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莞乡古村落非遗传承活化与乡村振兴的耦合关系研究:以东莞南社古村为例
摘要:为了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活化与乡村振兴之间的耦合关系,本文以东莞南社古村为例,采用文献研究、实地考察、案例分析等方法,对南社古村的非遗资源、传承现状、活化实践及其与乡村振兴的互动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最终得出结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活化与乡村振兴有着密切的耦合关系,它们相互促进乡村经济、文化和社会共同协调发展。希望本文能为其他古村落的非遗保护与活化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活化;乡村振兴;耦合关系;南社古村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指人类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文化资源[1]。东莞南社古村是广东省具有代表性的古村落,其拥有丰富的非遗资源。基于此,本研究以南社古村为例,对非遗传承活化与乡村振兴的耦合关系初步探讨,期望为古村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导航,为各地古村落的非遗传承活化提供镜鉴。
一、耦合的理论基础
耦合是指多个体系通过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现象,乡村振兴与非遗传承活化的关系就是一种耦合关系[2]。作为一个有机整体,须通过要素耦合推动共同发展,达到协同效果。通过南社古村落的调研,我们提出了包含文化传承、经济发展、社会参与和政府支持4个维度的耦合模型(见图1-1),涵盖要素耦合、目标耦合、路径耦合、技术耦合和效能耦合5个关键指标。
要素耦合:乡村振兴要素包含人口、环境、建筑、遗产等,非遗构成的要素有表演、民风等,非遗与乡村构成要素形成相互依存的关系,通过要素融合优化实现乡村振兴和非遗活化。
目标耦合:非遗的活化传承与乡村振兴的目标一致,乡村产业新的动能是基于非遗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及大数据技术的应用,最终实现乡村文化和产业的共同振兴。
路径耦合:政府出台的政策文件促使非遗的活化和传统村落的保护,推动物质和非物质文化的活态传承。非遗的活化需遵循国家顶层设计,保障产业经济健康发展,推动非遗与乡村产业的有机结合,提升市场竞争活力。
技术耦合:乡村振兴离不开技术创新, 特别是数字化转型, 人工智能和物联网技术加强非遗的保护, 建立数字档案, 提高保护的效率, 复合升级产业、资源融合发展有助于实现乡村产业链的延伸, 提高经济效益。
效能耦合:非遗传承的活化推动乡村文化的复兴,强化文化认同感和自觉性。人才培训与政策制度结合生成优质人才,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动力。
二、耦合关系要素互动困境
尽管非遗传承活化与乡村振兴在理论上能够形成良性互动,但是在实践中,这种耦合关系受到多方面制约。在南社古村落的案例表明,非遗活化与乡村振兴在文化、经济、社会和政策层面都都存在不同的制约。
(一)文化层面:传承与活化之间的平衡
活态保护与商业化的冲突:非遗传承强调活态保护,要保持非遗技艺和文化的原真性,但在活化过程中,商业化运作往往会对其原生态状态造成冲击。在南社古村落,灰塑工艺作为非遗技艺,在开发文创产品时不可避免地进行了简化与创新,这可能削弱其传统文化内涵。过度迎合市场需求,可能导致非遗“变味”,从而消解非遗的文化价值的传承。
文化认同的弱化:现代化和城市化的冲击使得乡村人口逐渐流失,其中年轻一代对非遗文化兴趣减弱,南社古村落中有些村民对传统技艺的认同感不强,甚至认为非遗活动“无利可图”,不愿意积极投入到非遗保护与活化之中,文化认同的弱化导致非遗传承主体力量的匮乏,影响了文化传承的深度与广度。
(二)经济层面:资金投入与可持续发展的挑战
资金投入不足:非遗活化与乡村振兴的耦合关系需要大量资金支持,尤其是在基础设施建设、技艺传承和市场推广等方面,同样为古村落的安徽古村落非遗保护的资金投入平均仅为当地GDP的0.5%[3],这对于保护和活化如此丰富的文化遗产来说是远远不够的。
非遗产品市场竞争力不足:在非遗资源市场化过程中,非遗产品创新能力、品牌影响力较弱。以南社古村落开发的部分文创产品为例,产品颇具地方特色,但与现代设计融合较浅,市场接受度较低。其次,同质化竞争严重,很多乡村开发非遗为主题的各种旅游、产品制作均雷同,发展本身并没有太多特色,难以形成独特优势。
(三)社会层面:多元主体协作难题
村民参与的积极性不高:村民是非遗保护的主体。但实际中村民参与的积极性和参与度有限,在南社古村有些村民认为非遗开发与自己没有太大的关系,不愿意参与其中;部分村民缺乏技艺,无法承担非遗作品的制作或是活动的组织等工作。
多方协作中的利益分配问题:非遗活化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村民的协同合作,如果各方利益诉求相悖将引发矛盾。例如在南社古村落,企业更为关注项目的盈利能力,村民更关注自身的收益;传承人关注技艺的原真性,非遗开发方可能期望对其进行市场化改造。利益分配上的分歧容易造成协作效率低下,甚至拖累项目可持续发展。
(四)政策层面:支持体系的局限性
