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人工智能在水利工程管理中的应用前景及深度融合探讨

杨祺
  
天韵媒体号
2024年37期
云南水投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有限公司 云南昆明 650000

摘要: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工智能(AI)技术正逐步渗透到各行各业,水利工程管理也不例外。鉴于此,本文深入探讨人工智能在水利工程管理中的应用前景,并分析其与水利工程管理深度融合的可能性与路径,旨在提高管理效率、保障工程安全、优化资源配置,并推动水利工程的智能化、自动化发展。

关键词:人工智能;水利工程管理;应用前景;深度融合

1. 引言

水利工程作为国家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防洪、灌溉、供水、发电等多重任务,其管理效率和安全性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然而,传统的水利工程管理方式往往依赖于人工巡检和经验判断,存在效率低、误差大、反应慢等问题。因此,探索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水利工程管理,成为提升管理水平、保障工程安全的重要途径。

2. 人工智能在水利工程管理中的应用前景

2.1 提高监测与预警能力

人工智能技术可以通过集成传感器网络、大数据分析、机器学习等手段,实现对水利工程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测与预警。例如,通过在水库、堤防、渠道等关键部位安装智能传感器,实时收集水位、流量、渗压等数据,并利用AI算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可以及时发现并预警潜在的安全隐患,如渗漏、裂缝、滑坡等。

2.2 优化调度与运行管理

水利工程的调度运行管理涉及水资源配置、防洪抗旱、发电调度等多个方面,其复杂性和动态性对管理决策提出了极高要求。人工智能技术可以通过构建智能调度模型,综合考虑天气、水文、工程状况等多种因素,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例如,基于AI技术的智能灌溉系统可以根据作物需水规律和土壤墒情,精准控制灌溉时间和水量,既节约了水资源,又提高了农作物产量和品质。此外,AI技术还可以用于优化发电调度策略,提高水电站的发电效率和经济效益[1]。

2.3 提升维护与维修效率

水利工程的维护与维修是保证工程长期安全运行的重要环节。传统的人工巡检方式存在效率低、成本高、难以发现隐蔽问题等缺陷。而人工智能技术可以通过集成无人机、机器人、图像识别等技术手段,实现对水利工程设施的远程巡检和故障诊断。例如,利用无人机搭载高清摄像头对水库大坝进行空中巡检,可以及时发现坝体裂缝、滑坡等安全隐患;利用图像识别技术对巡检图像进行分析处理,可以自动识别并定位问题区域。

2.4 促进数据共享与协同管理

水利工程管理涉及多个部门和环节,其数据共享与协同管理对于提高管理效率至关重要。人工智能技术可以通过构建智能信息平台,实现水利工程管理数据的实时共享和协同处理。例如,基于AI技术的智能决策支持系统可以整合气象、水文、工程等多个部门的数据资源,为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基于AI技术的智能监控系统可以实现对水利工程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测和远程监控,为应急响应提供有力支持。

2.5 智能化工程建设与管理

在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和施工阶段,人工智能技术也能发挥重要作用。通过模拟仿真技术,AI可以预测不同设计方案下的水流特性、结构稳定性等,优化设计参数,减少建设成本和环境影响。在施工管理中,AI技术可以辅助施工进度监控、质量控制和资源调配,确保工程按时按质完成。

3. 人工智能与水利工程管理的深度融合路径

3.1 加强技术研发与创新

为了加强技术研发与创新,促进人工智能与水利工程管理的深度融合,必须从多维度入手。首要任务是增加对AI技术在水利工程管理领域研究的资金投入,鼓励科研机构和高校开展前沿探索,力求在智能监测、预警系统、优化调度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同时,要深入挖掘AI技术的潜力,不断拓展其在水利工程设计、施工、运维等全生命周期的应用场景,形成一系列创新性的解决方案。在引进技术方面,应保持开放姿态,积极吸纳国内外先进的AI技术和设备,通过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快速提升我国水利工程管理的智能化水平。此外,还应注重技术的本土化改造与升级,确保引进的技术能够真正服务于我国水利事业的实际需求。跨学科合作是推动技术融合的关键。应加强水利工程、计算机科学、数据科学等领域的专家学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探索AI技术与水利工程管理相结合的新路径[2]。通过举办学术会议、搭建合作平台等方式,促进知识共享与思维碰撞,为技术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3.2 构建智能管理体系

