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乡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广东省河源市蓝塘镇为例
摘要:近年来,心理健康,尤其是青少年群体的心理健康,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和重视。但受到经济发展制约,乡村地区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却极度缺乏。基于此,本文通过实地考察,以河源市蓝塘镇中心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为研究对象,分析乡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对策。
关键词:乡村,心理健康教育;小学生;问题;对策研究
一、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主要以广东省河源市蓝塘镇中心小学生为调查对象,以发放问卷形式进行调查。总计发放问卷120份,回收101份,有效分卷101份;男生58人(57.4%),女生43人(41.6%)。
本文主要采取调查问卷和访谈法的形式,研究蓝塘镇中心小学学生心理健康情况。问卷调查内容涵盖学生学习目的,积极性,人际交往,家庭教育方式,生活习惯等方面。考虑到小学生理解能力有限,为帮助调查对象更好地理解问卷内容和目的,此次调查研究,采取面对面访谈形式开展,调查人员直接与调查对象进行面对面交流,通过提问和观察获取信息。
二、调查结果
(一)基本情况分析
77.2%的学生认为读书是为了自身目标的实现,但仍有一小部分学生认为读书是出于现实目的,为了父母、老师或者为了赚钱,以及一小部分同学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认为只是“同学间好玩”。
(二)学生学习兴趣分析
多数学生在学习中愿意主动思考,但小部分学生存在懒惰、自控力差的特点,学习兴趣低。38.6%的学生面对考试感到情绪紧张,反映出学生有较强的荣誉感,同时考试焦虑也辐射产生对人的焦虑,表现为过度关注自我,在人群面前感到不安。同时,值得注意的是,调查中个别同学对课堂学习表达出“厌烦”情绪。
(三)学生家庭依赖程度、人际交往分析
父母回家晚了,35.6%的学生没有感到不安,这说明学生心理上独立,对家庭依赖性低,缺乏情感,究其原因,可能是父母忙于工作,忽略了对孩子的关注。
绝大多数学生能够与同学协调处理人际关系,喜欢集体活动,但个别学生出现不合群、缺乏安全感等问题,如不及时引导或疏导,将对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语言能力和学习能力发展都会造成不良影响。对于陌生客人、新朋友,多数学生抱以积极接触的态度,但部分学生怯生或不理睬,难以主动与人沟通接触。
(四)学生情绪表达能力分析
在受到不公平的对待时,95%的学生能够主动表达,5%选择独自消化、忍耐,负面情绪长时间挤压内心,可能造成严重的心理问题;同时,67%的学生选择将心事藏起来,谁也不说,这可能是因为小学生在日常缺乏倾诉对象,情绪无法释放。
(五)学生行为习惯情况分析
大部分学生能够自觉遵守学校规章纪律, 进取性强,严格要求自己,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但部分学生自觉性差,主要依赖老师的管理。部分同学经常做作业到很晚,睡眠时间不足8小时,这严重影响了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习效率,也更容易导致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情绪波动、抑郁、焦虑等问题,从而影响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
三、乡村小学生健康教育存在问题分析
(一)学校及教育主管部门不够重视
乡村小学对于儿童心理健康状况不够重视,关注度不够,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乡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以蓝塘镇为例,小学缺乏专门的心理咨询室和专职心理辅导老师,在课程设置、师资配备、教学资源等方面没有形成完整的系统,这对于乡镇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了很大的阻碍。
由于乡村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周边文化设施很少,缺乏少年宫、美术馆、体育馆等儿童文化设施,文化活动匮乏,乡村孩子课后无去处,沉迷网络游戏、短视频,甚至荒废学业,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1]。
(二)师资力量薄弱及教育资源缺乏
由于乡村小学教育资源配备、生源、生活条件较差,教师外流严重,优秀年轻老师大多不愿长期执教,教师年龄结构偏老,缺乏心理学专业资质,课堂教学质量较差,课堂氛围沉闷,不能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和积极性,进而导致心理教育教学质量达不到预期目标。
除此之外,乡村小学师资力量欠缺,导致心理老师多由其他课程老师兼任,授课老师精力不足,授课质量不高,常常以简短的班会草草了事,这也导致了乡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滞后性[2],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没有起到任何作用,也无法关注到学生的具体问题。
(三)家庭教育方式存在问题
由于乡村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很多家长需要外出务工,忙碌的工作、经济的压力使得他们对孩子的关心和陪伴不足,很容易造成孩子缺乏安全感、在人际交往中缺乏自信。
此外,由于家长文化程度程度普遍偏低,遵循的家庭教育观念、教育方法老旧,与孩子的沟通多是围绕在学习成绩上,很多父母从小灌输“唯成绩论”的观念,将自己人生的价值寄托于孩子出人头地,无形中给孩子施加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四、提升乡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建议
(一)学校与教育管理部门层面
学校与教育管理部门要提高对乡村教育的经费投入,加大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育经费的投入。一是加强硬件建设,购置教学器材、专业书籍,设置专门的心理咨询师和社团活动室等必备设施;二是保障人员经费,招募心理健康教育专职、兼职老师,配齐专业教师队伍,支持专业老师、学科老师在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素养上的培训、学习与讨论;三是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管理体系,保障心理健康课程数量,杜绝心理健康课成为自习课的现象,明确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机制、人员配备、工作职责、评价体系,纳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的绩效评估中。
(二)教师教学层面
教师要重视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积极参加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培训,自主学习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理论,更新对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的认识和看法,提升心理健康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逐步提高实践与人能力。
其次,要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中加强互动,注重情感交流,在教学中运用专业的心理学知识解决问题,化解学生的心理问题。
(三)家庭教育层面
家庭是孩子学习成长的第一环境,开展密切的家校协作,能够更加全面准确地掌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并对存在的问题妥善解决。
一方面,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加强对孩子的关心、支持、沟通与陪伴,观察与关注孩子的异常心态,帮助孩子缓解压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交技能。另一方面,家长要加强对心理健康知识与技术的了解,在家长会、家访过程中,或在线上及时与老师沟通孩子在校、在家的行为表现,帮助孩子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饮食、睡眠、运动等方面,共同呵护孩子的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赵晓.乡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7.
[2]虎婧.乡村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及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考试周刊,2022,(38):1-6.
作者简介:
郑雨欣(1998-),女,籍贯:湖北黄冈人,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助教,硕士学位,专业: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吴静文(1993-),女,籍贯:江西南昌人,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助教,硕士学位,专业:设计学,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黎宇(1996-),男,籍贯:广东佛山人,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助教,硕士学位,专业: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谭伟坚(1993-),男,籍贯:广东佛山人,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助教,硕士学位,专业:职业技术教育(财经商贸),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毛俊杰(1995-),男,籍贯:湖北襄阳人,广东技术师范大学,讲师,硕士学位,专业:新闻传播学,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