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教—学—评一致性"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路径探索
摘 要:为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本文围绕新课标下“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设计展开研究。文章分析了“教—学—评”一致性的内涵和重要意义,并从制定明确教学目标、构建持续化评价任务、设计结构化教学活动、优化教学策略四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实施策略。同时,文章结合小学数学的典型案例,对策略的应用进行了深入阐释,以期为广大小学数学教师优化教学设计、促进“教-学-评”的有机统一提供参考和启示。
关键词:小学数学;新课标;“教—学—评”一致性;教学设计;实施策略
1“教—学—评”一致性的内涵
“教—学—评”一致性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目标、学生的学习活动和评价方式三者之间的高度统一和协调。具体而言,教师基于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设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并据此精心设计教学活动,组织学生开展探究、交流、练习等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在活动中理解和掌握知识技能。同时,评价内容和方式要与教学目标和学习活动紧密联系,全面考查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并据此调整教学策略。
2“教—学—评”一致性的重要性
2.1有利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教—学—评”一致性对于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具有重要意义。当教学目标、学习活动和评价方式紧密联系、相互呼应时,学生能够在富有针对性的学习任务中积极探索、主动思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提升逻辑推理、数学抽象等关键能力。同时,合理的评价激励学生反思总结,调动其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培养严谨求实的态度和协作交流的品质。在“教—学—评”的良性循环中,学生逐步构建起完整的数学学科素养,形成理性思维和创新意识,为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2.2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评”一致性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当教学目标、学习活动和评价方式协调统一时,教师能够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内容,精心组织课堂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探索知识、发展能力。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能够积极思考、动手操作,在与他人交流碰撞中深化理解,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到解决问题中。同时,科学的评价能够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中的困难和不足,为教师改进教学提供依据,促使教师不断反思教学策略,优化教学方式。在“教—学—评”的有机结合中,教学更加精准高效,学生学习更加主动深入,师生在教学相长中共同进步。
3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设计的优化措施
3.1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是达成“教—学—评”一致性的先决条件
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是达成“教—学—评”一致性的先决条件。教师应基于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每一节课提出具体、可检验的教学目标。目标要涵盖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维度,突出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同时,目标要具有针对性和挑战性,既要考虑学生的认知起点,又要体现适度的难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1]。此外,教学目标还应具有层次性,区分必须达成和可以达成的目标,为不同水平的学生提供发展空间。只有目标明确具体,才能为教学活动的设计和评价的实施提供清晰导向,进而实现“教—学—评”的有机统一。
3.2持续化的评价任务,是实现“教-学-评”一致性的关键环节
持续化的评价任务,是实现“教—学—评”一致性的关键环节。评价应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与教学目标和学习活动紧密结合。教师要针对每个教学环节设计评价任务,全面考查学生在知识理解、问题解决、合作交流等方面的表现。评价方式要多样化,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的结合。要充分利用练习、作业、小组讨论、实践活动等进行评价,重视学生的自评互评。评价要注重反馈,及时发现问题,调整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查漏补缺。此外,评价标准要明确具体,与教学内容相匹配,既要考查学生对基本知识和关键技能的掌握,又要关注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提升[2]。
以小学数学“《认识正负数》”的教学为例。本节课围绕“结合现实生活,了解正、负数的意义,会用正、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两个量”的目标展开。教师在课前通过“说反话”的游戏导入,引导学生感悟生活中事物的相反性,激发学习兴趣。在探究环节,教师设计了温度变化、楼层起降、存取钱等情境,引导学生用正负数表示升高-降低、上升-下降、存入-取出等相反量,理解正负数的意义。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在具体情境中感悟正负数的使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活动中,教师通过提问、学生汇报等多种方式实施评价。如在温度情境中,教师要求学生说出温度计的示数,并用正负数表示出来,考查学生对正负数表示方法的掌握;在存取钱情境中,教师请个别学生扮演银行职员和顾客,评价学生在具体语境中正确使用正负数的能力。课后布置练习,进一步检验学生对正负数意义的理解和表示能力。
3.3结构化的教学活动,是实现“教-学-评”一致性的有效保障
结构化的教学活动,是实现“教—学—评”一致性的有效保障。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活动的序列和流程,使之与教学目标和评价任务紧密对接。活动要体现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递进式结构,环环相扣,步步深入。每个活动都要明确任务要求,围绕重点难点,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实践操作。同时,活动形式要丰富多样,注重个人思考与小组合作、动手实践与言语表达的有机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教师还要预设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前准备应对策略,确保活动的连贯性和流畅性。在活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表现和反馈及时调整活动方案,保证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3]。
3.4优化教学策略设计,有助于加强“教-学-评”之间的协调统一
优化教学策略设计,有助于加强“教-学-评”之间的协调统一。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灵活选择和运用多样化的教学策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体验。要合理搭配讲授式、探究式、合作式等不同的教学方式,既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又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在讲解时要突出重点,化繁为简;在提问时要启发诱导,点拨疑惑;在练习时要循序渐进,及时反馈。同时,要积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优化教学策略,通过多媒体演示、在线测试、虚拟仿真等方式,创设生动形象的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沉浸式的学习体验。教师还要关注学生的认知状态和情感需求,适时调整教学策略,营造民主平等、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
以小学数学“《可能性》”的教学为例。本课主要围绕“理解可能性的含义,掌握可能性的计算方法,运用可能性解决实际问题”的目标展开。教师首先通过歌咏比赛的情境导入,让学生动手涂色,直观感受可能性同样大的含义。接着,通过摸球游戏、统计鞋号等活动,引导学生探究可能性的计算方法,并尝试解决实际问题。活动中穿插练习,及时检验学生对概念和方法的掌握情况。
结语
“教—学—评”一致性是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实现教学目标、学习活动和评价方式的协调统一,对于优化教学过程、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立足学情,精心设计教学目标,开展持续性评价,构建体系化的教学活动,创新教学策略和方法,促进“教—学—评”的良性互动。唯有不断探索“教—学—评”一致性的实现路径,提升教学设计的科学性,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持续提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教师要勇于担当,与时俱进,在“教—学—评”一致性的追求中实现自我突破、自我超越,推动小学数学教育迈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杨明丽.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数学教学评一致性[C]//广东省教师继续教育学会.广东省教师继续教育学会《教育与创新融合》研讨会论文集(一),2023:7.
[2]龙平.基于大单元教学评一致性理念探讨小学数学教学方法[C]//广东省教师继续教育学会.广东省教师继续教育学会第六届教学研讨会论文集(十三),2023:5.
[3]黄秀梅.小学数学教—学—评一致性的问题、原因及路径探析[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2,23(8):123-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