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新媒体时代公众号对中国非遗文化传播的作用
——以“Heritage Voyage”为例
摘要:本文深入探讨新媒体时代下,公众号作为关键传播平台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传播的重大意义。以“Heritage Voyage”公众号为典型案例,剖析其在非遗文化传播过程中的内容呈现、受众互动模式及产生的深远文化影响力,力求揭示公众号助力非遗文化走向更广泛受众、推动非遗传承发展的新思路与有效途径。
关键词:非遗文化;公众号;新媒体传播;Heritage Voyage
一、引言
在现代化浪潮的迅猛冲击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陷入严峻的传承困境。王文章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中明确指出:“随着全球化与现代化进程的急剧加速,非物质文化遗产遭受史无前例的冲击,诸多珍贵技艺濒临失传边缘”。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新媒体技术的蓬勃兴起为非遗文化传播开辟全新机遇。公众号作为新媒体阵营中的重要力量,具备传播高效、覆盖面宽泛、互动便捷等显著优势,能有力突破时空局限,将非遗文化精准送达更多受众群体。其中,“Heritage Voyage”公众号在众多非遗传播平台中崭露头角,凭借别具一格的传播策略,为中国非遗文化传承与发展添砖加瓦。
二、“Heritage Voyage”研究资料来源
本研究资料来源广泛,主要包括学术著作、期刊论文以及对“Heritage Voyage”公众号的长期观察与分析。通过对相关学术文献的研读,获取非遗文化、新媒体传播等领域的理论支撑;借助公众号的实际运营案例,收集一手实践资料,用以剖析公众号在非遗文化传播中的具体策略与成效。关于公众号内容特色,从非遗项目展示看,苑利、顾军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对非遗项目分类精细,助力理解公众号选材广度;在故事讲述上,理查德·鲍曼的观点强调故事对非遗传承的活化作用,揭示公众号叙事策略的价值;知识科普层面,朱煜的论文点明新媒体通俗化知识的优势,对应公众号科普方式的合理性。
三、“Heritage Voyage”公众号的内容特色
(一)丰富多样的非遗项目展示
该公众号广泛涉猎中国各地、各民族异彩纷呈的非遗项目,传统手工艺领域涵盖剪纸、刺绣、陶瓷制作等;民间艺术范畴囊括戏曲、杂技、民间音乐等;民俗活动方面涉及庙会、祭祀仪式等,全方位、立体化展现非遗文化的深厚底蕴与广博内涵。苑利、顾军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中对我国非遗项目的精细分类阐述:“我国因地域历史、民俗风情差异,催生剪纸、刺绣等风格迥异的传统手工艺,它们承载地域文化记忆,凝聚民族智慧结晶”,为公众号丰富非遗项目展示提供坚实理论基石。例如,在详述剪纸艺术时,不仅呈现精美剪纸作品的视觉盛宴,还深入挖掘剪纸的历史渊源、剖析地域风格差异并传授基本剪纸技法,引领读者深度领略这一非遗项目的文化精髓与艺术魅力。
(二)生动有趣的故事讲述
为显著提升非遗文化的吸引力与感染力,“Heritage Voyage”公众号匠心独运地采用故事化叙事手法。理查德·鲍曼在《作为表演的口头艺术》中强调:“故事讲述作为文化传承的鲜活载体,将非遗置于故事情境之中,能深度唤起受众情感共鸣,激活非遗内在蓬勃生命力”。通过深度挖掘非遗传承人的传奇人生、传承历程背后的动人故事以及非遗项目蕴含的历史传说与民间轶事,将非遗文化以鲜活生动、平易近人的形式呈现给读者。譬如,讲述某传统戏曲剧种传承故事时,聚焦一位老艺人矢志不渝坚守舞台数十载,历经重重艰难险阻传承戏曲艺术的感人事迹,成功引发读者强烈情感共振,使其对该戏曲剧种萌生浓厚探索兴趣。
(三)深入浅出的知识科普
除精彩展示与动人故事外,公众号还高度重视非遗知识普及推广。朱煜在《新媒体时代传统文化的传播与传承》中提出:“新媒体依托多元形式,如简洁直观的图表、引人入胜的短视频,可将晦涩难懂的传统文化知识通俗化处理,大幅提升公众认知效率”。公众号借助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述,佐以简洁明了的图表、生动鲜活的视频等素材,向读者系统介绍非遗定义、分类、价值及保护现状等基础知识架构,助力读者构建起对非遗文化的全面系统认知。例如,以图文并茂、深入浅出的方式解读非遗保护相关法律法规,让读者深切领悟保护非遗的重大意义与紧迫现实需求,进而强化其文化保护自觉意识。
四、“Heritage Voyage”公众号的传播策略
(一)多媒体融合的传播形式
公众号充分发挥新媒体优势,有机整合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元传播介质。彭兰在《新媒体概论》中阐释:“新媒体通过深度整合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元素,营造沉浸式传播场景,精准满足受众多元感官诉求,全方位增强内容吸引力”。在推介非遗项目时,巧妙穿插精美绝伦的图片、引人入胜的视频片段,让读者直观领略非遗文化独特魅力;搭配简洁而富有感染力的文字描述,辅以悠扬悦耳的传统音乐音频,营造浓郁醇厚的文化氛围,赋予读者全方位、沉浸式感官体验。这种多媒体融合传播范式,极大提升内容可读性与吸引力,适配不同读者阅读习惯与审美偏好。
(二)定期更新与话题策划
公众号始终维持稳健更新频率,定时推送崭新非遗内容,确保读者持续聚焦公众号动态。周荣庭、管华骥在《新媒体传播管理》中指出:“保持内容稳定更新、紧密贴合热点策划话题,是维系受众注意力、提升媒体活跃度与用户黏性的关键举措”。同时,依据不同时间节点、社会热点风向及非遗项目特质,精心策划一系列针对性强的话题研讨与线上互动活动。
(三)社交平台互动与推广
借助微信平台强大社交功能,公众号积极与读者展开双向互动交流。卡茨、拉扎斯菲尔德在《人际影响:个人在大众传播中的作用》中阐述人际传播对大众传播效果的深刻影响:“社交网络中的意见交流、口碑推荐,犹如强力引擎,能够迅速扩大信息传播范围,显著提升传播效能”。公众号运营团队认真回复读者留言评论,耐心解答非遗文化相关疑问,虚心吸纳意见建议,构建和谐融洽读者关系。
五、结论与展望
“Heritage Voyage”公众号无疑是新媒体时代非遗文化传播的成功典范,凭借独特内容呈现与精妙传播策略,在提升公众非遗认知、培育传承新生力量、推动非遗创新发展等诸多领域成效斐然。然而,非遗文化传承发展之路漫漫,荆棘丛生,公众号传播亦面临内容同质化、专业人才匮乏、盈利模式单一等棘手难题。展望未来,需进一步强化公众号品牌锻造与内容创新升级,大力培育、引进专业非遗文化传播人才,积极探索多元化盈利模式;同时,全方位携手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各方力量,协同奋进,共谱中国非遗文化传承发展新华章,让非遗文化瑰宝在新时代熠熠生辉。
参考文献:
[1]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2]苑利,顾军.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理查德·鲍曼.作为表演的口头艺术[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4]朱煜.新媒体时代传统文化的传播与传承[J].传媒,2018.
[5]彭兰.新媒体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6]卡茨,拉扎斯菲尔德.人际影响:个人在大众传播中的作用[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7]周荣庭,管华骥.新媒体传播管理[M].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17.
作者简介:尹毅函(2005-),女,哈尔滨石油学院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本科生,研究兴趣集中于对中国非遗文化翻译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