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新质生产力背景下基于“五金”建设和“三教”改革的新能源汽车技术人才培养思考与研究
摘要:新质生产力背景下,新能源汽车技术人才培养,聚焦“三教”改革的中心任务,将创新与创业教育落实到人才培养措施中,通过不断完善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方案,全面开展“五金”建设工作。新能源汽车技术人才培养中,应结合市场发展前景进行课程安排、学习活动、实践训练,为学生综合性发展提供重要路径。同时,在“金课”“金地”“金师”“金专”“金教材”;“教师”“教材”“教法”等方面,为学生提供专业化教学指导和服务。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背景;“五金”建设;“三教”改革;新能源汽车技术人才;培养策略
引言:在大力倡导教学改革的指导精神下,对职业教育提出全新的要求,需要各大院校在新能源汽车技术人才培养中,通过“五金”建设和“三教”改革,立足社会对该领域人才质量的要求,从而培养高技能、专业性的技术人才,助力新能源汽车行业长效性发展。高校在新能源汽车专业技术人才培养中,应建立重要的体系、打造有效的平台,为学生提供集学习、训练、实习于一体的教育基地。同时,依托新质生产力背景,应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进行教育教学工作,全面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随着东莞新能源产业生态逐渐完善,在新能源产业项目中创造良好业绩。据统计,东莞市已于40个在建新能源产业项目,总投资达到578.9亿元,预计年产值接近600亿元。
一、建设师资队伍,发展教育能力
在新能源汽车技术人才培养中,存在师资人才不足,师资结构单一,导致无法满足新能源汽车技术人才培养需求。为了解决这一现实问题,院校依托新质生产力背景,采用“五金”建设和“三教”改革方法,吸引优秀教师加入新能源汽车技术人才培养队伍,服务于人才培养战略,致力于发展新能源教育能力。因此,为了解决师资建设的困境和问题,各大高校出台解决的政策、措施,对师资人才提出全新的要求,从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化,聘请有企业工作经验三年以上的教师和学历在高职以上的教师担任教学工作,逐步拓宽师资引进路径、发挥师资教育作用。与此同时,依托新质生产力背景,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应大力开展校企合作模式,促进师资流动学习,鼓励学校师资力量进入企业学习;鼓励企业优秀人才走上教师工作岗位,进而在理论+实践的师资建设环境中壮大师资队伍,进一步体现人才培养力量、促进人才综合发展。比如,建立高等院校个性化师资培训系统,遵循国家培训标准和原则开展教学培训工作,进而提高高等院校师资人才培养力度。同时,对教师队伍中的人才展开分类性培训,使其通过不同的等级开展不同的教育工作,实现教师人才的分级培养,助力新能源汽车技术人才培育工作。比如,按照教师等级可划分为:新任教师、专业教师、骨干教师、青年教师等多个等级,为教师人才提供充足的晋升平台和机会。
二、整合教材内容,拓宽教育路径
依托“三教”改革和“五金”建设,一方面,在进行教材运用过程中,应结合新能源汽车相关专业进行教材的编排和使用,切实体现教材整合的作用。同时,结合高等院校教学实践与企业发展需求,体现教材内容的实用性作用,为促进企业共同发展提供重要依据。另一方面,在教材创编过程中,应充分了解企业的岗位需求,制定详细的教材讲解内容,从而提高资料采集与运用效能,为保证所编写的教材与实践课程的同步性,教师应做好考察工作,凸显教材创新与改革的价值。比如,根据高校人才培养教材进行新能源汽车技术人才培养教材编写工作,切实体现编写内容与行业发展的协同性和发展性特征。另外,还可利用线上线下融合的模式,依托信息化手段进行教材形式改革与创新工作,以音频、视频教材进行生动、灵活的教学活动,真正意义上实现教学优化与创新目标。比如,在教学课件中,以电动化、智能化为背景,介绍新能源汽车转型升级的重要性,结合大湾区依托完备的新能源技术研发和应用过程,进行新能源领域的顶尖新能源技术应用。据表明:大湾区拥有锂电池企业数量逾1.77万家,占全国12.4%,成为我国锂电池产业的聚集区。
三、创新教学方法,锻炼综合能力
“三教”改革与“五金”建设下,为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力量,必须创新传统教学方法,优化教育教学路径,为学生全面性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因此,在新能源汽车技术人才培养中,应创新教学方法、锻炼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为其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习得知识与技能提供助力。教学方法作为教学活动的核心部分,应主动呈现教材内容,拓宽知识学习路径,逐步推行多样化,创新性教学方法,致力于拉近学生与学科知识、专业技术、行业环境之间的距离,真正意义上实现多元化发展目标。教学方法的呈现可在校内课堂上、企业课堂上、线上课堂上,学生既可以通过线下课堂的学习掌握新能源汽车专业知识;还能够收获广阔的知识内容,发展学生综合性能力。在三个课堂有效衔接下,运用学习资源、学习手段、学习路径的统一性,巧用智能化、现代化、数字化手段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助力在“三教”改革与“五金”建设中形成良好的专业素养。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新质生产力背景下,依托“三教”改革与“五金”建设路径,科学开展新能源汽车技术人才培养工作,为发挥人才培养作用、提高人才技术水平提供重要依据。在人才培养工作中,通过组建精良师资队伍、开发专业教材内容、创新教育教学方法等,有效提升人才培养效能,致力于提高学生对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学习与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吴松.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职新能源汽车技术人才培养策略[J].汽车维修技师,2024,(20):87-88.
[2]张宗喜,宋传增,郑明刚.汽车新能源技术课程改革探索[J].内燃机与配件,2024,(19):141-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