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初中语文课本中小人物形象浅析
在初中语文课本的众多文学作品中,小人物们犹如繁星点点,虽渺小却散发着独特而迷人的光芒。这些小人物形象丰富多样,他们或平凡、或卑微,但却以各自的性格特点和命运轨迹深深触动着读者的心灵,成为文学殿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何为“小”人物?
小人物应该是出身社会底层,弱小卑微、经济困难,却具备勤劳善良、朴实无华等美好品质,或内心自卑、自私虚伪、充满悲剧的一类人物,他们虽然没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和名声名望,却有着自身鲜明的、不可替代的个性。
二、分类浅探
(一)小人物的“大”形象
初中语文课本中,有一类人物,他们虽是小人物,但有可贵的精神,是以“大”形象存在的。他们以自己的故事,或激励人们奋发图强,如宋濂;或传递人性的美好,如阿长;或教导人们为人处世的道理,如卖油翁;或引发人们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如老王。
1.安贫乐道的宋濂
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以自己的求学经历现身说法。他出身贫寒,却有着对知识的强烈渴望。“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为了能够读书,他不辞辛劳地向他人借书抄录。在艰苦的求学之路上,他面临着“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的困境,但依然坚持。他的这种安贫乐道的精神,通过这些细致入微的描写跃然纸上。宋濂作为一个小人物,他没有优越的家庭条件,没有名师随时相伴指导,然而他凭借自己的毅力和对学问的执着追求,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学有所成。他的形象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学子,让人们懂得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物质的匮乏不应成为阻碍,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就能够实现目标。
2.勤劳善良的阿长
鲁迅笔下的阿长,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保姆形象。在《阿长与〈山海经〉》中,阿长有着诸多的缺点,她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看似平凡甚至有些粗俗的小人物,却有着一颗善良、质朴的心。她对小鲁迅的关爱体现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当得知小鲁迅渴望得到一本《山海经》时,阿长不辞辛劳地四处打听,最终为他买到了这本书。“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这简单的一句话,却蕴含着阿长对鲁迅深深的爱。阿长这个小人物,她虽然没有接受过太多的教育,生活在社会的底层,但她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人性中的善良与美好。她的形象让我们看到,小人物身上也有着伟大的闪光点,这种爱是纯粹而无私的,跨越了身份和地位的差异。
3.卖油翁的技艺与谦逊
欧阳修笔下的卖油翁,是一个以卖油为生的小人物。他在文中展现出了高超的倒油技艺,“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然而,面对陈尧咨射箭技艺的自夸,卖油翁却表现出了极大的谦逊。他以自己倒油的经验为例,“无他,但手熟尔。”卖油翁的形象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技艺的尊重和对谦逊品德的推崇。他虽然身份低微,只是一个在市井中卖油的人,但他却懂得一个深刻的道理:熟能生巧。他的言行不仅仅是对陈尧咨的一种劝诫,更是向读者传递了一种为人处世的态度。小人物卖油翁在这个故事中成为了智慧的化身,他的形象提醒人们,无论身处何种地位,拥有何种技艺,都不应骄傲自满,而应保持谦逊的心态不断提升自己。