政策支持的系统性和持续性不足:地方政府出台了很多支持非遗传承和乡村振兴发展的政策,但政策的覆盖性和执行力度仍感欠缺,比如在南社古村落政府专项资金更偏向项目启动阶段,持续性的政策性支持在后续运营过程中缺失;在非遗传承人政策激励方面,覆盖面不全,标准不明。
规划与实施脱节:政策规划与地方实际情况的脱节也是一大制约因素。在南社古村,一些政策更多关注“显性成果”,如举办文化节或建造非遗展示馆,但对于非遗技艺保护和人才培养等“隐性工作”的关注较少。由于缺乏对非遗项目的动态评估和调整机制,政策实施过程中可能会忽视非遗与乡村经济的实际融合问题。
三、耦合的实践路径描画
制约非遗传承活化与乡村振兴耦合发展的主要因素,集中在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社会协作与政策支持四个方面。策应这些挑战需要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文化传承:非遗活化的核心动力
文化传承是乡村振兴的“灵魂”,非遗的保护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文化传承是乡村振兴的关键纽带,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如若秉承乡风民俗、保持文化认同感,将更有利于保持文化的“根”与“魂”[4]。南社古村落是广东省保存较为完好的历史文化村落,其非遗资源类型多、层次丰富,包含传统建筑、民俗活动、手工艺等,其非遗资源在文化产业的发展层面,可充分发挥文化传承的核心作用。
文化传承需要实现活化利用。单纯的保护无法形成经济效益,也难以调动村民和外来人对非遗的热情。南社古村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探索。一是类似体验式的非遗活动。比如邀请游客体验灰塑工艺或者传统祭祀。将静态展示的非遗资源变为动态互动的人文体验。二是非遗与现代设计。比如将传统建筑符号作为元素进行文创设计产品,获取年轻人的认同。三是举办非遗文化节庆。将传统民俗旅游与乡村旅游结合起来,吸引大量人流,把非遗活动由地方推向全国乃至国际市场。
(二)经济发展:非遗保护与乡村振兴的双赢之道
经济发展是非遗活化的动力来源,也是乡村振兴的核心目标之一。以非遗资源进行产业化、市场化的方式,助推乡村打造独特的经济增长途径,实现经济发展与非遗活化共进双赢局面。南社古村落依托非遗资源优势,探索以非遗助推产业升级、拉动乡村经济复兴的有效路径。
非遗与旅游融合,助推乡村经济多元化。利用非遗发展乡村旅游是非遗产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旅游使得非遗资源共享的经济价值得以实现[5]。融合非遗与旅游产业,可以丰富乡村旅游内涵,扩大乡村旅游规模,进一步推动乡村旅游发展。在南社古村,政府和企业共同开发了“非遗主题游”,将祠堂文化、传统手工艺、民俗活动引入旅游活动中,比如参观古村落、体验灰塑、感受祭祀等。深度体验式旅游有效拉长了消费链条,增加了南社古村的经济收入。同时,融入了非遗与旅游后,带动餐饮、住宿、交通等产业的联动发展,拉动旅游收入,创造当地更多就业机会。
(三)社会参与:非遗活化与乡村振兴的动力机制
社会参与是非遗传承活化与乡村振兴得以持续推进的重要保障。非遗保护和乡村振兴不仅需要政府和市场的投入,更需要多元社会主体的参与。包括村民、非遗传承人、社会组织、企业和游客等。在南社古村落的实践中,社会参与形成了一个多方联动、共建、共享的动力机制,助推非遗与乡村互促并进。
村民参与是基础,提升主人翁意识南社古村落的许多村民就是非遗讲解员、手工艺制作者、活动组织者等,既参与了非遗保护开发,又感受到非遗活化带来的普惠,增强了主人翁意识的同时,还可以通过增加收入提升村民参与非遗保护的自豪感。以非遗传承人为核心,推动技艺代际传承[6]。南社古村落内众多的传承人以开设工作坊、技艺培训等形式传授传统技艺,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非遗,参与到非遗保护中,更为非遗的长远发展储备后继势力。社会组织和企业是桥梁,发挥资源整合与开发作用。社会组织和企业对于非遗活化助推乡村振兴是必不可少的。游客参与是关键,扩大更广范围内的非遗传播影响力[7]。非遗如何传播出去,最重要的媒介还是游客,以游客的消费和互动实现了非遗文化的更大范围传播。
共建共享,构建多方协作平台。社会参与的有效性在于多方力量的协调与整合,在南社古村落,政府、社会组织、企业与村民共同构建了一个以非遗为中心的协作平台,让非遗保护与乡村振兴的共赢成为各方共同发展和利益协调、整合的保证,定期举办的的文化交流活动、搭建技艺展示平台等方式使得非遗保护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如南社的非遗文化节,集中非遗展览、文艺表演、商品展销等多种形式,让各方人士有了共同参与非遗保护的机会。
(四)政府支持:非遗与乡村振兴的制度保障
政府支持是非遗传承活化和乡村振兴得以实现的重要推动力。作为政策制定者和资源整合者,政府在南社古村落的非遗保护与开发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通过提供制度保障、资源投入和政策引导,地方政府为非遗与乡村振兴的协同发展创造了有利环境。
政策指引,明确方向。具体到非遗保护与乡村振兴,政策是引航发展方向的法宝。无独有偶,南社古村落非遗资源保护与利用就因地方政府制定的政策从而得到指引。南社古村落将非遗融入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中,既明确了非遗保护导向、发展方向。例如政府颁发的规划中提出:深入开展非遗保护行动,找准与乡村振兴统筹结合的契合点。又通过出台有关政策引导鼓励社会力量和市场主体参与非遗资源开发,例如政府颁发的相关专项类政策:“要加强集聚区股权投资资金管理,吸纳外来资金、市场资源和优质产业品牌进行共建。”这种政策指引为南社古村落中非遗与乡村经济协调发展指引了发展方向。
