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基于习近平总书记“立德树人”思想的陶行知教育思想应用研究

陈冰瑶
  
天韵媒体号
2024年34期
江苏省常熟市海虞高级中学

摘要:本论文探讨了习近平总书记“立德树人”思想与陶行知教育思想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了它们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与实践。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教学的核心目标,要求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道德和生命教育,其中语文教学由于其独特的人文性质,成为生命教育的理想载体。通过对文献的回顾和实际案例的分析,本文揭示了两者在教育理念、教育目标以及教育方法上的融合与创新,并提出了在新时代背景下进一步推广和应用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策略,旨在为中国教育的未来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

关键词:习近平总书记;立德树人;陶行知教育思想;教育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涵盖了治国理政的各个方面,而青年人是国家的未来,其中关于教育的论述尤为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育要“立德树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他提出的“教育优先发展战略”,要求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教育领域的核心内涵中包括以下几点:

立德树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要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以人为本:教育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教育公平:要缩小城乡、区域、校际之间的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公平,使每一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其中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教学的核心目标,更是明确了教育的价值导向,即在知识教育的同时,加强对学生人文精神和生命价值的培养,要求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道德和生命教育,而语文教学由于其独特的人文性质,可以成为生命教育的理想载体 。

中国现代教育的先驱之一——陶行知,他用他的教育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教育改革。陶行知先生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等一系列核心理念,是些都是现代教育可以运用的丰富理论资源。陶行知认为,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引导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他主张“教育要适应社会发展”,强调教育的实践性和社会性。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主要特点包括:

生活即教育:教育过程应当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教育应当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教学做合一: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行动的指导。学生应在做中学,学中做。

民主教育:陶行知主张教育的民主化,认为每个学生都有平等受教育的权利,教育应当面向所有人,特别是弱势群体。

综合上述内容,不难发现,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陶行知教育思想不论是在在教育理念,还是在实践方法上都具有高度的契合性。两者都强调了教育要服务于社会发展,都主张教育应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两者的教育目标具有一致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而陶行知则主张培养“健全的人格”,可见两者都认为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两者在教育方法上也具有共通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育要注重实践,陶行知提倡“教学做合一”。两者都主张教育应与实际生活和社会实践相结合,通过实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教育要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陶行知则主张教育应与社会发展同步,教育者应具有社会责任感。两者都强调了教育要面向社会,为社会服务。

在新时代背景下,随着社会的快速变迁,传统的知识传授已不能完全满足现代学生的发展需求,教育还需关注学生的精神发展,全面提升学生素养。这对于当代教育者和学者们来说也是一个需要研究的命题。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立德树人”思想与陶行知教育思想相结合,在教育实践中进行创新和应用,是当前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重要课题。语文教学由于其独特的人文性质,成为生命教育的理想载体。本文通过对具体教育案例的分析,探讨了这两大思想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例如,在语文教学中,将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思想与习近平总书记的“立德树人”理念相结合,通过在语文课程中的运用和德育活动,帮助学生塑造个人道德观、价值观,同时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具体在教学中实施时,可以通过创造具有情感共鸣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探讨人物的选择与命运,并且鼓励学生写作表达对生命的感悟与思考 。

例如在教授鲁迅的《祝福》时,教师通过那个年代展示相关的影像资料,让同学们分角色朗读扮演等手段,为同学们创设一个情境,让同学们更能沉浸其中,体会到文本所描绘的时代场景,这样同学们能更容易与文本中的人物产生情感共鸣,从而体味文本内涵,使“教”到“学”的过程更为顺畅。

同时,这部作品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讨论材料,祥林嫂在面对生命困境时做出的选择。在学生对文本有基础了解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分析祥林嫂的生命经历,引导学生思考封建社会的压迫和个体的生命抗争。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祥林嫂一生的选择和经历出发,探讨她在面对生活压力时做出的选择,她在矛盾冲突中展现的选择态度。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如果祥林嫂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会有怎样不同的命运,会不会做出不同的选择,利用这种假设性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从而让他们对人物命运生发深层次理解。

采取这样的教学模式,能够帮助学生在探讨文学作品的深层内涵,同时在解读人物命运时,也能思考和塑造自己的生命观和价值观,一步步在教学中完成对自我的塑造。

最后,由“教”“学”到“做”,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组织写作活动来鼓励学生表达自我是非常重要且必不可少的一环。在不断反思和书写的过程中,学生能更深入地理解文本带给他们的思想价值,并形成个人独特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这也是在自我塑造后的一种外化体现。所以在教学完《祝福》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写作,来探讨鲁迅所描绘的祥林嫂的时代悲剧的根源及其对当代社会生活的启示。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写作框架,帮助学生构建论点,例如探讨个人在面对坎坷无望的人生时该如何做出选择等。此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写作活动包括但不限于写一封信给鲁迅,这类无限制发散性发散性的问题可以引发他们对人生观更广泛的思考,以及对个人价值观问题和现代社会问题的衍生考量。

组织这样的写作活动,学生不仅能够锻炼和提升自己的文学解析和写作能力等这类教学上的能力,还能将在课本中学习到的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而可以在思考类似生命的重大议题中培养自身深刻的批判思维和道德判断力。这助于学生建立更加成熟和全面的生命观、价值观,对其个人成长和心理发展均有积极向上的影响。

这样的课堂,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完成了德育工作,可以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本文通过对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立德树人”思想与陶行知教育思想中“教学做一体”思想的结合研究,发现两者在教育理念和实践上具有高度的互补性和契合性。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进一步在实践中探索,将这两大思想结合起来,改变教育模式,推动教育理念和方法的创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人才。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总书记. (2019). 《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陶行知. (1981). 《陶行知全集》.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3]王沪宁. (2020).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探索》. 北京:人民出版社.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