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基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视角谈数形结合思想的教学策略的创新
摘要: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大背景下,数形结合作为重要的数学思想与解题方法,为初中数学教学开辟了新路径。初中数学教师需明确拔尖创新人才的内涵,重视数形结合思想教学策略的创新。通过问题导向式教学、合理利用多媒体、结合新教材优化课程以及培养空间想象力等举措,提升学生的数形结合思维。同时,组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鼓励代数与几何的转换,让学生运用“以形助数”“以数辅形”的数形结合思维解题,增强自主学习与问题解决能力,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筑牢根基。
关键词:创新人才;数形结合;初中数学;重要性;运用策略
在数学教育领域,对于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关键在于激励学生冲破传统思维的枷锁,勇敢地去探索未知的知识空间,积极追求更高层级的知识与技能。而达成这一目标的重要前提是学生必须具备强劲的问题解决能力。
数形结合思想是一种能够体现代数与几何相互转换的重要思想。它能够把数量关系转变为图形性质相关的问题,或者将图形的性质转化为数量关系问题,进而把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最终实现提升学生数学解题能力的目的。
初中数学教师应积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思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这种思维渗透到函数、有理数、立体几何以及平面解析几何等多个教学模块里。与此同时,教师需要注重教学策略的创新,对课堂模式进行优化,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并与多学科知识进行融合,引导学生从不同的知识领域去发现数形结合的相关元素,以此推动学生数形结合思维的不断发展。
数形结合思想在培养数学创新人才方面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反过来,数学创新人才又能够对这一思想进行进一步的拓展和应用,从而为数学学科的持续进步提供强大动力。
一、拔尖创新人才理念的内涵与价值
拔尖创新人才理念聚焦于培养具备卓越才能、创新思维以及领导能力的人才。具体而言,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其能够主动探索知识;注重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让学生善于应对各种数学问题;同时,关注批判性思维的塑造,培养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入理解和反思能力,为其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该理念的价值体现为多方面。首先,它能够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挖掘其潜在的学习能力。其次,有助于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逻辑思维、创新思维等,进而增强学生在学业和未来社会竞争中的竞争力。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能够为社会的科技进步和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源泉。
二、数形结合思想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点
数形结合思想在初中数学多个模块中具有重要应用。在有理数模块,它能将抽象的有理数概念通过数轴等图形直观呈现,帮助学生理解数的大小、绝对值等概念;在函数模块,函数图像使函数性质一目了然;在方程模块,可将方程的解与图形的交点相对应;在立体几何和平面解析几何模块,能将空间图形和平面图形的性质与数量关系相互转化。这种思想不仅使抽象的数学概念、公式和定理变得直观易懂,帮助学生轻松将代数转化为图形或由图形推出等量关系,掌握复杂多变的数学知识点,还能提升数学课堂教学的趣味性。通过引导学生建立数学模型,降低学习难度,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提升学生解题能力
初中数学教师将数形结合思想融入解题教学,具有显著效果。教师引导学生从题目中提炼关键信息,并转化为直观图形,这有助于学生迅速找到解题“入口”,避免陷入出题人的陷阱,进而提升逻辑思维能力和建模能力。例如,在分析经典题型时,教师鼓励学生运用数形结合思想,以图文并茂的方式汇总各类题型的解题方法,学生通过这种方式循序渐进地提升解题能力。同时,通过实际案例对比发现,运用数形结合思想后,学生在解决复杂数学问题时的准确率和效率都有显著提高。
(三)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初中数学教师利用电子白板动态展示代数与图形的转化过程,这对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作用明显。一方面,它能有效发散学生的数学思维,激发学生在数学课上的发言积极性,使学生更加积极地配合老师教学,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另一方面,教师搜集数形结合思想在生活中的应用案例,创设生活化情境,如在讲解行程问题时,通过绘制路程 - 时间图像,能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兴趣,促使学生主动提问、追问,并积极参与小组合作,从而显著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三、数形结合思想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创新应用策略
