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京津冀地区教育链与产业链双向赋能加快技工教育高质量特色发展路径探索

刘东岳
  
天韵媒体号
2025年6期
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 河北石家庄 050899

摘要:本文聚焦京津冀地区,围绕教育链与产业链的双向赋能展开研究,旨在探索技工教育高质量特色发展路径。通过深入分析京津冀地区产业结构现状及发展趋势,明确技工教育在技能人才供给方面的定位与需求。阐述教育链与产业链相互作用的机制,从课程体系对接产业需求、实践教学融合产业资源、师资队伍建设契合产业升级等方面,探索如何构建二者的有效衔接与深度融合模式。提出政策协同、资源共享、校企合作等具体策略,以加快技工教育高质量特色发展,为京津冀地区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技能人才支撑,助力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与产业升级,推动教育与产业在更高水平上实现互利共赢。

关键词:京津冀地区;教育链;产业链;双向赋能;技工教育;路径探索

引言

在中国经济新常态中,职业教育的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以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要求还不太相适应。针对这种情况,2014 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特征是产教融合、校企互通; 培养模式是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培养目标是职业精神与技术技能高度融合。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2018 年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2019 年国务院发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了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的一系列具体要求。地方政府如河北省人大和省政府也都出台了相应的实施意见。产业链与教育链双向赋能已成为近年来国家促进职业教育发展,提高创新型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水平的一项重要方针。旨在推进产业链、创新链与教育链、人才链的有机衔接[1],促进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要素全方位、全过程的结合,努力打造政府、企业、学校和社会组织“四位一体”的发展体系。

研究表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面临诸多现实困难。研究发现,产教融合的困难主要源于三个方面: 一是高校自身存在问题,如主动性不够,在科技创新、研究开发和社会服务方面能力有欠缺,对合作单位的有效供给不足。二是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足,或缺乏参与人才培养的条件。三是政府职能不到位,推力不足,如支持政策和具体的保障制度还不充分,未能进行充分地指导和组织[2]。因此进一步进行高职院校深化产教融合的案例研究,总结经验,探寻规律,发现难点,找出对策,可以为高职院校完善产教融合体系、校企合作平台、校企合作教学体系提供参考;为健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制度与政策以及调动企业参与合作办学的积极性提供建议;为促进高职教育适应产业更好地发展提供思路,促进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科技创新水平的提高提供借鉴,为经济转型升级和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一、多链筑牢职教生态,多方融合促产业发展。

(1) 共同缔造教育链,协同创新“八链对接”人才培养新模式。产教融合是教育与产业互补融合、共生互长、双向赋能。 实现产教资源联动,以教增产、以业助教、产教融合、研学合作,拓展教育链,服务产业链,支撑供应链,打造人才链,完善价值链,一是要联合谋划专业布局,优化人才培养方案。职业院校要积极对接行业企业人才岗位群需求,聚焦企业典型岗位的新技术、新工艺,合理优化专业课程设置,精准匹配人才培养标准。二是畅通实习就业机制,校企联合制定实习内容和评价标准等,实现学生与员工的无缝对接转换,切实破解学生就业难和难就业的尴尬局面。

共同体实现资源平台共建共享。 产教两端实现资源共建、设施共享、人才共育是产教融合共同体构建、发展的基础,建设优 质教育资源是学校开展教学、教研的有效保障。

京津冀地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产学融合共同体建设思路应致力于从汇聚产业资源和教育两个方面解决问题[5]。职业院校要以优势特色专业集群建设为引领,建立、健全适应行业产业发展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加强人才培的针对性及适应性,从而更有利于吸引更多企业投身于产教融合共同体的建设中。

二、“八链对接”,搭建人才培养新模式。

通过构建“八链融通”的实践教学体系。在产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积极探索实践课程升级路径,构建八链融通的实践教学体系,推动“科教融合、虚实融合、产教融合、赛创融合”,进一步实现实践教学与工程实际的有机结合。构建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联合体共同共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三、构建京津冀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共同体,加强“校企地”交流合作。

本文研究重点着眼于建立京津冀地区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推进政校企行四轮驱动,实施“四双” (双主体、双身份、双导师、双基地)协同育人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6]。要求职业院校要以优势特色专业集群建设为引领,携手企业、行业整合师资、课程、实践、科研、就业岗位等体系,构建适应产业优化升级发展人才链,积极构建培养技能型、工匠型的人才培养平台。引导共同体政校企行各方要建立良好的合作机制,积极对接国家教育强国战略,优化完善创新资源布局,建立健全以政府为主导、院校为支撑、行业为核心的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创新合作机制,着力打造校企之间稳定、长期的合作关系,形成有效的交流合作机制[7]。

针对以上方案,最终拟达到:(1)建立适合京津冀地区产教融合新体系。 (2)探索新的产教融合教学模式,推动八链融通教学模式走向实际应用。(3)加强与相关产业集群合作,推进校企合作合作新模式。能从教学内容、实训项目、实验器材、环境等方面全面支持课堂改革的实施。(4)高质量的教学水平和示范辐射作用。以期在联合体内相关院校教学质量显著提升,助力高职教育健康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成晨,闫广芬.高职教育深化产教融合、 校企合作的路径选择[J].教育研究,2020,41(07):109-122.

[2]朱德全,杨磊.基于产教融合的应用型医药院校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化教育,2022(01):50-58+65.

[3]高楠,马耀峰,李天顺,等.基于耦合模型的旅游产业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研究—以西安市为例[J].旅游学刊,2013,28(01):62-68.

[4]王永明,马耀峰.城市旅游经济与交通发展耦合协调度分析—以西安市为例[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9(01):86-90.

[5]徐国庆.确立职业教育的类型属性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根本需要[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38(01):1-11.

[6]朱德全,沈家乐.区域融通:职业本科教育中国式现代化的理性逻辑[J].江苏高教,2024,38(03):1-11.

[7]卢晓中.基于“教育融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2,24(01):6-14.

作者简介:刘东岳(1990年11月— ),性别:男,民族:汉,籍贯:河北省张家口市,学历:硕士研究生,单位: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职称:讲师,研究方向:化工机械、传热传质强化。

课题名称: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十五五”前期研究课题“十五五”时期京津冀教育链与产业链双向赋能加快技工教育高质量特色发展路径研究。(课题编号:JRGH-2024-1136)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