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探究

杨妮
  
天韵媒体号
2024年26期
新和县实验中学 842100

摘要: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意义非凡。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与宝贵财富,对于深化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与鉴赏能力至关重要。通过在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精髓,学生能够更加深切地体悟古诗词的深邃意境与独特魅力,领略其蕴含的文化底蕴和美学价值。这一举措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更能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传统文化

当前,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展现出前所未有的灵活性、内容的丰富性和视角的多元化。为提升古诗文教学水平,并更有效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师需紧跟时代步伐,敏锐捕捉古诗文教学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契合点。这要求教师强化古诗文教学与传统文化传承的紧密联系,对传统的教学方式和理念进行革新。

一、古诗词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存在的不足

部分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过于偏重字面意思与语法结构的讲解,却忽略了其中深邃的文化内涵与人文精神,致使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仅停留在浅显层面,难以领略其内在的美学意蕴与价值。更有教师沿袭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强制学生死记硬背古诗词,而非采用引导、启发与讨论等多元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

二、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拓宽学生思维视野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语文教学,能引领学生深入探索古代社会的风貌、人文精神和思想文化。通过阅读不同时代与文化背景的文学作品,学生可以触及多样的思想观念与文化传统,从而拓宽自身的思维视野。在此过程中,分析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社会背景及历史事件,不仅让学生得以窥见历史的斑斓画卷,更能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二)有利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高中语文教学,因学科特性本就蕴含丰富的文学知识。学生在学习古诗词时,其思考方向往往与古人不谋而合。此时,若能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无疑能进一步推动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古诗词的学习情境中融入传统文化,能让学生与古人的思想产生共鸣,从内心深处接受并热爱学科知识。这种共鸣不仅让学生深刻感受到古诗词的独特魅力,更让他们领悟到传统文化的深远教育意义。

三、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策略

(一)与互联网新媒体结合

在当今时代,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于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不仅要重视教学内容的深度与内涵,更需对文化传承的载体与传播方式进行创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互联网、新媒体相结合,为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创新元素。

以《将进酒》一课为例,教师在课前通过微信群上传了课程提纲,引导学生围绕诗歌主题进行预习与背诵,并观看相关视频资料,感受诗朗诵的磅礴气势。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对诗歌内容有了初步的理解与思考,还发现了自身在背诵、理解及朗读方面存在的不足。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在课堂上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讲解与解答,带领学生深入剖析诗歌,品味其中的韵味与意境。通过引导学生鉴赏诗歌、思考问题,教师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诗歌理解能力,还激发了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意识。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有助于学生在课堂上汲取知识,更为他们未来的成长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这样的教学实践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薪火相传,学生的创新精神与综合能力也得到了显著提升。

(二)情境中渗透传统文化

在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课堂上,古诗词教学往往因其复杂的知识体系而显得与众不同,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局限性。然而,高中阶段的学生已具备较为完整的思维体系,但由于缺乏实际应用情境,在深入探究古诗词文化时,难免会产生理解上的偏差。为了提升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效率,并深度贯彻优秀传统文化,首要任务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此,教师应为学生创建适当的学习情境,构建诗歌的创作背景,将静态的文字转化为生动的画面,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理解。

以《归园田居(其一)》的教学为例,这首诗通过描绘田园生活的安逸,表达了作者对当前生活的满意和对田园情怀的向往。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诗中描绘的自然景象,教师可以借助先进的多媒体技术,构建田园生活的情境。通过播放舒缓的音乐,带领学生穿越时空,真正走进课本,体会诗中“开荒南野际,鸡鸣桑树颠”的美好意境。同时,教师还可以搜集相关的传统文化资料,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作者,感受其写作风格和生平经历。借助传统文化促进情境教学,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究热情,还能让他们感受到语文知识的魅力。通过这种方法,学生不仅能更好地理解古诗词,还能在潜移默化中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营造课堂的教学氛围

为了更有效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角色至关重要,他们需精心营造富有感染力的学习氛围。语文教材中丰富的诗词篇章,正是传承文化精髓的桥梁。通过讲述故事这一生动方式,教师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氛围充满活力,鼓励学生主动融入学习进程。

以教授《离骚》为例,教师不妨先引领学生步入楚国的历史长河,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现楚地的地理风貌、政治制度及社会生活,为学生勾勒出一幅屈原时代的鲜活图景。随后,深入剖析屈原的生平与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体会其深邃的思想与卓越的艺术造诣。结合传统节日端午节,教师可讲述节日的起源与传说,引导学生探寻其与《离骚》情感主题的共鸣之处,从而深化对文本的理解。实践活动同样不可或缺。组织包粽子、赛龙舟等活动,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受端午节的浓厚氛围,进一步领悟《离骚》所承载的文化价值。课堂上,鼓励学生通过多媒体展示、小组讨论、诗歌朗诵等形式积极参与,既锻炼表达能力,又提升艺术鉴赏力,同时促进师生间的思想碰撞与情感交流。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使语文课堂生动有趣,还促进了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入理解与认同。学生在此过程中,不仅提升了文化素养,更培养了民族自豪感。

结语

综上所述,在全球化浪潮下,外来文化纷至沓来,与本土文化交织碰撞,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带来了新挑战。在此背景下,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古诗词作为传统文化的瑰宝,不仅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还展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情趣与价值观念。

参考文献:

[1]张彬丽.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传承[J].科教导刊,2020(6):154-155.

[2]张彬丽.浅谈优秀传统文化与高中古诗文教学的关系[J].课程教育研究,2019(40):175.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