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互联网 +” 背景下农村高中信息技术教师信息素养提升效果的评估体系与反馈路径探索

张静
  
天韵媒体号
2024年41期
陕西省山阳中学 726400

摘要:随着 “互联网 +” 时代的快速发展,农村高中信息技术教育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提升农村高中信息技术教师信息素养成为关键,本文旨在探索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估体系与行之有效的反馈路径,以精准衡量教师信息素养提升效果。通过对相关理论与现状的深入剖析,构建涵盖多维度指标的评估体系,并结合实例阐述反馈路径的实施策略,期望为优化农村高中信息技术教师队伍建设、推动农村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参考。

关键词:“互联网 +”;农村高中;信息技术教师;信息素养;评估体系;反馈路径

引言

在 “互联网 +” 浪潮席卷下,教育信息化进程加速,农村高中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愈发凸显。信息技术教师作为农村信息化教育的推动者,其信息素养水平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与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然而,当前农村地区在师资、资源等方面存在诸多短板,构建针对农村高中信息技术教师信息素养提升效果的评估体系与反馈路径迫在眉睫,这有助于精准发现问题、持续改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一、农村高中信息技术教师信息素养内涵及现状

(一)信息素养内涵

包括信息意识,即对信息的敏感度与价值判断力;信息知识,涵盖计算机基础知识、网络知识等;信息技能,如软件操作、教学资源整合能力;信息伦理,遵守信息传播规范与道德准则。

(二)现状分析

农村地区部分信息技术教师知识更新缓慢,受限于培训机会少、硬件设施不足,在新兴技术应用如人工智能辅助教学、在线课程开发等方面能力欠缺,信息意识淡薄,难以将信息技术深度融入日常教学,且教学方法传统,缺乏创新性实践探索。

二、农村高中信息技术评估体系构建

(一)评估指标维度

1.知识技能维度

这一维度着重考查教师在软件、硬件方面的扎实功底。一方面,熟练运用如 Word、Excel 等办公软件进行高效的教学资料整理与数据分析,以及利用 Photoshop、会声会影等多媒体编辑软件制作精美课件是基础要求;另一方面,面对日常教学中的网络卡顿、设备连接故障等问题,教师应具备简单的排查与修复能力。再者,对于新兴的在线教学平台,教师要能熟练操作其各项功能,如直播授课、布置作业、线上答疑等,虚拟实验室的运用也应得心应手,从而为学生创造多元化实践场景。

2.教学应用维度

此维度聚焦于教师能否将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无缝对接。教师需依据不同学科知识特点,巧妙选取信息技术手段,像在讲解物理的电路原理、化学的分子结构时,利用动画生动演示抽象知识,化难为易。设计互动式课件,融入问答、游戏环节,充分激发学生课堂参与热情。同时,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运用频率与成效也是关键评估点,观察教师能否合理安排预习、课堂及课后拓展环节,借助线上资源拓展学习边界,提升教学质量。

3.专业发展维度

该维度重点关注教师自我提升的内驱力与行动力。参与信息技术培训次数是直观反映教师学习投入的指标之一,无论是校内组织的短期培训,还是校外的专题研习,都体现其进取态度。更重要的是自主学习新技术的主动性,例如主动探索人工智能辅助教学工具的使用,挖掘其在个性化学习指导方面的潜力。此外,参与教育技术课题研究,意味着教师能深入思考教学痛点并探索解决方案,撰写相关教学论文则是对实践经验的总结升华,促进知识共享与专业成长。

4.信息意识与伦理维度

这要求教师时刻保持对新技术在教育领域前沿动态的敏锐洞察。关注如 5G 赋能智慧教育、区块链保障教育数据安全等趋势,积极探索其融入日常教学的可能性。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肩负引导学生正确使用信息的重任,教导学生辨别网络信息真伪,避免陷入虚假信息陷阱;同时,严格要求学生遵守网络道德规范,杜绝抄袭、恶意传播不良信息等行为,培养学生健康的信息价值观,为学生营造清朗的网络学习环境。

