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新能源并网对电力系统的影响及优化措施
摘要:随着全球对清洁能源的需求不断增长,新能源在电力系统中的占比日益提高。新能源并网给电力系统带来了诸多影响,包括对电能质量、电网稳定性、调峰调频等方面的挑战。本文深入分析了这些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优化措施,旨在促进新能源与电力系统的协调发展,保障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高效运行。
关键词:新能源并网;电力系统;电能质量;优化措施
引言
新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具有可再生、清洁等优点,是应对传统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大规模新能源接入电力系统改变了传统电力系统的运行特性和结构,在带来环境效益的同时,也给电力系统的规划、运行和控制带来了一系列新的问题与挑战。
一、新能源电力并网的现状
随着全球对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新能源发电,特别是太阳能和风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其并网技术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当前,新能源电力并网呈现出以下几个关键现状:全球范围内,大规模的光伏电站和风力发电场不断涌现,如中国的“三北”(西北、东北、华北)地区,以及欧洲北海的风电场,这些基地的建成极大地增加了新能源电力的供应量。为了平衡新能源间歇性问题,大规模储能设施如锂电池储能站、抽水蓄能电站等逐渐增多,有效提升了新能源电力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智能电网技术的应用,使得电网能够更灵活、高效地接纳和分配新能源电力。通过高级计量、预测模型、自动化控制系统等手段,实现了对供需两侧的精准管理。为了解决新能源并网带来的电压稳定问题,虚拟同步机技术被提出并应用,它能够在电网需要时提供类似传统同步发电机的惯性和支撑,增强电网稳定性。新能源电力输出受自然条件影响大,其间歇性和波动性给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带来挑战。通过提高储能能力、发展需求侧响应等措施,正在逐步缓解这一问题。大规模新能源基地往往远离负荷中心,需要通过超高压输电技术和区域电网互联实现资源优化配置。这要求加强跨国、跨区域的电网规划与协调。新能源电力并网正处于快速发展与变革之中,技术进步、政策支持以及市场机制的完善为其提供了有力支撑。未来,随着更多创新技术的应用和政策的持续推动,新能源将在全球能源结构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二、新能源并网对电力系统的影响
2.1对电能质量的影响
2.1.1电压波动与闪变
新能源发电的间歇性和波动性,如风力发电风速的变化、光伏发电光照强度的改变,会导致输出功率不稳定。当大量新能源接入电网时,会引起电网电压的频繁波动,严重时产生电压闪变,影响用户端电气设备的正常运行,降低设备使用寿命。
2.1.2谐波污染
新能源发电系统中的电力电子设备,如光伏逆变器、风力发电机中的变频器等,在运行过程中会产生谐波电流。这些谐波电流注入电网,会使电网电压波形发生畸变,干扰电网中其他敏感设备的正常工作,增加电力系统的损耗,降低电能传输效率。
2.2对电网稳定性的影响
2.2.1频率稳定性
新能源发电大多通过电力电子变换器接入电网,其与传统同步发电机的运行特性不同,缺乏惯性和阻尼。当电网出现功率不平衡时,新能源发电难以像传统同步发电机那样快速响应并提供有效的频率支撑,容易导致电网频率波动甚至失稳。
2.2.2功角稳定性
大规模新能源接入改变了电网的潮流分布和功率传输路径。在系统故障或扰动情况下,新能源机组与传统机组之间的动态交互可能引发功角失稳,威胁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2.3对调峰调频的影响
新能源发电的随机性和不可控性使得其发电出力难以准确预测和调度。在电力负荷高峰和低谷时段,新能源发电可能无法与负荷需求有效匹配,增加了电力系统调峰调频的难度。例如,在夜间用电低谷时,风力发电可能仍处于较高出力状态,而在白天用电高峰时,光伏发电可能因云层遮挡等原因出力骤减,这都对电力系统的平衡调节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三、新能源并网的优化措施
3.1优化电网规划与建设
3.1.1加强电网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对输电线路、变电站等电网基础设施的投资,提高电网的输电能力和灵活性,以适应新能源大规模接入的需求。例如,建设高压直流输电线路,便于远距离大容量新能源电力的输送与消纳。
3.1.2发展智能电网技术
推广应用智能电网技术,如智能电表、智能变电站、配电自动化系统等。通过智能电网的实时监测、分析和控制功能,实现对新能源发电的精准调度和电网运行状态的优化管理,提高电网对新能源的接纳能力和运行可靠性。
3.2改善电能质量的措施
3.2.1采用无功补偿装置
在新能源发电站或电网接入点安装无功补偿设备,如静止无功补偿器(SVC)、静止同步补偿器(STATCOM)等,根据电网电压的变化动态调节无功功率,维持电网电压稳定,减少电压波动与闪变。
3.2.2谐波治理技术
在新能源发电系统中采用谐波滤波器,如无源滤波器(PF)、有源电力滤波器(APF)等,对电力电子设备产生的谐波进行有效滤除,降低谐波污染,改善电网电能质量。
3.3提升电网稳定性的方法
3.3.1虚拟同步机技术
在新能源发电系统中引入虚拟同步机技术,使新能源机组模拟传统同步发电机的运行特性,具备惯性和阻尼,在电网功率不平衡时能够主动参与频率调节和电压支撑,增强电网的稳定性。
3.3.2优化电力系统控制策略
研发先进的电力系统控制策略,如广域测量系统(WAMS)辅助的阻尼控制、模型预测控制(MPC)等。通过对电网全局信息的实时采集与分析,实现对新能源发电和传统机组的协同控制,提高电力系统在故障和扰动情况下的动态响应能力和稳定性。
3.4加强新能源发电预测与调度管理
3.4.1提高新能源发电预测精度
综合运用气象数据、历史发电数据和先进的预测模型,如人工神经网络、支持向量机等,提高新能源发电功率预测的准确性。为电力系统的调度运行提供可靠依据,提前做好调峰调频准备。
3.4.2建立灵活的调度机制
构建适应新能源特性的电力调度机制,如引入实时电力市场、辅助服务市场等。通过价格信号引导新能源发电企业和电力用户调整发电和用电行为,促进新能源电力的消纳和电力系统的供需平衡。
四、结论
新能源并网对电力系统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在充分利用新能源清洁、可再生优势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其对电能质量、电网稳定性和调峰调频等方面带来的负面影响。通过采取优化电网规划建设、改善电能质量、提升电网稳定性以及加强新能源发电预测与调度管理等一系列措施,可以有效促进新能源与电力系统的协调发展,推动电力行业向绿色、低碳、可持续方向转型,为全球能源和环境问题的解决提供有力支撑。在未来的研究与实践中,还需不断探索和创新新能源并网技术与管理模式,以适应新能源大规模、高比例接入电力系统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徐华利,张星.储能技术在新能源电力系统中的应用[J].电力设备管理,2023(13):226-228.
[2]刘生旺.浅谈新能源电力系统中的储能技术发展现状及应用分析[J].电力设备管理,2023(4):151-153.
[3]关新,吴世玮.储能技术在新能源电力系统中的应用分析[J].蓄电池,2023,60(4):181-185,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