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基于康养理念的园林景观设计策略与实践探索

周祥发
  
天韵媒体号
2025年2期
360732199407080615 园林

摘要:康养理念是园林景观设计的重要趋势,通过营造健康、舒适的环境,满足人们身心健康的需求。本文基于康养理念,从景观设计原则、功能分区和具体设计策略三个方面展开研究,分析如何通过空间布局、植物配置和设施设计促进身体健康和心理愉悦。同时结合实际案例,探讨康养园林景观的实践效果与发展方向。研究表明,将康养理念融入园林设计,不仅提升了景观的生态和美学价值,还为公众提供了良好的康养体验,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康养理念;园林景观;设计策略

一、康养理念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作用与价值

(一)康养园林景观的基本内涵与核心目标

康养园林景观是以促进身心健康为核心目标,通过优化环境设计和生态配置,为用户提供一个舒适、放松的空间。其内涵包括生态性、功能性和审美性的统一,以自然元素为基础,结合人文关怀,为不同人群创造多层次、多维度的康养体验。在设计中注重营造一种平衡、静谧的氛围,利用植物的季相变化、色彩搭配和功能性配置,达到缓解压力、提高幸福感的效果。同时,康养园林强调可持续性,在维护生态平衡的基础上,通过合理规划资源利用,提供低碳环保的景观方案。通过将自然环境与健康理念深度结合,康养园林景观成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有效载体,为园林设计提供了新的价值取向。

(二)康养理念对园林设计功能与形式的影响

康养理念为园林设计功能与形式注入了健康导向的要求,使得园林景观从传统的观赏功能拓展到多功能化的服务体系。在功能上,康养园林需要具备促进身体健康、心理康复和社交互动的综合性空间,例如设计健身步道、冥想场地和亲子互动区。在形式上,通过曲线设计和柔性材料的使用,增强空间的亲和力和安全感,避免硬质景观对心理产生压迫感。

(三)康养园林景观对公众身心健康的促进作用

康养园林景观通过优化环境条件和设计元素,能够对公众的身体健康和心理状态产生显著的积极影响。在身体健康方面,康养园林提供了开放的自然场所,鼓励人们参与日光浴、散步、慢跑等有益于心肺功能和骨骼健康的户外活动。其设计中的绿植配置可以有效减少空气中的颗粒物浓度,提高空气质量,降低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概率。心理层面,康养园林通过色彩柔和的植物搭配、水声潺潺的水景设计以及舒缓的空间布局,为人们提供了舒缓压力、调节情绪的理想环境。同时,园林中的社交空间鼓励人们进行亲密交流,改善孤独感和社会隔离带来的负面情绪。研究表明,定期参与康养园林活动的个体,其心理幸福感显著高于未接触此类空间的群体,这进一步凸显了康养园林景观对公众身心健康的全面促进作用。

二、基于康养理念的园林景观设计策略与实践

(一)康养功能分区的科学布局

康养功能分区的科学布局是实现园林整体康养效果的基础,通过合理划分空间区域,为用户提供不同层次的康养体验。运动康养区可设置步道、健身广场和骑行道,满足用户的运动健身需求,同时保证活动的安全性和舒适性。静态康养区强调安静和隐私,可设计为冥想花园、休憩亭和小型景观水池,利用柔和的自然元素提供情绪放松的空间。儿童康养区需融合教育与娱乐功能,通过设计趣味性设施和互动景观,增强儿童的探索兴趣和社交能力。老年人康养区可设置低强度活动场地,如太极广场和健康步道,结合无障碍设施提高使用便利性和安全性。通过科学布局功能分区,确保不同人群的需求得到满足,同时实现空间的高效利用和功能互补。