(二)评估方法

1.教师自评

教师自评是教师自我审视与成长的关键环节。教师依据精心设计的信息素养量表,每月或每季度定期开展自我评估。量表涵盖知识技能、教学应用等各个维度,教师对照细则为自己打分,随后深入反思教学实践。在撰写自评报告时,不仅要明确指出自身在信息技术运用、课程融合等方面的优势,更要坦诚剖析诸如新技术掌握滞后、教学创新不足等短板,为后续针对性提升找准方向。

2.同行互评

同行互评搭建起校内教师交流互鉴的平台。学校定期组织信息技术教师参与听课、评课活动,每周至少安排一次互听课程。听课教师从课堂实战视角出发,着重观察授课教师在信息技能的巧妙运用,如是否流畅操作新软件助力知识讲解,是否创新采用信息技术打造独特教学环节。课后,双方坦诚交流,评课教师依据观察细致罗列教学创新亮点,并结合自身经验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建议,携手共进。

3.学生评价

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直接受众,他们的评价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学校以学期为单位,通过精心设计的问卷调查收集学生反馈。问卷内容聚焦教师课堂信息技术应用满意度,详细涉及课件制作是否精美有趣,能否瞬间抓住学生眼球;教学互动环节是否借助信息技术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课堂活力四射;以及是否精准把握学生个体差异,利用线上资源满足个性化学习渴求等方面。综合学生心声,为教师教学优化提供依据。

4.专家评估

专家评估为教师素养评判注入权威性与专业性。学校不定期邀请资深教育技术专家入校,深入课堂一线听课。专家凭借深厚专业知识,仔细审查教师专业知识储备深度,判断其对前沿信息技术原理、操作要点的掌握是否扎实;同时聚焦教学方法先进性,考量教师所采用的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是否契合教育发展潮流、贴合学生认知规律。最终,专家结合严谨的教育信息化标准,为教师给出全面、精准且极具指导意义的综合评价。

三、反馈路径探索

(一)基于评估结果的个体反馈

根据不同评估主体反馈结果,为教师生成个性化报告。针对知识技能短板,推荐线上课程、专业书籍供自主学习;若教学应用存在问题,安排校内骨干教师结对帮扶,共同打磨示范课,提升教学融合能力;对于专业发展动力不足的教师,鼓励参与区域教研活动、提供课题申报指导。

(二)学校层面反馈与改进

学校依据整体教师评估数据,优化信息技术培训方案,增加实践操作演练比重,购置前沿教学设备;调整教学管理策略,设立信息技术教学创新奖励基金,激励教师积极探索;定期组织校内信息技术教学成果分享会,促进经验交流与团队成长。

(三)区域联动反馈

以县或学区为单位,汇总农村高中教师信息素养情况,由教育主管部门牵头,组织校际交流活动,如优秀教师送教下乡、跨校师徒结对;与高校、教育企业合作,开展定制化培训,将最新技术、教学理念引入农村;搭建区域教育资源共享平台,让教师便捷获取优质课件、课程设计案例。

四、总结

“互联网 +” 为农村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发展带来契机,构建科学评估体系与畅通反馈路径是提升教师信息素养的关键抓手。通过精准评估、多元反馈,能针对性解决教师成长痛点,激发内生动力,促进农村高中信息技术教育从传统迈向现代。但实践推进中需持续优化评估指标、拓展反馈渠道,凝聚各方力量,为农村教育信息化筑牢人才根基。

参考文献:

[1] 干俊涛.基于PBL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改革探究[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教育, 2023(3):3.

[2] 赵海东.”双高”建设背景下教师信息素养提升路径探索[J].农家参谋, 2020, No.657(11):234-234.DOI:CNKI:SUN:NJCM.0.2020-11-220.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