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基于“工学一体、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究

蒋俊 徐燕
  
天韵媒体号
2024年26期
江苏省常州技师学校 江苏常州 213000

摘要:随着技工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走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之路是国家大力发展技工教育的重要战略,也是技工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必然选择。近年来,技工院校在示范校建设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以创建“工学一体”为核心,以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为宗旨,进行了不断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本文将从工学一体的研究意义、基本理念、系统化建设实践探究及系统化建设成效展望等方面阐述工学一体、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和作用。

关键词: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工学一体中心;工学一体系统化建设

引言:

2012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人社部、财政部、国资委关于加强企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意见的通知》中提到了“校企双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工作的通知》明确规定,企业新型学徒制就是采取“企校双制、工学一体”的模式,通过企校合作培养与企业以师带徒相结合的方式,对拟录用或新录用的员工开展学徒培训,实现企业职工技能人才培养的一种模式。

一、工学一体的研究意义

为深入开展工学一体、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人才培养体系,技工院校重点围绕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改革、师资队伍、校企合作与办学机制三大任务建设,通过对示范院校建设,技工院校的办学理念和发展思路方面进一步优化,以创建“工学一体”为核心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取得显著成效,并使得技工教育教学质量、服务功能和社会影响力有所整体提升。为使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运行机制和工学一体的教学改革能真正有效实施并达到预期效果,需要在后续的示范院校建设中持续不断地探索和实践。

二、工学一体基本理念

工学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技工院校在不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践的基础之上,经过深入分析并反复推敲实践后提出的,它承载着特殊的教学理念。该培养模式既能让技工院校与合作企业共同开展项目合作,也能让两者共同进行产品研发和产品生产,还要求实训场所不仅具备“产、学、研、用”等多种功能,并具备以下三个特征。

1.实训的内容应以生产任务为导向

坚持工学一体的教学模式,需在学生的实训工作中,让其体验一个个真实而完整的生产任务及流程,从获取信息、制定计划、作出决策、实施计划、过程控制、评价反馈到成果交付等一系列工作环节,使学生积累丰富的工作经验,提高其综合实践能力。

2.实训中心的运行应以企业需求为前提

秉承技工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以满足企业岗位需求为主导的原则,实训内容、教学模式、场地设备设施建设与配备都应遵从企业需求,使实训场所的组织架构、运行机制、工学内容、评价体系等方面正常运行,从而保证学校专业建设更好地可持续发展。

3.实训场所建设坚持四位一体

实训场所建设应充分考虑校企双方需求,结合产品实际、技术更新、专业建设等长远目标,形成“产、学、研、用”四位一体的功能链,从而推动工学一体在技工教育教学和企业的技术进步中发挥着重要而长远的作用。

三、工学一体系统化建设实践探究

工学一体中心与校企合作企业结合校企合作机制共同参与技工院校工学中心建设,在合作运行中不断推行“走出去,引进来”的合作模式。技工院校提供实训场所、提供教学资源的同时,应从企业引进先进师资和高端技术,并将车间与课堂、工作与学习、师傅与教师、学生与学徒等融为一体。

1.共议课程开发

技工院校在确定校企合作企业后,根据产品项目,结合专业建设目标,征求企业技术人员的意见和建议,并通过市场调研、共同探讨,以产品项目为载体,将企业典型任务纳入专业课程体系,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任务驱动教学。

2.共建实训基地

工学一体教学中心的建设不论是从车间区域划分、设备设施归置、工量具摆放、材料定置,还是安全标牌标识、成果展示等方面都需要由学校和企业共同策划并实施。建成后的工学一体教学中心应在兼顾生产和教学需求,融合企业和校园文化的同时,充分体现本专业特色。

3.共创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的核心是在“产教融合”的模式下,技工院校和企业共同培养高技能人才。该培养模式要求以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和技能水平为目的,以产品项目为载体,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相互配合实施教学。完成学生的学习目标由知识和岗位技能转变为职业能力提升,学习内容由如何操作设备转变为如何完成工作,教学实施情境由课堂、实训室转变为工作情境,课堂实施者由教师转变为企业技术人员等一系列的转变。

4.共评培养质量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培养模式也将促使企业为学校提供更全面的专业建设发展需求和建议,给学校配备了更优质的师资和先进技术,提供了更真实的教学任务,同时还不同程度的提升了师生实践水平和专业素养,更好地促进了技工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该培养模式不仅为社会提供了优质的高技能人才资源,也能使其在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促进生产技术的进步。

四、工学一体系统化建设成效展望

工学一体系统化建设采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教学培养模式,在经过不断地磨合、探索和实践中,未来必将取得以下成效。

1.提升了教师的综合能力

教师在工学一体系统化建设项目的实施过程中,需要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指导学生完成生产任务,这也是对教师指导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考验,在这过程中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势必都有所提高,同时也为学校造就一支具备较高素质、过硬的专业理论、过强的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创造了有利条件。

2.提高了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

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模式下,学生通过“学中做,做中学”的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职业素养,还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工作过程意识、质量安全意识、效率至上意识。与企业而言,也可极大程度上缩短学生的岗前培训时间,提升工作效率。

3.推动了工学一体课程改革

近年来,为进一步推动工学一体课程改课,诸多开发设计的学习任务由于项目设置、实训场地、设备设施等条件的限制而得不到有效实施,多数任务只能采用模拟仿真等方法实施教学,导致学生理解不透彻,教学效果不理想。而工学一体中心的系统化建设将引入企业真实有效的生产任务,并为该任务的实施创造了切实可行的条件,从而保障了工学一体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

4.创造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技工院校的教育与行业发展、企业生产之间存在与生俱来的联系,工学一体中心采用“产、学、研、用”教学模式探索,不仅在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了深入的改革创新,也为技工院校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可见,工学一体中心不仅发挥了人才培养的应有作用,同时也将为技工院校的未来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

五、结束语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一个复杂又全面的系统工程,运行过程中要明确对接企业需求,寻求相同的契合点,实现“校企双赢”。在充分调动企业积极性的同时,每个教学环节都要尽量还原企业真实的工作过程和考核方法,与企业达成一致的评价反馈措施。其中,许多问题需要协调解决,可我们必须树立信心,秉承“学生为本,厚德办学”的理念,树立大国工匠精神,努力朝着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目标而奋斗,为技工院校的教育事业发挥我们最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锡岭、许祥平. 职业院校开放式实训教学模式的探究[J]. 才智,2017,(8).

[2]曾庆荣、曾水德、王圣鑫. 基于“产教融合”的汽修专业学生实训机制创新研究[J]. 现代经济信息,2018,(10).

[3]林锦实. “双闭环”式“产交融合、工学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校学报,2017,(3)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