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新发展阶段技工学校基于三全育人理念的立德树人运行机制与实践路径研究

马华华
  
天韵媒体号
2024年30期
河北省深州市高级技工学校

摘要: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指引下,以“三全育人”为基本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对学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将理想信念教育、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等德育内容融入立德树人全过程,突出培养中职生的综合素质和通用能力,构建学校“1334”德育模式。“一”指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从“德育队伍引领人”“校园文化滋润人”“德育活动培育人”三个路径出发,形成“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育人格局,“构建学生、家庭、学校、社会‘四方’协同育人机制”“构建校园文化建设创新机制”“创建学校德育活动特色品牌机制”“建立多元学生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四个机制。

关键词:三全育人、立德树人、协同育人、校园文化、德育活动、多元评价

党的二十大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为适应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三全育人”理念在技工学校教育改革中应运而生。技工学校要全面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使“落实立德树人更有效度,助力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三全育人”理念,深刻诠释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教育模式,在新时代技工学校德育工作中占据核心指导地位。它不仅要求学生在学习上有所成就,也注重学生的道德品质、人际交往能力、创新意识以及良好的身心健康。教育应贯穿于学生的各个阶段,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本文以深州市高级技工学校为例,介绍学校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多维协同、统筹发力,切实发挥“三全育人”优势,努力培养高质量人才,助力经济社会的发展。

一、立德树人是“三全育人”的核心指向

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是新时代技工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三全育人”的着眼点是“德”,落脚点是“德”,最根本的是“立德树人”。随着社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技工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日益凸显。然而,面对新时代的发展要求,技工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仍存在诸多不足,如重技能轻素养、重知识轻实践、重短期效果轻长远发展等问题。为此,中职学校亟需探索一种更加全面、系统、高效的育人模式,即“三全育人”模式。“三全育人”模式提供了一种全面的解决方案,将思想政治工作与人才培养各环节结合起来,加强德育队伍、校园文化、德育活动建设。学校善于运用一切场合、一切载体、一切方式来做思想教育工作,并能带动所有教职员工和学生共同来做思想教育工作,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从而推动技工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以人为本引领“三全育人”的推进路径

依据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及人的全面发展与“三全育人”的密切关系,坚持立德树人育人理念,学校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学生知行合一、德技并修,对学生全面、健康成长及可持续发展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一)教师全员参与,齐抓共管,实现德育队伍引领人

学校积极推进“全员导师制”,努力践行“三全育人”理念,精心培养了一支会做思想教育工作的德育队伍,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在日常、做到个人,实现学生全面发展。这里的“全员”既包括党员领导干部,也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直接对学生进行知识教育的所有专业课教师,还包括校园里的后勤工作者、医疗卫生工作者、财务工作者、信息工作者等各类专门人员为教育教学提供保障服务的人员。

1.组织实施,加强管理。学校要重视全员导师制的顶层设计和组织建设,强化育人资源整合,建立行政科室与教学部共同参与、齐抓共管的协同管理体系。成立由学校主要负责人任组长的全员导师制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专题会议;党办室发挥政治引领的作用,德育处发挥组织实施作用,广大教师充分履职教书育人,优秀后勤师傅、宿管阿姨和保安人员充分参与,全校上下协同育人。

2.组建团队,双向匹配。全体导师分为校级导师和班级导师两部分。校级导师团由校领导、心理健康老师和党员教师担任,主动承担贫困生、学困生的指导任务;班级导师由班主任和学科教师、优秀后勤师傅、宿管阿姨和保安人员组成。导师选择范围遵循“就近、自愿、灵活、多样”的原则,实行师生“双向选择”,学生可以选择以班级、年级教师为主构成的导师团队,也可以选择年级外的校级导师团等。对于“超热门”的导师,基于备选学生的个性特点、学业情况等维度,综合考虑,进行导师反选。另外,导师指导的学生各个年级均有搭配,学生以大带小,充分发挥了朋辈影响作用。

