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小学语文教材革命文化教育的实践路径研究

周芹
  
天韵媒体号
2025年2期
江苏省淮安市高良涧小学 223100

摘要:小学语文统编教材涵盖广泛内容,其中革命文化教育占据重要地位。通过结合革命文化开展实践教学,可形成富有教育意义的教学活动。本文探讨革命文化课程对小学语文教学的价值,论证其实施的理论依据,并提出有效的教学实施路径。

关键词:小学语文;革命文化;教育价值;实践路径

革命文化教育题材是新时代教学的新亮点,对小学语文教学具有深远价值。教师应充分利用实践教学内容,弘扬优秀传统革命文化。课堂上,教师要聚焦历史语言,生动描绘革命人物形象;通过创设情境,增强学生对革命精神的情感体验。同时,赋予学生知人论世的思想,引导他们深入探索革命思想内涵。最终,联系生活与社会实际,让学生在思想上得到升华,认知上更加深刻。

一、小学语文革命文化教育的价值

小学语文革命文化教育的价值在于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通过革命文化文本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革命历史,传承红色基因,培养高尚的思想品质,为成为有责任感、有担当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奠定坚实基础。

(一)体现语文课程的育人特性

革命文化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深刻体现了语文课程的育人品格。在当今社会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多元革命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展现了文化教育的多重价值。虽然战火纷飞的年代已经远去,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却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他们为了国家的解放事业,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这种精神是永恒的财富。在语文教学中,通过革命文化教育的渗透,可以引导学生深刻理解这段历史,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弘扬民族精神。文学作品的多元解读固然重要,但在革命文化教育中,我们更要引导学生回归到核心价值和主体价值,让他们明白什么是真正的英雄主义,什么是值得追崇的精神风貌。

(二)突显语文课程的文化教育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留下了无数优秀的传统文化。这些文化瑰宝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学生文化自觉的重要途径。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融合革命文化教育,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更是对课堂教学知识的丰富和拓展。通过以语文教学为载体,浸润传统革命文化教育,可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沉淀良好的文化自信,为他们的思想教育、情绪感染等方面创造良好的条件。这种文化自觉的培养,将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承载语文课程的人文担当

革命文化教育在小学语文课程中还承载着重要的价值担当。随着时代的发展,革命文化教学方式也在不断创新,以适应学生的需求和社会的变化。通过学习“红色”文化,学生可以从思想上获取社会主义价值意识,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教师所讲解的内容与当下的社会主流相匹配,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理解社会。同时,革命文化教育也要求学生从多方面辩证地看待历史,避免片面理解多元文化的价值。多元文化虽然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判断,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只有那些具有优良文化特征的部分,才是真正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的。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革命文化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人文性、价值担当和辩证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小学语文革命文化教育的实施路径

小学语文革命文化教育的实施路径应立足课堂,结合教材内容,通过生动讲述革命故事、分析革命人物、展现革命精神,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革命文化的内涵。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如参观革命遗址、观看革命影片、诵读革命诗歌等,让学生亲身体验革命文化的魅力。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革命文化教育真正入脑入心,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革命精神。

(一)聚焦语言,感悟人物形象

小学语文革命文化教育的实施,首要任务是聚焦语言,引导学生深入感悟人物形象。革命文化教育往往蕴含在文本的字里行间,通过丰富的语言文字构建出一个个鲜活的革命英雄形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指导学生抓住文本中的关键词和难点,细细品味其中的语言魅力,从而深刻体会革命先烈的精神风貌。

以《十六年前的回忆》为例,教师应抓住文本描述的核心价值观,鼓励学生以多元化的思维解读文字,正视李大钊的人物形象特征。通过设计聚焦语言的板块,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寻找关于李大钊的记忆信息,并思考他身上的反常表现背后的原因。通过聚焦李大钊的言行和外貌特征的文字,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感受到他的革命精神,从而加深对革命文化教育的理解。

(二)创设情境,强化情感体验

革命文化教育的内容往往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存在较大的差距,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融入课堂,强化情感体验,教师需要创设具有情趣的教学情境。通过模拟革命年代的场景,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播放相关视频,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

在《手术台就是阵地》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介绍国际共产主义背景,融合革命战争推进故事的发展,讲述国际友人白求恩参与共同抗日的故事。通过创设战争年代的情境,播放相关视频,指导学生寻找文中带有动作的词语,并展开想象,让学生深刻感受到白求恩舍己为人的国际主义精神。这种情境的创设,不仅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也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了革命文化教育的内涵。

(三)知人论世,加深思想体会

革命文化教育题材讲述的是真实的历史事件,涉及的人物与事件都离不开特殊的历史背景。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指导学生知人论世,加深对革命思想的理解。通过详细讲述革命人物的事迹,把革命精神传达给学生,进一步培养学生对革命先烈的敬畏之情。

在《难忘的泼水节》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前为学生讲述周总理的人物事迹,接着运用多媒体视频将泼水节相关的活动内容导入到课文讲解中。通过观看视频和听教师讲解,学生能够充分感受到周总理对傣族人民的深厚情谊。这种知人论世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深入了解革命人物,加深对革命文化教育的理解。

(四)联系实际,升华思想认识

革命文化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将革命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联系实际,升华学生思想上的认知。通过引导学生回顾历史、展望未来,让学生深刻认识到革命文化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以《青山处处埋忠骨》为例,教师可以充分了解故事背景,通过播放相关电影《长津湖》,让学生感受抗美援朝志愿军的勇猛。接着引导学生回归到课文,联系当下生活,感受到今天的社会是先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通过实地采访身边的英雄、模范人物、先进人物,或者在网上找到“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战争70周年”各种纪念活动的宣传报道,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抗美援朝的伟大精神。这种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不仅增强了课堂的实效性,也让学生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永远感恩上进。

总之,学习革命文化文本,将革命文化教育融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传承红色基因、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途径。应充分考虑小学生的实际情况,深入了解他们的认知发展水平,构建符合其身心特点的教育内容和形式。通过创新教学方法,提升革命文化教育的价值,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教育体系。让革命精神在小学生心中生根发芽,为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姚景民. 浅谈小学语文革命文化教育的探索和实践 [J]. 教育艺术, 2023, (12): 44-45.

[2]杨丽红. 小学语文教学中革命文化教育的实践探索 [J]. 黑龙江教育(教育与教学), 2021, (11): 53-54.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