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基于积极心理学角度探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路径

逯滢
  
天韵媒体号
2025年6期
兰州理工大学 甘肃省兰州市 73000

摘要:随着经济的增长和社会各个领域的教育形式的变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以及思想政治教育(以下简称“思政教育”)将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政教育对高校大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重要引导作用。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一个新的分支学科,是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和研究旨向赋予了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政教育新的教学模式。本文拟从积极心理学视角出发,研究其在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政教育中的应用,探讨其强化积极心态培育和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积极作用,并提供相应的教育对策建议。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思政教育

一、积极心理学理论概述

积极心理学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于1998年首创的理念,他试图发现人类心态之中积极的一面。积极心理学的核心是研究人的优势、美德和坚韧等积极因素[1],促进人在积极状态下的幸福感。积极心理学非常重视人的积极情绪,积极的人格特质,积极的人际关系和积极的环境,追求打造积极的环境,培育积极的因素以增强个体的心理韧性,帮助其应对人生的各种困难。

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状况

在社会主义未来领路人和杰出建设者的教育愿景构建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与思政教育同步。坚持两个教育领域互融的原则,将心理健康提升素养的全程融入到思政课程中,以探索开拓性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模式[2]。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政教育方面都存在一些理论体系和实践环节方面的困境。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高校部分专业师资队伍中没有配备专职的心理健康教育老师,教材大部分是统一的教材,且大学心理健康没有丰富的涉猎范围或模块化的课程体系来满足不同人的差异性[3]。在思政教育方面,传统的思政教育侧重于知识的灌输,忽视学生个性化需要,忽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解决实际问题,导致平时育人成效不佳。学生觉得思政课程的枯燥乏味,学习兴趣和动力不足。

三、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构建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策略建议

(一)构建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机制

1.完善思政教育模式:建立思政教育模式与积极心理学有机结合,采用案例教学、角色扮演等互动式教学方法提高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和有效性。例如通过将思政课程与社会热点问题相结合,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法让学生深入思考、讨论,以此激发学生思考讨论的愿望,提高思政课程的思政素质和实践能力,使得思政课程既能传递知识,又能讲解讨论,进而达到思政教育实效性提高的目的。

2.加强师资培训:为进一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政教育教师的专业水平,将积极心理学的核心理念和教学方法融入到教学实践中。高校可以定期举行积极心理学培训工作坊,邀请积极心理学领域专家学者进行授课和指导,帮助教师掌握积极心理学的核心理念和教学方法。通过培训,一方面让教师们获得提高,另一方面还将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和方法应用在教学实践中,提高教学效果。

(二)丰富心理健康与思政教育内容形式

高校可结合积极心理学理论创新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政教育内容与形式,提高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如开展以积极心理学为主题的模块化课程,开展团队合作、社会实践活动,增强社会交往能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开展以同理心训练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学习积极聆听技术,提高人际敏感度[4];还可以使用视频教学等多媒体的方式,运用在线互动平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参与度,同时也能够引发学生思考,提高教育效果。

(三)建构积极向上的多元性教育评价体系

高校应建构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的多元评价体系,鼓励学生正视和加强自身的积极心理品质和思政素质。例如,高校可以从学校实际出发,将积极心理态度和政治理论素质纳入学生整体素质的评价体系,采用自我反思、同行互评、教师指导等多种评定方法对大学生的个人发展情况作出评定,对大学生心理积极性和政治思维品质的发展提出建议,激励大学生在个人心理积极性和政治素养等方面进行自我拓展和延伸,不仅要求学生成长能力有所提升,还要求学生们进一步提高对心理积极性的认知,升华思想政治道德认知和责任。

(四)积极参与家校共育

家校共育责任不仅由学校承担,应由家庭主动承担自身教育责任[5]。高等学府可以构建亲师协同的机制,引导家长参与对学子积极心理教学的实践中。如高校可以召开家长工作坊,针对积极心理学理念与方法普及,鼓励家长配合学校教育在家庭中实现积极心理教学。使得学生可以在家庭和学校这两个场域中得到相同的积极心理支持,更好地激发学生积极心理品质。

(五)建立学生心理动态档案

对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的成长情况进行记录,给学生提供个性化指导和帮助。通过动态维护的学生档案系统,将有利于教育者和监护人透视和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轨迹,在学生心理有了危机隐忧的初期发现问题并及时介入。也为给学生量身定制的关怀和帮扶提供有力的行动基础。

四、结论与展望

积极心理学教育理念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保障,也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基础[6],树立积极心理学教育理念不但能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顺利开展,而且能够有效促进大学生的发展。今后研究应当更加深入地探索积极心理学在各类教育环境及文化背景下实施的成效,充分结合现代教育技术,让积极心理学教育理念更加贴合实际。

参考文献:

[1]周肃军,常扩,周详.积极心理学视域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范式革新及体系建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4,42(11):120-128.

[2]陈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研究[D].武汉大学,2019.

[3]杨欢.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理论探讨[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2,41(08):98-100.

[4]李子默.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路径研究[J].成才之路,2022,(27):5-8.

[5]汪杨桢.积极心理学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效果分析[J].才智,2023,(23):120-123.

[6]段颖娜,满园春.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J].百科知识,2023(27):51-53.

作者简介:逯滢(1991.01)女,汉族,甘肃秦安,助教,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应用心理

西北师范大学应用心理硕士研究生,兰州理工大学辅导员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