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基于OBE理念的《国际金融》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
摘要:课程思政作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途径,为专业课程充分发挥价值引领作用提供了重要载体。作为金融专业的主干课程,《国际金融》以OBE 教学理念为指导,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教学评价和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探索了课程改革与课程思政建设路径,以期实现教学效果的提升与思政育人目标。
关键词:OBE理念;《国际金融》;教学改革;课程思政
一、引言
《国际金融》是各高校经济类专业的必修课程。但是由于国际金融课程的学习难度较高,现有的课堂讲授型授课方式已不能满足要求,所以教学改革已是迫在眉睫。成果导向教育(Outcome-based Education, OBE)理念的引入为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OBE理念的核心思想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新形势下“思政进课堂”的要求就为强化学生学习自觉性提供了有力抓手,也为OBE理念更好地应用于教学活动提供了保障。
课程思政致力于深度挖掘各门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强化课堂教学在育人过程中的核心地位,旨在达成专业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深度融合与有机统一(高德毅和宗爱东,2017)[1]。《国际金融》课程蕴含丰富的思政元素。因此,本文将以OBE 教学理念为指导,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资源、教学评价和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论述具体教学改革措施,同时在以上各方面体现思政元素的融入路径,展示《国际金融》课程的教学改革模式,以期为其他同类型课程的教学改革与课程思政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二、OBE 理念下课程思政建设与实施路径
1. 教学目标设定
OBE理念重点强调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学目标的设定应排在教学改革活动的首位(刘亚洁等,2025)[2]。就《国际金融》课程来看,其知识目标包括了解国际金融理论的发展脉络,掌握国际金融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的基本原理;能力目标包括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国际金融的现实问题,充分拓展学习广度和深度,将学生培养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高端专业人才。此外,课程的思政目标为:将学生培养成为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牢固树立“四个自信”意识、为国家经济建设和民族复兴主动担当、甘于奉献的专业化人才。
2. 教学内容整合
在OBE理念的指导下,深挖课程思政元素并将其与专业知识有机融合是《国际金融》课程与时俱进的必经之路(张玲玲和李云红,2024)[3]。《国际金融》课程讲授内容可被划分为理论、案例、原理三种类型。首先,理论部分内容以国际收支理论为例。在分析弹性论时,可引入对中国进出口商品的弹性分析,提示学生目前中国出口的商品中还有很多竞争力不足,从而强调中国企业自立自强与掌握核心科技的重要性,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其次,案例部分内容以中国国际收支状况为例。教师通过讲解中国国际收支的长期顺差与美国发动对中国的“贸易战”的相关性,引导学生了解美国发动“贸易战”的不合理性以及中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严峻外部形势,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与为国奋斗的价值观。再次,原理部分内容以开放经济条件下政策调控原理为例。教师通过讲解国内外均衡目标现状,帮助学生从资料收集与课堂讨论中了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发展经济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与民族自豪感。
3. 教学方式改进
具体的教学方式改进经验包括:一是引入专题性研究学习。学生需要对所选专题进行资料收集与整理、知识点解析以及思政元素挖掘,并在课堂上对专题内容进行讲解。这一方式有效促使了学生主动进行学习与思考。同时,由学生完成对思政元素的挖掘过程也使得“思政进课堂”的过程更为“润物细无声”。二是积极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授课教师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合理设计授课流程、明确教学重难点的基础上来建设网络课程,并与线下课程形成了统一的授课流程,有效提升了教学效果。
4. 教学资源充实
OBE理念强调由学生进行主动思考与实践,因此本课程在改革过程中也注重将现实案例资料的搜集与整理纳入线上资源建设流程。课程也关注了案例的时效性问题,在每学期的授课过程中做到了案例的及时更新和定期维护(谢群等,2024)[4],使得教学资源能够真正为学生所用。同时,课程还专门开辟了课程思政模块,由授课教师将融合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的案例、热点新闻资源上传至雨课堂、学习通等线上平台,帮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获得思政熏陶。
5. 教学评价优化
课程考核方式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过程评价和期末评价相结合。其中过程评价在总成绩中占比为40%,在这一考核中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二是基础知识考核与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其中综合素质主要通过小组汇报展示、小组辩论等形式体现,重点考察学生是否有团队协作精神和良好的沟通能力,以及对思政观点的传递是否准确(马超,2021)[5]。三是将学习态度评价加入考核体系,以此来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6. 教师队伍打造
教师队伍自身专业素质和思政素养的不断提升是改革能够成功的重要基石。《国际金融》课程教师队伍积极开展国际金融领域的科学研究工作,能够做到科教融合,将科研资源转化为优质教学资源。同时,定期开展党史与红色金融相关知识学习,并积极与马克思主义学院专任教师展开沟通交流,不断强化自身思政素养。
三、结语
在OBE理念指导下积极探索《国际金融》课程思政建设路径,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和充分发挥专业课程育人作用的重要手段(刘美辰,2025)[6]。《国际金融》课程通过设定教学目标、整合教学资源、改进教学方式、充实教学资源、优化教学评价机制以及持续性的提升教师队伍素养等措施,深入探索了金融学专业课程改革的具体思路以及“思政进课堂”的具体路径。任课教师将不断完善课程思政建设方案与提升自身素养,积极探索与应用型高校培养目标、学生实际情况以及课程思政建设新要求新方向相符的教学改革路径。
参考文献:
[1] 高德毅,宗爱东.课程思政: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 (1):31-34.
[2] 刘亚洁,胡小文,韩云华.OBE理念下草类植物种子学课程思政建设与实施[J].安徽农业科学, 2025, 53, (1): 260-264+270.
[3]张玲玲,李云红. 新商科背景下高校金融学课程群课程思政系统设计[J].公关世界, 2024, (22):46-48.
[4] 谢群,王立荣,陈雪红. 新文科背景下“国际金融”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探讨[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4, (9):85-87.
[5]马超.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金融》“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设计与实践探索[J].质量与市场, 2021, (6):70-71.
[6]刘美辰.课程思政视域下“教育学原理”课程教学改革路径探析[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5, 24(2):93-99.
基金项目:本文是2022年度广东财经大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的研究成果。项目名称:课程思政背景下《国际金融》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实践研究。
作者简介:马超( 1988—) ,女,内蒙古呼和浩特人,经济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国际金融与公司金融教学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