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农村小学家校共育模式在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中的实践与探索

冯瑞娟
  
天韵媒体号
2025年6期
河南省鹤壁市浚县白寺镇尚庄中心校 456250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家校共育已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方式,尤其在农村小学,家校共育不仅仅局限于学术知识的传递,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本文通过对农村小学家校共育模式的分析,探讨其在学生行为习惯养成中的应用与实践效果。研究发现,通过家校合作,学校与家长共同制定学生的行为规范,并通过家庭与学校的互动与配合,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文章还分析了家校共育过程中存在的挑战,并提出了优化策略。最终,本文认为,家校共育模式在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方面具有积极作用,值得在更广泛的教育实践中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家校共育;农村小学;行为习惯;教育模式

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结合愈发成为关注的重点。特别是在农村地区,家校共育模式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理念,正在逐渐渗透到日常教育工作中。家校共育不仅是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也能促进家庭教育的有效开展,对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具有重要意义。行为习惯是指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反复形成的对社会规则的认知和遵循,是个体社会化的表现。良好的行为习惯不仅能帮助学生在学业上取得成功,也有助于其身心健康的成长。

在农村地区,家长的教育观念和方法普遍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尤其在教育孩子行为习惯方面,常常缺乏系统的指导。与此同时,学校也面临着教学资源和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因此,家校共育模式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形式,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有效的途径。通过家校合作,家长和教师可以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尤其是行为习惯的培养,从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为有力的支持。

一、农村小学家校共育模式的现状与实践

近年来,农村小学在推动家校共育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许多学校已经开始尝试通过多种形式的合作来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互动,例如定期家长会、家长学校、家校联系本等。然而,尽管如此,家校共育在实际操作中仍面临着许多困难。在农村地区,由于家长文化水平普遍较低,教育理念较为陈旧,家长对学校的教育方式缺乏认同和理解,甚至一些家长对于学校的教育作用认识不到位,导致家校合作效果有限。

在实践中,很多农村小学校为了弥补家校沟通的不足,开始尝试通过个性化的方式与家长进行互动。例如,一些学校通过组织家长参加学校的公开课、家长志愿者活动等方式,让家长参与到学校的日常教育活动中,增加家长对学校教育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同时,学校也鼓励家长在家庭中配合学校的教育,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帮助家长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与技巧。

二、家校共育模式在促进学生行为习惯养成中的作用

家校共育在学生行为习惯养成中的作用非常重要,甚至可以说是至关重要。行为习惯的养成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课堂表现和与人交往的方式,也对学生的未来发展、个人素养和社会适应能力有着深远影响。在家庭和学校的共同作用下,学生的行为习惯能够得到有效的培养、强化和持久的保持。

首先,家校共育在行为习惯培养中的作用表现为“统一性”和“协同性”。学校通过课程教学、课外活动、行为规范的引导等多方面手段,在知识传播和习惯塑造的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

其次,家校共育可以实现“全方位”的行为习惯培养。学校和家庭的作用并不仅仅是某一单一方面的指导,而是在多个领域共同作用,帮助学生形成综合性、全面化的行为习惯。

最后,家校共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责任感”。在良好的家校合作下,学生能够更好地认识到自己行为对他人的影响,形成自我管理的能力。例如,在学校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学会独立完成作业、尊重他人、参与集体活动。

三、家校共育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尽管家校共育在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但在实际操作中,仍然面临着不少的挑战和问题。首先,家校之间的沟通不畅是家校共育中的一个主要问题。尤其是在农村地区,由于家长文化水平较低、工作繁忙,很多家长无法积极参与到学校的教育活动中,家校沟通渠道较为狭窄,信息不对称严重。这种沟通障碍往往导致家长不能及时了解学生在学校的表现,也无法在家中对学生的行为进行有效的指导和监督。

其次,家长的教育观念滞后也是家校共育面临的重要问题。一些农村家长仍然持有传统的教育观念,过度关注孩子的成绩,忽视孩子的品德教育和行为习惯的培养。即便在家校合作的过程中,部分家长仍然无法理解学校的教育方式,也未能积极配合学校的教育工作,从而影响了家校共育的效果。

四、家校共育模式的优化策略

针对家校共育中存在的问题,学校、家长和社会各方面需要共同努力,通过多种途径来优化家校共育的实施策略。首先,学校可以通过定期举办家长会、家校开放日、亲子活动等形式,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和联系,增进家长对学校教育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同时,学校还应建立家长学校,定期对家长进行教育理念和方法的培训,帮助家长更新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

其次,学校和家长应共同关注学生的行为习惯,尤其是在品德、习惯、态度等方面的培养。学校可以通过课堂教育、集体活动等形式,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行为习惯,而家长则可以通过言传身教、家庭教育等方式巩固和延伸这种教育,确保孩子在家庭和学校两个环境中都能得到一致的行为指导。

结语

家校共育模式在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尤其在农村小学教育中,家校合作能够弥补学校资源和家庭教育的不足,提供更为系统和全面的支持。通过学校与家庭的紧密配合,共同关注学生的行为习惯,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为其今后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随着家校共育理念的不断深化和教育模式的不断创新,未来这一模式将在更多的教育实践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育事业的进步。

参考文献:

[1]许于敏.家校共育视角下小学劳动教育实施策略分析[J].读写算,2024,(29):127-129.

[2]吉璐璐.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实施中家校合作的现状及策略研究[D].宁夏大学,2023.DOI:10.27257/d.cnki.gnxhc.2023.000563.

[3]李秋逸.基于家校合作构建小学综合美育课程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23.DOI:10.27459/d.cnki.gynfc.2023.000084.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