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非遗+”研学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研究
摘要: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生产与旅游开发相结合,通过“非遗+”研学旅游市场的研发——生产与消费的对接,既能丰富研学内容,提升研学价值,提升文化认同感,又能促进非遗传承,促进非遗创新,扩大非遗影响力。在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与保护、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关键词:非遗;研学旅行;活态传承;深度体验
引言
非遗与文旅融合对于促进非遗的活态传承、丰富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以及推动文化和旅游产业的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研学旅游为非遗活态传承提供新的途径。研学作为一种”寓教于乐、融学于游”的教育形式,强调“学以致用、用以促进”的核心思想。通过研学活动,学生可以走出课堂,走进实地,亲身体验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这种亲身沉浸式体验的方式不仅增强了学生对非遗文化的认识和了解,还激发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将非遗文化融入研学活动中,可以丰富研学的内容与形式,使学生更加直观地接触到传统文化的精髓。“非遗+”研学是一种具有深远意义的教育模式,它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非遗文化的理解和传承,还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未来,随着非遗研学旅行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相信它将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一、“非遗+”研学在实操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
(一)“非遗+”研学的文旅产业业态尚不成熟
从“非遗+”研学的实践来看 ,非遗研学旅行作为一种新兴的文旅产业业态尚处于摸索时期 ,开发不够丰富 ,市场运作不够成熟,产业发展也不够充分。目前,很多非遗与研学的融合仅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度挖掘和整合。非遗项目往往被当作一种文化展示或表演的项目,缺乏对非遗项目的深入理解与文化挖掘,导致非遗研学产品的同质化现象严重。非遗研学产业链不完善非遗研学产业链的不完善也是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非遗研学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之间缺乏有效的衔接和合作,导致非遗研学产品的开发、推广和运营等方面存在瓶颈。
(二)非遗研学旅行的市场认知度和参与度不高
尽管非遗文化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魅力,但非遗研学市场在认知度方面仍存在不足。很多游客和研学群体对非遗研学产品的了解不足,对其价值和文化内涵的认识也不足。这导致“非遗+”研学产品的市场需求有限,难以形成真正迎合客户需求的产业链。非遗保护与研学旅行无法充分融合。如研学旅行过于注重旅游和娱乐功能,而忽视了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又或是非遗项目过于传统和保守,难以与现代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相融合,导致非遗研学产品的质量和效果受到影响。
(三)非遗文化与研学旅行内容脱节
我国非遗项目丰富多样,但分布范围较广且分散,这给选择合适的非遗项目,并将其与研学旅行课程内容相匹配带来了一定困扰。如果在选择非遗项目时,缺乏完善的非遗知识体系,难以准确判断哪些非遗项目与研学旅行内容相关且适合学生,就会出现学生在研学过程中难以深度了解、感受和体验非遗文化的问题。同时,在实际操作中,邀请非遗传承人担任研学教学者也面临一定困难,一方面,非遗传承人可能因时间、精力等原因无法全程参与研学教学;另一方面,非遗传承人的教学方式和风格可能与学校教学方式存在差异,需要一定的适应和磨合过程。
二、浙江“非遗+”研学旅游的发展现状
(一)浙江“非遗+”研学发展特色与优势
浙江作为中华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拥有着非常丰富的非遗文化资源。这些非遗文化涉及了传统手工艺、表演艺术、民俗活动等多个领域,是浙江的文化瑰宝。在政策法规方面,浙江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支持和鼓励非遗与研学旅行深度融合,例如,在《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中,明确将非遗研学旅行作为非遗保护传承的重要内容之一,鼓励学校、旅行社等积极组织开展非遗研学旅行活动。在政策的支持下,“非遗+”研学在浙江取得了显著的效果。通过亲身体验和实地学习,学生不仅加深了对非遗文化的理解和感受,还增强了文化自信。
(二)浙江“非遗+”研学发展历程
研学旅行也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精神。浙江非遗研学旅行逐渐从初期的探索到现在的成熟。在初始阶段,浙江非遗研学旅行主要集中在传统手工艺和表演艺术的体验与学习上。这些非遗项目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吸引了众多游客和学生前来体验。通过这些活动,人们逐渐认识到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和价值,也促进了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随着对非遗文化认识的深入,浙江非遗研学旅行逐渐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非遗研学旅行的范围不断扩大,涵盖了民俗活动、传统医药等多个领域。研学旅行的形式也日趋多样化,使参与者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和体验非遗文化。目前,浙江非遗研学旅行已经逐渐成熟,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研学体系。
(三)浙江“非遗+”研学发展中所面临的挑战
一方面,浙江非遗研学旅行市场尚处于发展初期,相关法规体系尚不健全,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市场的规范和发展。兼顾各方利益,保障健康发展,在推动非遗研学旅行市场化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并平衡政府、企业、学校和家庭等各方利益,以确保非遗研学旅行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研学旅行产品质量问题成为影响学生研学体验的重要因素。内容丰富度不足成为研学旅行的普遍问题。一些非遗研学旅行产品在设计上往往只关注表面,缺乏深度和广度,导致学生无法深入了解非遗文化的内涵和精髓。
三、浙江“非遗+”研学发展策略
(一)加强非遗资源挖掘与整合
