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初中历史教学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探索
摘要: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已被郑重写入党章并确立为民族工作的主线,而初中历史教学作为培养学生国家认同和文化自信的关键途径,承担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任务,基于此,本文通过深入分析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初中历史教学的重大意义,进一步探讨了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实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具体实践策略,旨在为培育出具有深厚爱国情怀和强烈民族责任感的未来一代提供坚实有力的支撑。
关键词:初中历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历史教学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我们的任务不仅限于单纯地传授历史知识,更为关键的是要在这个过程中通过系统而深入的历史课程学习,使学生全面地了解各民族在漫长历史长河中共同奋斗、携手并进的光辉历程以及他们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共同发展、相互交融的实际情况,从而深刻领悟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不可分割的独特格局,所以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重要理念有机融入初中历史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对于切实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有效提升他们的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初中历史教学的意义
历史学作为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重要学科,它承担着培养青少年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的崇高使命,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通过系统讲述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不仅使学生们深入了解中华民族悠久而辉煌的奋斗历程、感受先辈们创造的丰功伟绩,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而且能够以其独特的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深刻理解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使学生们不仅深刻体会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还能认识到各民族共同书写了中华文明的辉煌篇章,进而提升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所以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初中历史教学不仅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要求,更是培养具有深厚爱国情怀和强烈民族责任感的未来一代的重要途径[1]。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策略
(一)创设多元情境,激发情感共鸣
创设多元化且富有吸引力的教学情境能够引导学生仿佛置身于历史的长河之中,亲身感受那些重大历史事件的深刻震撼与无穷力量,在这样的情境中,教师应当创设多元化且富有吸引力的教学情境,并巧妙地融入“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这“三个意识”以及“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这“五个认同”的教育内容,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增强这些意识和认同,从而更加坚定地树立起对国家的忠诚、对民族的自豪、对文化的自信、对党的信赖以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例如,在教授《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资源展示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的珍贵历史图片、动态模拟图以及相关的纪录片片段,让学生直观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技术革新和社会变革;为了增强沉浸感,教师还可以准备一些蒸汽机模型、纺织机械模型等实物模型让学生亲手触摸、操作,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工业革命对生产方式的深远影响;接着,教师可以设计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分组扮演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的不同社会角色,比如一组学生扮演工厂主,负责工厂的建立和管理;另一组学生扮演工人,体验工厂劳动的艰辛;还有一组学生扮演发明家,探索新技术的发明和推广;最后一组学生扮演政府官员,制定和实施相关政策。通过模拟工业革命时期的场景,如工厂的建立、新技术的推广、社会矛盾的激化等,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深入思考工业革命对社会结构、经济模式以及人际关系的影响。
(二)组织专题研讨,深化历史认知
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知与理解程度,教师应当紧密围绕至关重要且意义深远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核心主题来悉心筹备并精心设计一系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专题研讨活动,通过这些充满探索性与启发性的活动能够有效引导学生全面而深入地探究中华民族悠久而纷繁复杂的历史渊源、博大精深且丰富多彩的文化传承以及独具魅力且鲜明独特的精神特质[2]。
例如,在进行《文艺复兴运动》的教学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详细的学习指南,包括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作品、文学作品、思想家的生平与主要观点等背景资料,并要求学生预习这些材料来思考文艺复兴对后世的影响及其与中华民族文化的关联;课堂上,教师还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分配一个具体的研讨主题,如“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艺术及其对中华绘画的启示”“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成就与中华文学传统的异同”等,每组学生可以在组长的带领下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和自行搜集的信息并展开深入讨论;讨论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分享观点来引导他们从多个角度理解文艺复兴的精神内涵和深远影响;为了检验学生的研讨成果,教师还可以组织一次汇报会,各组学生需要轮流上台来展示他们的研讨成果,包括PPT、手抄报、小组讨论记录等;汇报结束后,教师还可以与其他学生进行点评来提出问题和建议,从而使学生能够在对比与联系中深化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解。
三、结语
总之,初中历史教学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它关乎着学生民族认同感的培养和国家意识的塑造,所以教师应当继续深化对中央文件精神的学习和理解,将课程标准中的要求与历史史实紧密结合来不断创新教学方式和方法,并通过生动有趣、深入浅出的课堂教学引领学生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感悟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独特魅力。
参考文献:
[1]黄小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初中历史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广西教育. 2022(7).
[2]李荣姝.新课改背景下初中历史跨学科教学法的创新应用[J].新课程.202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