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路径探索
摘要:在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需重视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包括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和文化理解力。当前的语文教育正逐渐从知识型转向素养型,强调学生的阅读理解、感受与应用能力。本文探讨如何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出了通过丰富阅读资源、创设情境、激发思维等方式提升学生阅读素养的策略,以期为教师提供切实可行的教学路径和方法,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阅读教学;初中语文
一、核心素养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价值
(一)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核心素养强调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提高表达能力。阅读教学是提升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学生通过阅读文本,可以学习如何清晰、准确地表达思想。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的用法、句式的多样性和修辞的运用,并通过阅读感悟文字的表达方式。例如,在学习朱自清的《背影》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体会文章中描写的细腻情感和精准表达,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类似的情境,从而逐步提升其语言表达能力。学生在这种训练中,不仅掌握了表达技巧,也形成了准确、流畅的表达习惯。
(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核心素养的培养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其在学习中能深入探究、主动思考。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探究文本背后的意义、作者的意图及文本的深层内涵。例如,在分析鲁迅的《故乡》时,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思考“故乡”对主人公的情感影响,通过讨论推动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和作者的情感。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还提升了他们的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归纳分析能力。这种多角度的阅读体验,使学生在独立思考中获得深刻的知识和能力提升。
(三)提高学生的文化理解力
语文阅读教学不仅在于阅读技巧的掌握,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核心素养要求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深入理解中华文化,通过文本去体会传统文化的美与内涵。比如在学习《桃花源记》时,教师可以结合历史背景,让学生理解作者所表达的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和对现实的批判,引导学生探讨历史背景对文章主题的影响。这不仅让学生理解文本本身,还让他们对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有更深入的认识,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通过这样的阅读教学,学生不仅积累了语言知识,还形成了较高的文化素养。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一)丰富阅读资源,拓展学生视野
在语文教学中,丰富的阅读资源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还能拓宽他们的知识视野,为培养核心素养提供重要基础。传统语文教学以课本为主,但在核心素养导向下,应适当增加课外阅读资源。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兴趣与教学目标,推荐经典散文、名人传记、现代诗歌和中外名著等。例如,《红楼梦》和《呼啸山庄》等经典作品,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接触到不同的文学风格、时代背景和文化内涵。这样有助于学生在多样化的阅读体验中,提升其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化感知力。此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阅读能力分层推荐阅读材料,激发学生的自主阅读兴趣和探究意识。丰富的阅读资源不仅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还帮助他们积累语言表达能力,促进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创设情境是一种有效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方式,可以使学生在情境中深刻理解文本,增强课堂参与感和体验感。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文本中的场景通过影像、声音等多模态展示,让学生感受到诗词、散文中所描绘的意境。例如,在学习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时,教师可以播放岳阳楼的实景视频或图片,再结合深情的朗读,帮助学生在画面与声音的交融中体会“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情怀。同时,教师可以设计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在模拟场景中理解人物的心理变化及情感,从而更加深入地体会文本的内涵。情境创设使课堂更具感染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得以激发。在这种沉浸式的情境体验中,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与文本产生情感共鸣,激发对阅读的热爱,同时也提升了其阅读素养和思维能力。
(三)采用探究性教学,鼓励学生思维创新
探究性教学是一种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提升思维能力的教学方法。核心素养教育重视学生的探究和创新能力,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提出独特见解,锻炼他们的思维创新能力。例如,在学习莫泊桑的《项链》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比如“玛蒂尔德如果没有撒谎,她的生活会有怎样的变化?”这种问题引导学生多角度分析文本内容,并且激发他们的批判性思维与想象力。学生在探讨过程中会从不同的视角审视文本、分析人物性格或情节发展,逐渐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此外,教师可以将学生分组讨论,让他们在合作探究中交换观点、相互启发,这样的教学方式既拓展了学生的阅读深度,也提升了他们的合作与表达能力。探究性教学的应用,使学生在积极思考与讨论中培养了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助力他们在语文学习中实现深度理解和知识内化。
(四)注重反思与总结,深化阅读体验
反思与总结是语文阅读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有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深化阅读体验、提升理解能力。在核心素养导向下,教师可以在阅读活动结束后,引导学生回顾文本的核心思想、人物的情感发展及语言表达的特点。例如,在阅读苏轼的《前赤壁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文章的主题与写作手法,并引导他们反思自己对“人生无常”主题的理解。教师可以布置写作任务,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文章的理解和反思,进一步深化他们的阅读体验。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将文本中的哲理或情感与自身生活经历相结合,以增强理解和运用能力。这种反思性学习模式可以帮助学生梳理所学内容,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通过总结,学生不仅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还培养了自我反思能力,从而在语文学习中建立长效的知识积累与迁移机制,为其语文素养的提升提供持续动力。
结束语
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通过提升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文化理解力等核心素养,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阅读教学中的策略如丰富资源、情境创设、探究性教学和反思总结,为学生提供了多维度的学习体验,使他们能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更多的收获。随着核心素养教育的深入发展,教师在教学中需不断创新方法,为学生提供更丰富、更生动的学习环境,使语文阅读课堂成为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重要平台。
参考文献:
[1]李春梅.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研究[J].语文教学与研究,2021(23):45-47.
[2]王丽娟.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语文教学策略探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2(15):66-68.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3690号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3690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