3.全面落实,重点关照。定期召开全体教师会、班主任会,引导教师明确自身责任,结合学校实际开展工作,指导班主任做好“搭桥”工作,做好任课老师、家长之间的纽带。全体教职工与学生双向选择,进行结对,做到100%覆盖全体教师和全体学生。在此基础上,摸排特殊家庭特殊学生,导师每周一次与家长或学生进行沟通谈心、家访,交流学生近期学习、生活与心理方面状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引导、督促鼓励。

(二)学生全程融入,多元并举,实现德育活动培育人

学校借助学校精品社团、志愿服务等德育活动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特长培养,引导学生增长知识、提高技能,培育学生全面发展。

1.实施品牌战略,构建中职学校学生专业社团管理“课程化”模式,实现课程育人。依据学校《德育工作发展规划》(2011-2025)对学生专业社团发展提出的具体要求,从制度、组织、考评、激励和经费五个方面提供,对学生专业社团进行规划、实施、管理和评价。专业社团经过反复实践,最终形成了一个系统性、应用性的校本课程,构建以“课程化”为核心的中职学校学生专业社团模式。健全社团管理制度。专业社团在校团委管理下制定章程和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社团内部管理制度,促进社团运行机制向科学化、合理化方向发展,确保社团健康、有序运行。加强培养社团干部。建立科学的社团负责人选拔任用制度,加强对社团干部的培养,对社团干部进行定期的、系统的培训,明确社团干部的职责和方向,提高社团干部的综合素养,进一步规范学生社团管理。强化社团考核制度。为激励社团积极有效的开展活动,促进社团全面健康发展,学校制定《社团活动考评细则》,对社团整体运行进行绩效评估,推动社团建设向更高层次发展,最终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

2.发挥社团优势,构建中职学校青年志愿服务活动“五融合”模式,实现实践育人。学校开展专业社团为“桃蕾”志愿服务队提供了各类专业人才,为志愿服务质量的提升打下了坚实基础。机构健全,党建带团建。“桃蕾”志愿服务队由学校党总支书记任队长,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建成以校团委为总站,志愿服务队为龙头,班级团支部为分队的多层次服务体系,组成一支不断壮大发展的青年志愿者队伍。服务队坚持党建带团建,将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进一步发挥了团委凝聚青年、服务青年的职能。管理规范,激励带发展。服务队规范完善工作方案、管理制度、奖励机制和规范档案,形成了正规、科学的志愿服务模式。服务队成立“青年志愿服务培训中心”,广泛开展志愿者培训,培训内容涵盖了志愿服务理念、基本技能、团队协作、沟通技巧等多个方面,全面提升志愿者的专业素养和服务能力。志愿者参与活动的志愿时长,算入“志愿汇”系统或者做好记录统计,根据志愿者累积的志愿时长评选出星级志愿者并予以表彰,对其优先推荐入团,并将志愿者的服务情况录入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系统,作为其评选奖学金及其他荣誉奖项的考核指标之一。服务地方,发展带创新。“桃蕾”志愿服务队依托社团成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开展“五融合”志愿服务——融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开展科技志愿服务;融合养老助残,开展“青春暖夕阳”敬老爱老志愿服务;融合旅游产业,开展“阳光使者”特色旅游志愿服务;融合乡村振兴,开展服务“三农”志愿服务;融合精神文明建设,开展公益宣传志愿服务。形成了“阳光使者”“青春暖夕阳”等省级志愿服务品牌,为深州打造省级文明城市贡献了深职力量。

(三)聚焦全方位,凝聚合力,实现校园文化滋润人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现代企业对专业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重技能,也更关注其文化修养与职业素养,这就要求学校从专业实际需求出发,将文化育人理念融入教育教学工作全过程,构建起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学校强化文化育人,结合工作实际,注重从“专业社团建设”及“志愿服务活动”过程中强化的文化育人,通过“五融合” 凝练融入深州地域特色的“桃蕾”文化,进一步提升学校文化品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用文化的力量引领学校的发展。