(二)植物配置与生态环境的康养价值

植物配置是康养园林设计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其生态功能和心理影响对康养效果具有显著作用。高大乔木如樟树和银杏能够提供充足的遮荫效果,降低环境温度,同时减少阳光直射对人体的不适。灌木和地被植物如薰衣草和草坪可通过释放挥发性植物化合物(如芳香分子)起到镇静和舒缓的作用,对缓解压力和焦虑具有良好效果。植物配置还需注重四季景观的变化,例如通过种植秋季红叶类植物和冬季常绿植物,确保不同季节的视觉丰富性和空间动态感。水生植物如荷花和睡莲不仅可净化水体,还能营造生动的水景效果。通过多层次的植物配置,形成生态与康养价值兼具的园林空间,提高环境整体的健康指数和体验感。

(三)健康活动设施的规划与创新设计

健康活动设施的规划与创新设计直接关系到康养园林的实际使用效果,应注重多功能性和人性化需求。跑步步道可采用弹性材料铺装,如EPDM颗粒,提供减震效果,降低用户运动损伤风险,同时通过设置标识牌标注里程信息和心率提醒,增强用户的运动体验。广场健身器材应根据不同年龄段设计,如力量训练器械、柔韧性训练设备和老年人适用的步态辅助设备。冥想和瑜伽场地需选取安静且远离主要人流的区域,同时结合自然景观元素如花架、凉亭和草坪,提升场地的私密性和舒适度。针对亲子互动区,可引入结合自然教育的设施,如沙坑、迷宫和生物观察角,鼓励亲子间的互动与协作。通过创新设计健康活动设施,能够增强用户对园林空间的参与感和依赖性。

(四)心理健康导向的景观元素应用

心理健康导向的景观元素通过改善环境氛围和视觉感受,为用户提供情绪舒缓和心理放松的空间体验。水景设计在心理康养中具有特殊作用,例如动态水流可通过柔和的声音和视觉流动感,减轻心理疲劳并提升用户的注意力。景观小品如雕塑、装置艺术和历史文化纪念碑,能够提供文化认同感和精神慰藉,在视觉吸引力的基础上增加情感连接。色彩元素的应用需结合心理学研究,例如使用绿色和蓝色为主调营造舒适、自然的环境,适当搭配明亮色调如黄色和红色提升空间的活力感。夜景设计通过引入柔和的灯光和光影效果,避免强烈的人工光线对用户产生压迫感,增强夜间的安全感和景观体验。景观元素的心理健康导向应用能够从视觉、听觉和触觉多方面为用户提供心理康养的综合体验。

(五)结合智能技术的康养景观创新实践

智能技术的融入为康养园林景观提供了全新的设计方向,通过数据支持和智能互动提升空间的适应性和用户体验。环境监测系统能够实时监控空气质量、温湿度和紫外线强度,并通过智能显示屏向用户提供健康提示。智能灯光系统可根据时间和人流密度自动调节亮度,在夜晚提供安全照明,同时节约能源。互动式健康设施如智能跑步机和智能健身器械,可以记录用户的运动数据,并通过APP或设备终端提供个性化的健康建议。增强现实(AR)技术的引入能够为用户提供沉浸式的自然教育体验,例如通过手机扫描植物二维码获取植物信息或参与虚拟自然探险活动。智能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园林景观的科技感,还为用户提供了更加丰富和多样的康养体验,推动了园林设计与现代科技的深度融合。

结束语:

康养理念的融入为园林景观设计注入了新的活力,通过合理的功能分区、植物配置和设施设计,康养园林为公众提供了健康、舒适的自然空间。未来,随着科技与设计理念的不断进步,康养园林景观将更加注重个性化与多样化的设计,为社会提供更多兼具生态、美学与健康价值的景观场所,推动园林设计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蔡思雨. 基于康养理论的社区景观设计策略研究[D]. 河北地质大学, 2022.

[2] 李明明,遇琦,白伟岚,等. 基于老龄化背景的社区康养花园设计方法探讨——以厦门苏厝溪社区花园为例 [J]. 园林, 2022, 39 (11): 77-84.

[3] 程铭轩,高成广. 基于康养理论的昆明世纪城社区景观设计改造 [J]. 居舍, 2024, (04): 127-130.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