(一)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数形结合思维
教师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时,应精心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例如,给出一组关于学生身高的数据,让学生尝试用不同的统计图(如条形统计图、折线图或扇形统计图)表示这些数据,并深入分析图形的特征所反映出的数量关系,如身高的分布情况、增长趋势等。通过解决这类实际问题,学生能够深刻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并逐渐学会运用这种方法进行探索和解决问题。
现代教育技术在数形结合思想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例如,在讲解二次函数时,教师利用电子白板开展教学,通过灵活调整二次函数一般式中a,b,c的数值以及顶点式中h,k的数值,生动演示二次函数一般式:y=ax2+bx+c和顶点式:y=a(x–h)2+ k 的图像变化过程。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像,分析二次函数的性质(如单调性、奇偶性等)、最值以及对称轴等问题,加深学生对二次函数的理解,有力促进他们数形结合思想的发展。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几何画板讲解二次函数典型例题,如在生活中计算公园圆形喷水池喷水范围计算、船只通过桥洞的高度范围等例题时,引导学生精准提炼题目中的关键信息,建立合理的数学模型,将实际例题转化为直观的二次函数图像,利用数形结合思想快速且准确地解决实际问题。同时,积极鼓励学生动手绘制图形,通过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有机结合,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进一步促进他们数形结合思维的发展。
(二)注重代数与几何的转化,养成数形结合思想习惯
以形助数是数形结合思想的重要体现。图形能够直观地揭示数学问题的本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概念和关系。数轴作为学习数的关键工具,在有理数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例1:比较有理数 -3、0、4.5 的大小.
学生通过在数轴上找到这三个数对应的点,根据点从左往右的位置顺序,轻松判断出有理数的大小关系。同时,利用数轴学习绝对值概念也更为直观,学生能清楚地理解点到原点距离为某个定值时存在多种可能性,从而明确分情况讨论的来源。在有理数运算教学中,教师同样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画数轴的方式进行计算。
例2:计算2+(-3).
让学生画简易数轴,明确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找出数字2在数轴上对应的点,向左平移3个单位长度,读出平移后的数字-1,既能快速计算出结果,又能进一步提升解题正确率和数形结合思维能力。
例3:解不等式|x-1|<2.
引导学生依据绝对值的定义去领会|x–1|的几何内涵,即它表示在数轴上点x与点1之间的距离。通过绘制数轴,从图形的角度去理解|x-1|<2,也就是点x到点1的距离小于2。此时,以1为中心,向左右两边分别寻找距离为2的范围,便可得出-1< x < 3。
教师能够把数形结合的思想融入有理数运算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借助画数轴的方法展开计算,进而提升计算教学的质量。
以数辅形也是数形结合的重要方式。当几何问题较为复杂,难以直接求解时,可将其转化为代数问题,利用代数方法的精确性来解决。例如,证明勾股定理时,以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为边长构造正方形,通过计算正方形的面积,利用图形之间的关系来证明勾股定理(如图1)。又如,在图形的折叠问题中,矩形纸片沿某条直线折叠,求折叠后图形中的角度或线段长度(如图2)。可利用轴对称的性质,结合图形的几何关系和代数方程求解。通过画出折叠后的图形,分析其中的等量关系,将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求解。通过这种转化,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数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创新学生数形结合能力
为了深入渗透数形结合思想,教师应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在分组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差异,确保每个小组都包含学困生、优等生和中等生,促进不同层次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例如,在讲解直线y=kx+b与直线y = 2x相交于点A(a,2),根据图象(如图3)求不等式(k-2)x+b>0的解集时,教师鼓励学生自由结组。各小组内进行合理分工,有的学生负责分析一元一次不等式的特点,有的学生说明如何在数轴上画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有的学生根据已知条件求正比例函数解析式,有的学生将要求得不等式进行转化,有的小组利用直角坐标系中的函数图像,根据图像在某个区域内的变化趋势和位置关系来分析大小关系。然后,每组派出代表进行展示和交流,通过这种方式,达到利用数形结合思想解决函数和不等式问题的目的,提升小组合作自主学习的探究能力和数形结合思维能力,进一步启发学生的智慧。同时,在小组合作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巡视和指导,及时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确保小组合作学习的顺利进行。
