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中职农学优秀传统文化在德育实践活动中的应用与效果评估

刘彦波
  
天韵媒体号
2024年27期
吉林省榆树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130400

摘要:在“文化传承与德育创新”的背景下,中职农学教育承担着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双重任务。本文从教学理念、课堂实践与效果评估三个方面,探讨如何实现优秀传统文化与农学德育的深度融合。通过宽基础、活模块、重训练的教学理念,推动文化课与专业课的有机对接;通过实践教学和文化体验活动,激发学生的文化认同与职业责任感;通过多维度评估方法,全面反思教学成效与不足。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德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为中职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与路径。

关键词:中职农学;优秀传统文化;融合德育教育

引言: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在中职农学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德育价值。随着“文化传承与德育创新”理念的提出,中职教育需探索个性化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加强文化与专业的有机融合,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与文化素养。本文旨在探讨优秀传统文化在中职农学德育实践中的应用路径,通过系统的教学理念设计与实践活动开展,构建教与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创新教学模式,为中职学生的发展注入文化自信的力量。

一、中职农学教学理念的融合与创新

(一)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农学教育的必要性

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农学教育,不仅可以传承农耕文明,还能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与文化素养[1]。在农学教育领域,技术人才的培育至关重要,其核心旨在孕育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技术人才,而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节俭、勤劳、和谐等精神内核,与当今绿色农业发展理念高度契合。在学生心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有助于他们深刻领悟农业与生态间紧密的内在联系,进而提升求知热情,激发对文化的认同感。将文化元素融入其中,学生在农业技能学习实践中,得以感知其职业的历史底蕴与价值所在,进而强化职业认同感。

(二)宽基础与活模块理念的引导

“宽基础、活模块、重训练”的教学理念为优秀传统文化在农学教育中的融入提供了明确方向。宽基础强调课程体系的全面性,包括传统文化课程与农学专业课程的有机结合,为学生构建坚实的文化与技能双重基础;活模块则突出教学内容的灵活性,通过专题模块设计,让学生能够以问题为导向开展深入学习。

(三)理论与应用结合的创新路径

农学教育领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是传统文化融入教学的核心要素。仅依靠课堂讲授,难以让学生深刻理解传统文化的实际意义,因此需要通过实践环节进行强化。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能够使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深化了对文化知识的领悟,并体会到了传统文化对现代农业发展的引领效能,进而达成了理论与实践技能的和谐统一,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中职农学优秀传统文化在德育课堂实践中的有效应用

(一)个性化学习模式的构建

在课堂教学中,构建个性化学习模式是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与农学课程融合的重要策略。在充分把握学生兴趣与学习特性基础上,教师需精心策划形式各异的课堂活动,以充分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学习农业相关传统文化知识时,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鼓励学生围绕传统农耕习俗展开交流;角色扮演的活动则能让学生模拟古代农夫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增进体验感;问题导向式学习能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传统文化与现代农业的关联。个性化学习模式的核心在于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找到自身价值,同时提高学习效率和文化认同感。

(二)文化课与专业课的有效对接

文化课与专业课的对接是实现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农学教育的关键举措。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跨学科融合的方式,使文化知识与专业技能互为支撑。例如:在农业生态学课程中,引入古代农学文献中的节气种植理念,帮助学生理解传统文化中的自然和谐思想;在植物保护课程中,可以将古代生物防治技术的智慧与现代植保方法相结合,深化学生对生态平衡的认识。这种课程设计不仅增强了专业课的文化内涵,也使文化课更加贴近学生的职业需求,达到知识体系的延展与整合,为学生提供更加完整的学习体验。

(三)实践教学与文化体验的结合

实践教学是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农学教育的有力载体,通过文化体验活动能够让学生在实际参与中领悟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例如: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与插秧、收割、农作物加工等传统农耕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农耕文化的操作技巧与智慧。校内外实训基地也可成为文化体验的延伸场所,例如设立传统农具展示区、传统种植示范田等,使学生在技能训练中感受文化的独特价值。通过文化体验,学生不仅能提升动手能力和职业技能,还能从中体会传统文化与现代农业生产的联系,增强职业自豪感与文化认同感。

三、教学效果评估与反思

(一)学生文化认同感的提升

通过结合教学手段与各类活动,显著提升了学生的文化认同感与民族自豪感。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不再停留于表面,而是逐步内化为行为习惯和职业道德。教师于德育实践中,根据问卷调查、课堂表现观察及学生作品评估,对学子文化认同度进行定期评定,并据此调整教学内容和形式。

(二)教学效果的多维度评估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职农学教育的效果不仅体现在学生的文化素养提升上,还可以通过他们的专业学习成果来体现。通过对比文化融入前后的学习成绩、实训成果和就业能力,能够直观地评估这一教学模式的成效。此外,课堂互动的质量和学生的参与度也可以作为评估的重要依据,为后续教学优化提供数据支持。

(三)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与反思

教师在面对文化传承与德育创新的双重实践时,其职责与素养需进一步提升。教师不仅要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更要对传统文化的深层内涵和价值有深刻的领悟[2]。定期组织教师参与培训及反思教学,显著提升其文化修养及教学技巧。教师在教学反思过程中需重视学生反馈及教学成效,梳理经验并优化教学手段,使文化传承与德育实践更加高效。

结论:在中职农学教育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德育创新的需求,更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举措。在教学理念、课堂实践与效果评估中,需要不断创新方法、优化路径,使“教”与“学”融为一体、“理论”与“应用”有机结合。未来,中职教育应进一步探索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深化文化与专业的联系,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更加全面的支持。

参考文献:

[1]郝娜.当农科文化遇上传统文化[J].[2024-11-24].

[2]张欣等. "中国传统文化在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中的价值." 经营管理者 25(2015):1.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