故障点的位置就在测试的百分比所在位置。电桥法要注意两根芯线的对地绝缘值之比最好大于100倍,测试出的数据更准确。如一芯电缆绝缘值为0.2兆欧,配合打点的芯线绝缘值要大于200兆欧以上为佳。若同一根电缆内已经没有满足条件的电缆芯线,可以借并行的其他电缆的芯线进行测试,此时测试的结果略有误差。

(3)电缆互混。电缆互混与电缆接地的查找方式相似,是把互混的两根芯线一根认为是地线,另一根为接地的故障芯,测试的方法相同,只是将接地变为接在认定的接地芯线即可,测试出接地的位置,就是两根电缆互混的位置。

2.电缆的径路探测。在打点确认电缆的故障位置之后,首先要对电缆的径路进行探测,确认电缆的径路及位置。探测时需要在故障电缆内找一芯绝缘值大于0.5兆欧备用芯线,在发射设备一极与芯线连接,发射设备另一极接地;电缆的另一端将该芯线接地,之后在打点的故障点前后100米左右的范围重点探测。探测时,可用不同频率进行确认,33kHz、8kHz、1kHz等频率都试一下,提高探测的准确性。当发现电缆深度突变,径路突变等迹象时,往往是电缆地下接续的 “Ω”形弯,此处要重点进行挖验,往往地下接头盒的位置导致电缆断芯、接地、互混的几率较高。如果没有异常,需要将故障点前后各30米左右的电缆挖出识别后,检查电缆有无伤损,结合施工将电缆剖开,断开相应的芯线再次进行打点确认,直至找到故障点。

3.电缆的识别。故障位置的所有电缆挖出后,需要从所有电缆中确认那一根电缆为故障电缆。方法是在电缆内找出一芯备用芯,将芯线的一端接地,另一端向该芯线送识别信号源,用识别仪进行电缆识别,直至找出故障的电缆。亦可采取外接电源的方式,使用BG2-300型变压器,将市电变成独立的交流220V电源,电源的一极经过不少于400W(可产生不少于500mA的交流50Hz电流)的负载与需识别故障电缆内的备用芯线连接(对地绝缘值一般不少于0.5兆欧),该备用芯另一端接地(注意不得接贯通地,防止电流经电缆外铠回流,导致电流的方向相反,磁场抵消,无法识别);变压器输出电源另一极接地,在送电的同时,用移频表耦合钳测试每根电缆的感应电流,当测试出电流值接近500mA, 并与送电的时机吻合后,可以确认该电缆就是故障电缆。识别前将接入负载的实际电流测试一下,并注意电化区段识别时要在没有电力机车运行时进行,防止牵引电流干扰。

4.电缆芯线核对。确认电缆故障点之后,需要重新接续,消除故障。接续前将该电缆内所有的芯线逐芯进行核对,保证后期割接接续的准确。核对时,采用探针的方式,用万用表表笔逐芯测试核对,确认是否是同一芯,并同步完成线号绑扎,以备割接时核对线序接续是否正确。如果需要割接的一端为电缆盒,需要核对每芯电缆在电缆盒内的实际连接位置,形成配线图,施工时按图施工。

5.电缆割接。电缆割接前对待换的电缆要进行芯线导通、对地绝缘、线间绝缘测试,按既有电缆的线序绑扎线号。接续时,一是芯线铜芯的开剖长度在6-7mm间;热塑套管、屏蔽线组屏蔽铜网等配件安装齐全;二是芯线压接时要压实;三是接头焊焊锡时不能过热,热缩管加热要受热均匀;四是灌胶后24小时内尽量不要移动电缆盒或接头盒,待接头盒内胶凝固一定强度后,再将电缆入沟回填。

作者简介:白轶才(1972.11),男,工程师。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