(四)结合新教材优化课程设置,深化数形结合思想理解
在数学课程中合理增加数形结合的专题内容,系统地介绍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和应用案例。专题内容可以包括数形结合的基本概念、常见的数形结合形式(如函数与图像、方程与曲线等)以及在不同数学模块中的应用。通过专题学习,学生能够深入了解数形结合的本质和特点,掌握运用数形结合思想解决问题的技巧。
开设数学实验课程,为学生提供实际操作和观察的机会,让学生亲身体验数形结合的魅力。例如,在实验课程中,可以设置一些关于图形测量和计算的实验,让学生通过使用测量工具(如直尺、量角器等)对图形进行测量,然后利用数学知识进行计算,验证数形结合的相关理论。数学实验课程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和原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积极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鼓励一题多解。教师给出一道数学题,引导学生从“数”与“形”不同角度思考,尝试多种解题方法。例如,对于一道几何证明题,既可以从几何图形的性质和定理出发进行证明,也可以将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利用代数方法进行证明。组织学生交流分享各自的解法,拓宽思维视野。同时,教师要对学生的不同解法进行点评和总结,引导学生认识到不同解法的优缺点,提高学生的解题技巧。
例4:判断方程|x|=2x+1的解的个数.
以“数”分析。当x>0时,依据绝对值的定义,|x|=x,此时方程变为x=2x+1。通过移项可得解得x-2x=1,解得x=-1。然而,此解与x>0这一前提条件相矛盾,所以不符合题意;当x<0时,|x|= -x,方程则为-x =2x+1。移项可得-x-2x=1,即-3x=1,解得x=-,该解符合x<0的条件,因此原方程只有一个解。
以“形”分析。将方程左右两边分别视为函数y=|x|与函数y=2x+1。对应地画出这两函数的图像(如图4所示),通过观察图像的交点个数,可以判断方程解的个数。从图像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两个函数像仅有一个交点,所以方程解的个数为1个。
有效整合跨学科知识,将数形结合思想与其他学科领域紧密结合,拓宽学生的视野和思维方式。例如,在艺术学科中,引导学生从蒙德里安的绘画作品中发现数形结合的元素,如几何图形的排列和色彩的搭配体现了一定的数学规律。同时,让学生通过绘画、手工等艺术形式表达数学中的数形结合思想。在物理学科中,利用数形结合思想解释物理现象,如在运动学中,通过绘制速度---时间图像解释物体的运动状态。在工程学科中,利用数形结合思想设计工程图纸,如在建筑设计中,通过绘制平面图和剖面图展示建筑的结构和空间关系。在计算机科学领域,利用数形结合思想进行算法设计和数据可视化。通过跨学科的融合,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能力。
总而言之,落实拔尖创新人才理念,培育学生的数形结合思想,是数学教育的关键任务。初中数学教师需创新教学理念,使学生领略数学知识的奇妙与趣味,着重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思想,并将其融入有理数、不等式、函数、几何等各个教学模块,让学生察觉到知识间的相互关联性。借助创新教学方法、关注几何与代数的转换、组织小组合作学习以及优化课程设置等手段,能够切实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与创新能力,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筑牢根基。在未来的数学教育进程中,我们应当持续探索与实践,为学生打造更为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学习环境,培育出更多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谢荣君.相互渗透,交叉作用——论初中数学教学中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2(33):8-10.
[2]张倩.数形结合思想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应用[J].数学大世界(下旬),2022(11):32-34.
[3]蔡鑫.数形结合思想在数学解题中的运用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中教研究)》;2017-01-01
[4]孙中权.关于数形结合思想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思考[C]//教育教学创新理论与研究网络论坛研讨会论文集.2022.
注:本文系2024年粤东基础教育研究课题,题目为《教学评一体化背景下初中数学分层作业设计与实施的研究》课题编号[ ydjy2024048 ]的阶段性成果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