为了推动人工智能与水利工程管理的深度融合,我们必须着手构建一套全面而高效的智能管理体系。这一体系应涵盖智能监测、智能调度与智能维护三大核心板块。在智能监测网络的建设上,我们需整合各类先进的传感器与监测设备,如水位监测仪、渗流监测器等,形成覆盖水利工程全区域的实时监测网络。这些设备应能实时采集数据,并通过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手段,将数据迅速传输至分析平台,为工程的运行状态提供即时反馈与预警。智能调度系统则是基于大数据与AI算法构建的决策支持系统。它应能分析历史数据、预测未来需求,并结合当前工程状态,自动或半自动地生成最优的水资源调度方案,确保水资源的合理配置与高效利用。智能维护平台则利用无人机、机器人等先进技术,实现对水利工程设施的远程巡检与智能诊断。通过搭载高清摄像头、红外热像仪等设备,这些智能设备能迅速发现并定位潜在故障点,为及时维修提供有力支持。同时,结合图像识别与机器学习技术,平台还能对故障类型进行自动分类与预测,为预防性维护提供科学依据。

3.3 培养专业人才队伍

为了培养推动人工智能与水利工程管理深度融合的专业人才队伍,我们必须从教育、培训和引进三方面着手。首先,应强化高校与企业间的合作桥梁,通过联合设立跨学科课程、实习实训基地等,让学生在学习阶段就能接触并实践AI技术在水利工程管理中的应用,从而培养出既懂AI又熟悉水利的复合型人才。其次,针对在职人员,需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定期举办技术研讨会、工作坊和在线课程,帮助他们及时更新知识结构,提升运用AI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鼓励并支持水利工程管理人员参与科研项目,通过实践锻炼提升创新能力。最后,在人才引进方面,要构建具有吸引力的薪酬体系和职业发展路径,为优秀人才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平台。通过设立专项基金、提供科研启动资金等措施,吸引国内外顶尖人才加入到水利工程智能化管理的队伍中来,共同推动行业的进步与发展。

3.4 完善政策法规体系

首先,需制定明确的AI技术应用标准和操作规范,确保技术在水利工程管理中的合规使用,同时保障数据的安全性与隐私保护,防止信息泄露。政府应加大对该领域的政策支持,设立专项基金,鼓励技术创新与应用实践,为项目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安全监管同样不容忽视,应建立健全AI技术应用的风险评估机制,对潜在的技术风险进行及时识别与防控,确保技术应用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此外,推动跨部门间的协同合作,打破信息壁垒,实现数据共享与资源整合,是提升管理效率的关键。国际合作也是加速技术进步的重要途径。应积极与国际先进国家和地区开展交流合作,引进其成功的管理经验和技术成果,同时分享我国在水利工程管理智能化方面的探索与实践,共同推动全球水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4. 结束语

人工智能技术在水利工程管理领域的应用前景广阔且意义深远。通过提高监测与预警能力、优化调度与运行管理、提升维护与维修效率以及促进数据共享与协同管理等多个方面,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显著提升水利工程管理的效率和水平。同时,通过加强技术研发与创新、构建智能管理体系、培养专业人才队伍以及完善政策法规体系等多个路径的深度融合发展,人工智能技术将为水利工程管理带来更多的创新性和变革性影响。

参考文献:

[1]侯毅. 水利工程管理中人工智能技术应用[J]. 科技创新导报,2022,19(4):110-112.

[2]丁万峰. 人工智能在水利工程管理中的应用[J]. 新农业,2022(24):97.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