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基于协同育人理念的小学体育与小学美育课程实施评价模式创新研究
摘要:小学体育与美育课程融合实施能够实现协同育人的目标,但现有的评价模式尚难以全面反映融合课程的效果。本文基于协同育人理念,从课程融合的必要性入手,探讨了体育与美育融合课程评价的基本原则与现存问题,提出了基础性评价、过程性评价、结果性评价及个性化评价的创新体系。研究表明,构建科学的评价模式可促进小学体育与美育课程的深度融合,为教育质量提升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路径。
关键词:协同育人;小学体育;小学美育
一、小学体育与美育课程协同育人的必要性与价值
(一)协同育人理念在小学教育中的应用价值
协同育人理念注重学科间的联动和教育资源的整合,通过多学科协作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小学教育阶段,体育课程和美育课程作为基础性课程,分别从身体素质和艺术素养两个维度促进学生成长。然而,单一课程的教育效果往往难以满足学生的全面发展需求,因此协同育人理念的引入为小学体育与美育课程的融合提供了理论依据。例如,将艺术体操融入体育课程,学生通过音乐与节奏的配合完成动作,不仅提升了身体的协调性,还提高了艺术感知能力。这种多感官互动的教学模式,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意识,为其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外,协同育人理念还强调教育资源的共享与优化,通过体育与美育的协作实施,实现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
(二)小学体育与美育课程融合的现实需求
小学体育与美育课程的融合既是课程改革的趋势,也是学生发展的实际需求。一方面,传统的单一学科教学难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兴趣,而融合课程通过内容和形式的创新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在某小学的融合课程中,教师通过将中国传统音乐与武术相结合,让学生在练习中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这种设计不仅增强了体育课程的趣味性,也让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另一方面,体育与美育的融合能够弥补单一课程的局限性。例如,美育课程通过融入体育活动增强了学生的身体参与度,而体育课程通过融入美学元素提升了艺术表现力。融合课程能够满足学生的多样化学习需求,帮助他们在身体素质和艺术素养两方面实现均衡发展。
(三)协同育人理念下课程评价的创新需求
在协同育人理念指导下,小学体育与美育课程的评价模式需要进行全面的创新。传统的评价模式主要关注学科单一能力的考核,例如体育课程侧重于学生的运动能力,美育课程则关注艺术作品的表现力。然而,这种单一维度的评价模式难以反映课程融合的综合效果。例如,在体育舞蹈课程中,学生的表现不仅体现在动作的准确性上,还体现在情感表达和创新能力上。评价重点需要从单一技能的测试转向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多维度评估。这种需求促使教师和研究者构建更科学、全面的评价模式,既能够体现协同育人的特点,又能够为课程优化提供指导。
二、基于协同育人理念的评价模式创新设计
(一)基础性评价:学生核心素养的考查
基础性评价主要关注学生在融合课程中的核心素养发展,涵盖身体素质、艺术认知和情感态度等方面。身体素质评价反映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基本能力,例如通过测评学生在舞蹈动作中的平衡性、协调性和力量表现,了解其身体素质水平是否达标。艺术认知评价则考查学生对美育元素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例如观察学生能否根据音乐节奏调整动作,是否能够准确表达音乐作品的情感内容。情感态度评价则聚焦学生在课程中的主动参与度和学习兴趣,例如记录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发言次数和对课程活动的积极性。基础性评价不仅为课程实施提供了直观的数据支持,还能够帮助教师发现学生的优势和不足,从而制定更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
(二)过程性评价:课程实施效果的动态考察
过程性评价旨在动态反映课程实施的过程与质量,是创新评价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评价内容主要包括师生互动、学生表现和教学设计三个方面。师生互动评价考查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中的沟通与合作,例如观察教师在指导动作时是否提供了清晰的示范,学生是否能够准确理解并及时调整动作。学生表现评价则记录学生在课程中的具体行为,例如是否积极参与活动,是否能够在小组合作中展示团队精神。教学设计评价关注课程内容与协同育人目标的契合度,例如课程是否合理融入了体育与美育元素,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表现力。通过过程性评价,教师可以实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课程目标的顺利实现。
(三)结果性评价:课程目标达成的全面评估
结果性评价是对课程实施效果的最终评估,涵盖知识掌握、能力发展和综合素质提升三个层面。知识掌握评价关注学生对体育与美育基础知识的理解,例如通过测试学生对舞蹈动作的结构、音乐节奏的变化和艺术作品内涵的掌握情况,判断课程的知识传递效果。能力发展评价则重点考查学生在技能层面的进步,例如记录学生在体育与美育融合活动中的动作表现力、情感表达力和创意设计能力。综合素质提升评价关注课程对学生长期发展的影响,例如通过跟踪记录学生在创新思维、协作能力和审美意识方面的成长变化,评估课程对学生综合素质的促进作用。结果性评价能够全面反映课程的目标达成情况,为后续课程的优化和调整提供科学依据。
(四)个性化评价:适应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
个性化评价是创新评价模式的关键组成部分,旨在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多样化发展需求。在体育与美育融合课程中,学生的表现可能因兴趣、能力和文化背景而有所不同,因此评价体系需具备灵活性和适应性。例如,针对艺术表现力较强的学生,可以设计更多的创意展示环节,鼓励其在课程中充分发挥优势;而对于运动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重点考查其在动作完成度和表现力方面的能力提升。此外,个性化评价还可以通过成长记录和个体档案记录学生的进步轨迹,例如记录学生在舞蹈动作熟练度和音乐节奏感知方面的阶段性提升。这种评价方式不仅能够更精准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效,还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程参与感。
结束语:
基于协同育人理念的小学体育与美育课程实施评价模式创新,能够更全面地反映课程融合的实施效果,为教师的教学实践和课程优化提供科学指导。通过基础性、过程性、结果性和个性化评价的有机结合,评价模式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实现素质教育目标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赵长虹.小学体育跨学科协同教学探索 —— 基于全面育人理念的研究 [J]. 求知导刊,2022 (25):110-112.
[2] 黄春梅.基于全面育人理念的小学体育跨学科协同教学实践 [J]. 体育风尚,2023 (20):116-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