4.孤苦伶仃的老王
杨绛笔下的老王,是一个处于社会底层的三轮车夫。在《老王》这篇文章中,老王的命运充满了苦难。他身体残疾,孤苦伶仃,没有亲人的依靠,只能靠一辆破旧的三轮车维持生计。“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老王虽然贫穷,但他却有着一颗善良的心。他送冰时价格便宜,送“我”丈夫去医院不肯收钱等行为都体现了他的善良。然而,他的善良并没有得到太多的回报,在那个社会环境下,他依然生活在贫困和孤独之中。老王这个小人物的形象,反映了社会底层人民的生存状态,让读者感受到了生活的残酷与人性的温暖。他的命运引发人们对社会公平、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
(二)小人物的“大”悲哀
相比于上一类小人物,另一类小人物,却因为身份地位低微,生活窘迫却无奈,甚至为了生活而变得人性扭曲。
1.可悲又可笑的孔乙己
孔乙己是鲁迅笔下一个极具代表性的小人物。他是一个科举制度的牺牲品,生活在社会的底层,却又放不下读书人的架子。他穿着长衫,却站着喝酒,长衫是他读书人的身份象征,而站着喝酒则表明他经济的窘迫。孔乙己善良又迂腐,他会把茴香豆分给孩子们吃,这一细节体现出他内心深处的善良。然而,他又深受封建科举思想的毒害,满口“之乎者也”,在别人嘲笑他偷书时,他争辩说“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这种自欺欺人的辩解让人既觉可笑又感可悲。
他的命运是悲惨的,在封建科举制度的压迫和社会冷漠的对待下,他逐渐走向毁灭。周围的人对他没有同情,只有戏谑和嘲讽。咸亨酒店里的酒客把他当作笑料,掌柜关心的只是他欠的酒钱。孔乙己的形象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科举制度对人的毒害以及社会的冷漠与麻木,让我们看到小人物在封建礼教和社会底层挣扎的无奈与无力。
2.势力冷酷的菲利普夫妇
莫泊桑笔下的菲利普夫妇也是典型的小人物。他们生活并不富裕,对未来充满着一种小市民式的憧憬。当他们得知弟弟于勒在海外发了财时,就把于勒视为全家的希望,甚至每星期日都要到海边栈桥上去等待于勒归来,他们对于勒的归来有着美好的幻想,幻想着于勒的财富能改变他们的生活。
然而,当在船上发现于勒已经落魄成一个卖牡蛎的穷苦水手时,他们的态度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菲利普夫妇由之前的期待、兴奋转为恐惧、厌恶。他们害怕于勒会拖累自己,甚至连相认都不敢。母亲(克拉丽丝)的表现尤为明显,她的一系列反应,如不安、惊恐,到最后决然地避开于勒,将小市民那种势利、自私、冷酷的嘴脸展现得淋漓尽致。菲利普夫妇的形象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在金钱面前,亲情变得如此脆弱,小人物的人性被金钱严重扭曲。
3.失望后堕落的祥子
祥子最初是一个充满希望、怀揣梦想的年轻车夫。他年轻力壮,有着自己的目标——通过努力买一辆属于自己的车。他老实、健壮、坚忍,如同骆驼一般吃苦耐劳。他拼命地赚钱,经过三年的努力,终于买了一辆车,但这辆车很快就被大兵抢走。
遭受这一打击后,祥子并没有完全放弃,他又开始努力攒钱。然而,在接二连三的打击下,如孙侦探的敲诈、虎妞的难产死亡、小福子的自杀等,祥子的希望一点点破灭。他的性格逐渐发生了变化,从一个勤劳、善良、有梦想的小人物变成了一个自私、懒惰、狡猾的行尸走肉。
祥子的堕落过程深刻地反映了旧中国黑暗的社会环境对底层人民的压迫。在那个军阀混战、社会动荡的年代,小人物的命运如同蝼蚁一般,无论他们如何努力,都难以逃脱被黑暗吞噬的命运。祥子的形象让我们看到了在恶劣的社会环境下,小人物梦想的破灭以及人性的逐渐丧失。
初中语文课本中的这些小人物形象,虽然身份、地位、性格各异,但他们都有着独特的价值。他们是社会的缩影,反映了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小人物的生存境遇。这些小人物形象犹如一面面镜子,让我们从中看到自己的影子,也看到人性的光辉与弱点,更看到社会的复杂与多元,他们反射出社会的真实面貌,引导我们去思考如何构建一个更加公平、和谐、充满人性关怀的社会。在文学的长河中,他们将永远闪耀着独特的光彩,成为我们成长道路上宝贵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