1.凝练“桃蕾”文化,形成“文化育人”的长效机制

为进一步叫响志愿服务品牌,学校挖掘“桃蕾”志愿服务的文化内涵。“桃蕾”之名丰富文化内涵。“桃”指学校所在地为深州,是蜜桃之乡:“蕾”是蓓蕾、花蕾、含苞待放,象征美丽、美好、青春焕发、美好未来。“桃蕾”寓意学校志服务蓬勃发展,德育品牌继续发展壮大。“桃蕾”精神彰显服务理念。根据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学校将志愿服务队的精神内涵确定为青春、阳光、热情、奉献。学校“桃蕾”志愿服队队员将主题精神贯彻落实到服务活动的方方面面,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用实际行动维护“桃蕾”形象。

“桃蕾”徽章凝聚学校力量。学校以“桃蕾”为主体专门设计了志愿服务徽标,队徽整体表现为“桃蕾”青年志愿者拥有青春、阳光的特质,以饱满的热情,立足校园,奉献社会,为创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志愿服务精神的升华,进一步擦亮了品牌,提升了“桃蕾”志愿服务形象,使志愿服务活动更具组织力和凝聚力,学校立德树人目标正在逐步实现。

三、育人机制保障“三全育人”的实施成效

(一)构建学生、家庭、学校、社会“四方”协同育人机制

通过召开家长会、家访等形式,加强学校与家长的沟通;邀请校外辅导员进校开展团体心理健康辅导,普及健康常识、法律知识,引导学生健康成长;组织学生进入企业进行实践,开展企业文化进入校园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学校、家庭、企业、社会“四位一体”,共同担负着教育学生健康成长的责任,四方各负其责、同向而行、合作互补。

(二)构建校园文化建设创新机制

学校将专业精品社团建设与志愿服务活动双管齐下,相互融合,使之产生文化育人的“合力”,凝练融入深州地域特色的“桃蕾”文化,形成“文化育人”的长效机制,使志愿服务活动更具组织力和凝聚力提升文化育人效果。

(三)创建学校德育活动特色品牌机制

学校按照“以德为先,活动育人”的工作思路,坚持立德树人,不断强化培养德技双馨“完整人”意识,整合学校各方面力量,积极寓德育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形成全员德育的良好局面,积极构建“大德育”体系。学校在活动内容、活动方式等方面积极创新,有效融合深州市科技创新、养老助残、旅游产业、乡村振兴、精神文明建设,开展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五融合”志愿服务,同时大力开展专业精品社团,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助力深州市社会经济建设。

(四)建立多元学生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

实施奖励机制,构建技工学校学生多元化评价体系,落实全方位评价措施。一是设立星级卡片奖励制度。针对学生在社团活动和志愿服务活动中的表现,学校团委推出星级卡片奖励细则。每次活动社团负责人都要对学生进行星级评价,学校团委会每月第四周进行汇总,反馈到专业部、班级,记录到《学生成长手册》。二是开展校园星级评比。根据学生在两项活动中的综合表现,学校每学期末开展“优秀社团”“优秀团长”“社团活动积极分子”“优秀志愿者”评比。充分发挥榜样力量,让学生体会到未曾有过的愉悦心情,从而培育坚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全过程育人。

在“三全育人”理念的指引下,技工学校立德树人运行机制与实践路径的探索显得尤为关键。通过不断完善制度体系,提升教师素养,注重个体差异,强化后续跟进,我们能够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有效引导他们健康成长。这一过程不仅是对学生个体成长的关注与投入,更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展望未来,技工学校立德树人运行机制与实践路径仍需不断创新与发展,以适应时代的需求和学生的变化。我们将继续深化理论研究,加强实践探索,推动立德树人工作向专业化、人性化和科学化发展。

此文为2024年度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课题《新发展阶段技工学校基于“三全育人”理念的立德树人运行机制与实践路径研究》结题论文,课题立项编号:JRSJY-2024-1121,成员:马华华、张爱学、张金华、张莉、张温、李丹、张纯青、宋明忠。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