财政支持,资源供给保障。非遗保护和活化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尤其是基础设施建设、技艺保护、文化活动开展。南社古村落内的非遗文化节、灰塑修复项目等等,都得到地方政府专项资金支持,政府设立非遗保护专项基金,用于非遗传承人生活保障、技艺传承,如对一些经济困难的传承人,给予生活补助,让其专注于对非遗技艺的保护和传承。
平台搭建,促进非遗传播与交流。通过为非遗资源传播和实现商业化搭建平台,政府为非遗的保护与文化传承建设了一批展示与交流平台。通过定期或不定期举办各种非遗主题的文化展览、非遗艺术交流活动,如组织外地艺术家和学者来参观交流,南社经济文化交流活动,从而提高了南社在非遗方面的交流,将南社非遗文化走向更远。另外,地方政府还建设了一系列非遗博物馆、文化体验中心,为游客提供更丰富的非遗体验。
人才培养,提升长效发展能力。地方各界为促进非遗代际传承,还注重非遗人才的培养与培训,比如依托高校和研究机构,政府给予南社古村落的非遗传承人提供专业化培训,提升他们的技艺水平和市场适应能力;鼓励政策吸引年轻人参与非遗技艺的学习和研究,为非遗的长远发展储备后备人才。
四、结语
综上所述,非遗的传承活化与乡村振兴有着密切的耦合关系,它们相互促进乡村经济、文化和社会共同协调发展。以东莞南社古村为例,该乡村非遗文化资源是南社古村独有的精神价值财富,也是带动乡村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可持续发展高效引擎。通过对南社古村非遗传承现状和活化路径进行分析,可知非遗和乡村产业振兴发展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同时也要对非遗传承活化所要面对的问题进行挖掘并提出解决对策和建议。
未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推进,非遗保护传承将会更加注重非遗对于乡村经济发展的中心作用,要按照尊重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融合,这样才能使非遗资源有效地利用,乡村振兴得到完全的发展。
希望通过本文的探讨,能够为其他古村落的非遗保护与活化提供有益的借鉴,并为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成功实施贡献智慧与力量。
参考文献:
[1]HMAD Y. The scope and definitions of heritage: From tangible to intangibl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ritage Studies, 2006, 12(3).
[2]焦念涛.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产业耦合协调度评价及影响因素: 以山东省为例[J]. 社会科学家, 2022(11).
[3]唐杰晓. 乡村振兴背景下安徽古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J].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21, 32(10).
[4]汪欣.传统村落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以徽州传统村落为个案[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4.
[5]罗茜.旅游驱动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演艺业响应机制研究——以张家界八大演艺产品为例[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3(05).
[6]王丹,张瑜.年龄结构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研究——基于定量分析的视角[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8(01).
[7]刘宇青.融媒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传播研究[J].新闻潮,2021(10).
注:本文为国家级大创项目《莞乡古村落的非遗传承活化与乡村振兴的耦合关系研究:以东莞南社古村为例(编号:202313902002)》及广州新华学院重大项目《粤港澳大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团队(2024KYCXTD01)》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雷锦桐,男,陕西华阴人,本科在读,广州新华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研究方向:文化传播、民俗非遗等。尚锦雯,女,山西长治人,本科在读,广州新华学院法学专业。研究方向: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遗产法与知识产权法。齐皓(通讯作者),男,湖北黄冈人,广州新华学院教授。研究方向:地方非遗与区域民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