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的实践研究

杨国旺
  
天韵媒体号
2024年28期
甘肃省静宁县德顺小学

摘要:小学数学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逻辑思维、解决问题能力和学习兴趣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学目标、教学实施和评价标准之间的不一致性导致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学生的数学学习常常停留在对规则和公式的机械记忆,缺乏深入的理解和灵活运用能力。教学评一致性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强调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评价体系的有机结合,能够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策略,以期为课堂实践提供可行性参考。

关键词:教学评一致性;小学数学;教学设计;课堂实践

一、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教学目标与评价标准脱节,影响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核心,直接决定了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方法的实施。然而在实际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学目标与评价标准往往存在脱节现象。教师在设计教学时,更多关注教材内容的完成进度,而忽略了学生实际掌握知识的情况。教学目标通常以知识点的覆盖为主,缺乏对能力和思维培养的明确要求。而评价标准则更注重结果性的考核,忽视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记录和分析。这种目标与评价的分离,导致教学效果难以全面反映学生的真实学习状态。

这种脱节问题还表现为评价手段的单一化。在传统小学数学教学中,评价主要依赖于考试成绩,注重对标准答案的检验,忽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努力和创新表现。学生在这种以结果为导向的评价体系中,往往重视答题技巧而非知识内化,导致学习兴趣下降和思维能力发展受限。教学目标与评价标准的缺乏一致性,使教学效果无法达到预期,学生的数学素养难以全面提高。

(二)教学过程侧重形式,忽视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

在现行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学过程过于追求形式化,而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关注不足。许多课堂以教师讲解为主,教学方法单一,学生的参与度和思维深度较低。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完成预设的教学步骤,却忽略了对学生理解程度的实时把控。这种形式化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虽然完成了课堂任务,但对知识的理解停留在表面,无法形成深层次的数学思维能力。

数学是一门注重逻辑性和推理性的学科,学生的思维培养应是教学的重要目标。然而当前的教学实践中,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活动常常被束缚在教师预设的框架内,缺乏自主探索和表达的机会。例如在解题环节,教师通常注重答案的正确性,而忽略了学生解题过程中的思维路径。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无法激发学生的思维潜力,还可能使他们对数学学习产生畏难情绪,进一步降低课堂教学效果。

二、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

(一)明确教学目标,建立教学与评价的内在联系

明确教学目标是实现教学评一致性的起点。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学目标需要从知识点的掌握扩展到能力的提升与情感的培养。以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为例,可以设置三个层次的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引导学生在解题中灵活运用分数性质解决实际问题;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与分析能力。这种目标设计使教学内容更加具体和具有可操作性,同时为评价标准提供了清晰的依据。

教学目标的明确性不仅体现在课前的规划阶段,也需要贯穿课堂实施与课后反馈。教师在课堂上通过提问、讨论和小组活动等方式,实时观察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情况,并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节奏和内容。评价环节则需紧密围绕教学目标展开。例如在课堂小测中,设计题目不仅包含对分数性质的基本理解,还需加入情境化的综合应用题,考查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目标、课堂实施和评价结果的统一,使教学过程形成了环环相扣的完整体系,提升了教学效果的科学性与针对性。

(二)优化教学设计,确保教学与评价过程协同一致

教学设计是连接教学目标与评价过程的桥梁。优化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评一致性的关键环节,需要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潜能。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设计灵活的教学形式。例如在学习“图形与几何”时,可以结合实际操作与小组合作,让学生在观察和动手操作中探索图形的性质。这种设计不仅能够让学生直观感受到知识的应用价值,还能增强他们的探究意识和合作能力。

课堂教学的动态管理是确保教学与评价过程协同一致的重要措施。可以通过课堂提问、分组讨论和成果展示等环节,对学生的学习进展进行即时反馈与调整。例如在解决几何问题时,可以引导学生讨论“不同形状的面积如何计算”,并利用多媒体展示不同解法的直观对比。课堂中融入的评价活动,不仅帮助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还能让学生及时了解自身的进步与不足,从而增强学习的主动性与信心。这种教学与评价的双向联动,形成了一个动态优化的教学系统,提升了课堂效率与学生学习的效果。

(三)创新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评价的创新是教学评一致性的核心环节。比如以“统计”教学为例,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设计一个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一个“校园垃圾分类统计”任务。活动的第一步是数据收集。学生需要设计问卷,分工合作收集学校不同班级的垃圾分类情况,并将数据记录在表格中。教师在此阶段可通过观察学生的合作与数据记录情况进行即时评价,例如关注学生分工是否明确,数据记录是否准确。在活动的第二步,学生需要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并以条形图、饼图等形式呈现结果。此环节评价重点在于学生是否能够准确制作图表,并根据图表分析数据的特点,如“哪些班级分类效果较好,哪些班级有待改进”等。这种评价注重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与表达能力,而不仅限于图表制作的正确性。

活动的最后一步是成果展示与反思。每个小组需要在全班分享统计结果与改进建议,教师通过评价学生的语言表达、逻辑条理性和团队协作表现,进一步了解他们在活动中的综合能力。这种多维度的评价方式,既关注了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又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行为与思维发展,体现了评价的全面性与多样性。学生还可以通过自评与互评,反思自己在活动中的优点与不足,并对其他小组的表现提出建设性建议。

结语

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为实现目标、教学与评价三者的协同统一提供了新思路。通过明确教学目标,教学活动有了清晰的方向;通过优化教学设计,课堂过程更加高效有序;通过创新评价方式,学生的全面发展得到了保障。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王赟.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研究[J].名师在线,2024,(32):28-30.

[2]苏昭菡.“教—学—评”一体化视角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构建策略[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4,(30):98-101.

[3]柳萍.小学数学教学评一体化课堂实施路径[J].天津教育,2024, (29):171-173.

本文系平凉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 2023年度课题《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的实践研究 》(课题立项号:PL[2023]GH8535)研究成果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