浙江省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这些非遗文化不仅是浙江历史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体现。浙江非遗研学旅行具有深远的背景与重要的意义。深入挖掘非遗文化内涵,揭示其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和独特价值,为研学旅行提供丰富的内容支撑。整合非遗资源,将分散在不同地区、不同领域的非遗资源进行整合,形成具有浙江特色的非遗研学旅行线路和产品,提高研学旅行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二)丰富研学旅游内容与形式
“非遗+”研学旅游实践活动市场开发,让更多的参与者成为非遗的生产者、享用者和传承者,在满足人们精神、文化消费需求的同时,满足非遗传承人生产和消费的需求,实现非遗的活态传承。浙江非遗研学旅行旨在通过亲身体验和实地学习,加深学生对非遗文化的理解和传承。浙江“非遗+”研学的内容丰富多样,涵盖了多个非遗项目。例如传统手工艺体验项目有杭州的丝绸织造技艺、龙泉青瓷烧制技艺等。民俗活动体验项目有温州的划龙舟、金华的迎龙灯等。创新“非遗+”研学形式,采用互动体验、角色扮演、实地考察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非遗文化,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传统文化是研学旅行的核心,但如何使其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是产品设计的关键。VR、AR等技术的出现,为传统文化提供了新的展示方式。例如,利用VR技术,游客可以身临其境地体验非遗技艺,感受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魅力。还可以利用AR技术,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现实环境中,为游客提供更为丰富的视觉体验。
创造多元化产品形态,针对不同年龄段和需求的游客,应设计多元化的非遗研学旅行产品。对于亲子家庭,可以推出亲子互动型的非遗体验项目,让孩子在游玩中了解传统文化,增强亲子关系。对于喜欢深度体验的游客,可以设计更加深入的研学课程,如非遗技艺的学习和实践,以满足其深度探索的需求。
创新性宣传方式,宣传是产品推广的重要环节。在宣传中,应采用创新的宣传方式,如短视频、直播等,展示非遗研学旅行产品的特色和魅力。同时,还可以利用社交媒体等平台,进行口碑传播和营销推广,吸引更多游客参与。
(三)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效率
培养专业研学导师,加强对研学导师的培养和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确保研学旅行的质量和效果。引进非遗传承人,邀请非遗传承人担任研学导师或顾问,让他们将独特的技艺和知识传授给学生,增强研学旅行的专业性和实践性。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在教育资源配置过程中,应充分挖掘和利用现有资源,避免资源浪费。浙江省的非遗文化资源丰富,这些资源可以与学校的教育活动相结合,形成独特的研学旅行课程。历史文化资源如博物馆、古迹等,也是研学旅行的重要场所。通过整合这些资源,可以打造具有浙江特色的非遗研学旅行课程,让学生在研学过程中充分感受文化的魅力。
提高教育质量。在研学旅行课程的设计和实操过程中,应注重教学质量和效果。可以通过设置实践环节、互动环节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提高教学效果。同时,要及时评估和反馈,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反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估,加强师生互动。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动手操作、独立思考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同时,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的互动,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求,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
(四)加强非遗研学基础设施建设
明确非遗研学基础设施建设的目标,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研学环境,促进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这包括建设具有教育性、实践性、互动性和趣味性的非遗研学场所,以及提供完善的配套设施和服务。非遗研学基础设施应选址在非遗项目所在地或周边地区,便于学生实地考察和学习。同时,应考虑交通便捷性,方便学生前往。
建设高质量的展示设施,如展览馆、陈列室等,用于展示非遗文化的历史渊源、制作工艺和代表作品。这些设施应具备良好的照明、通风和防潮条件,确保非遗文物的保存和展示效果。设置体验工坊、互动体验区等,让学生亲身体验非遗文化的魅力。建设完善的教学设施,如教室、研讨室等,用于开展非遗文化讲座、教学课程等活动。这些设施应具备良好的教学设备和环境,确保教学效果和质量。
提供安全、舒适、卫生的住宿和餐饮服务,满足学生在研学过程中的基本生活需求。提供便捷的交通服务和清晰的导览标识,方便学生前往研学地点和参观各个功能区域。加强安全设施建设,如消防设备、监控系统等,确保学生在研学过程中的安全。
四、结语
“非遗+”研学旅行是一种具有深远意义的教育方式,它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非遗文化的理解和传承,还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未来,我们应该继续加强非遗研学旅行的探索和实践,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出更大的贡献。彰显非遗的当代价值,促使非遗与生产、生活融合是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将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生产和研学旅游实践相结合,通过生产与消费的对接——“非遗+”研学旅游市场(中小学研学、成人研学、亲子研学)开发,让更多的青少年、儿童、成人成为非遗的生产者、享用者和传承者,在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凝聚民族精神,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与保护、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参考文献:
[1]钱婧,宋炎炎.新媒体时代文旅融合视域下江苏非遗“活态”传承研究[J].旅游纵览,2024,(18):113-115.
[2]金龙.文旅融合背景下非遗研学旅行的育人实践探索[J].民俗研究,2024,(05):52-60+158.
2023年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新苗人才计划)项目“遇见非遗·研学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项目编号:2023R427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