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基于人工智能的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案例

杨钊
  
天韵媒体号
2025年5期
运城市盐湖区北街小学 044000

一、案例背景

在当今数字化时代,人工智能技术迅速发展并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作为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和数字技能的重要学科,也需要紧跟时代步伐,融入人工智能相关内容。通过将人工智能引入课堂,不仅能让学生接触到前沿科技知识,激发他们对信息技术的兴趣,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问题解决能力以及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能力。

本次教学案例以小学高年级学生为授课对象,该年龄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信息技术基础,对计算机操作有初步的了解,且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对新鲜事物充满探索欲望,这为开展人工智能相关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二、描述案例

(一)引入新课

1.播放视频,引发兴趣

上课伊始,教师播放一段关于人工智能在生活中广泛应用的精彩视频,如智能语音助手帮助人们查询信息、智能家居系统实现远程控制家电、无人驾驶汽车在道路上行驶等场景。视频结束后,教师提问:“同学们,在刚才的视频中,你们看到了哪些神奇的东西?这些东西和我们平常使用的物品有什么不一样?”引导学生积极发言,分享自己在视频中的发现,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人工智能。

2.联系生活,讨论交流

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了人工智能呢?”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经历,小组内展开讨论。各小组代表纷纷发言,提到了人脸识别解锁手机、智能推荐的购物平台、智能翻译软件等例子。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和补充,强调人工智能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进而激发学生想要深入了解人工智能的渴望,顺利引入新课。

(二)新知讲解

1.认识人工智能

概念讲解:教师通过 PPT 展示人工智能的定义:“人工智能是指计算机系统能够执行通常需要人类智能才能完成的任务,例如学习、推理、解决问题等。”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概念,教师列举简单易懂的例子,如智能聊天机器人可以像人一样与人对话交流,它通过学习大量的语言数据来理解用户的问题并给出合适的回答,这就是人工智能学习和推理能力的体现。

互动游戏:组织学生进行一个简单的互动游戏——“猜猜它是什么”。教师在心里想一个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的产品或应用,让学生通过提问来猜出答案。学生每次提问后,教师只能回答“是”或“不是”。这个游戏不仅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还让学生在思考和提问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人工智能应用的认识。

2.体验人工智能——图像识别

介绍图像识别技术:教师向学生介绍图像识别是人工智能的一个重要领域,它能够让计算机“看懂”图片中的内容,并识别出物体的类别、特征等信息。接着展示一些利用图像识别技术的实际应用案例,如安防监控中的人脸识别、交通摄像头对车牌号码的识别、手机拍照搜题软件等,让学生直观感受图像识别技术的强大功能。

实践操作:教师指导学生打开一款在线图像识别工具网站。首先,教师亲自示范如何上传一张包含多种物体的图片到网站,然后等待工具识别并显示出图片中物体的名称和相关信息。之后,学生们自己动手操作,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图片进行上传识别。在学生操作过程中,教师巡视并及时解答学生遇到的问题,如网络连接问题、图片格式不支持等。

小组讨论与分享:学生完成图像识别操作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话题包括:“你上传的图片中识别出了哪些物体?图像识别结果准确吗?你认为图像识别技术在生活中还有哪些潜在的应用场景?”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全班分享,分享小组讨论的成果和想法。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学生不仅巩固了所学的图像识别知识,还锻炼了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项目示例——“猜数字”游戏

游戏规则讲解:教师先向学生讲解“猜数字”游戏的规则。程序会在 1 到 100 之间随机生成一个数字,玩家需要猜测这个数字是多少。如果玩家猜的数字比正确数字大,程序会提示“太大了”;如果猜的数字比正确数字小,程序会提示“太小了”;当玩家猜对时,程序会显示“恭喜你,猜对了!”

编程思路分析: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分析这个游戏的编程思路。,需要使用“随机数生成”指令块来生成一个 1 到 100 之间的随机数,这就是要猜测的目标数字。然后,通过“条件判断”指令块来比较玩家输入的猜测数字和目标数字的大小关系,并根据不同的结果给出相应的提示。最后,当玩家猜对时,利用“显示文字”指令块显示恭喜信息。

三、案例分析

1.教学目标达成情况

情境教学法:通过播放视频、联系生活实际等方式创设教学情境,将抽象的人工智能知识与生动有趣的生活实例相结合,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新知识。例如,在引入新课时播放的人工智能应用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到人工智能的魅力,迅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为后续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任务驱动法:在图像识别体验和 Scratch 编程教学环节,分别布置了具体的任务,如使用图像识别工具进行图片识别、制作“猜数字”游戏等。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主动探索和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培养了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同时,任务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和开放性,鼓励学生发挥创意,对任务进行拓展和优化,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小组合作学习法:在课堂讨论和作品评价环节,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可以相互交流想法、分享经验,拓宽思维视野,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在作品评价过程中,学生学会倾听他人意见,客观评价自己和他人的作品,提高了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的能力。

四、案例反思

(一)成功之处

紧密结合生活实际:将人工智能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受到人工智能就在身边,增强了学生对知识的亲切感和认同感,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综合运用情境教学法、任务驱动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风格,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有趣、富有活力。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还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二)不足之处

时间把控不够精准:在 Scratch 编程实践环节,由于部分学生对编程知识掌握较慢,花费了较多时间进行指导,导致后面的作品展示和评价环节时间略显紧张,有些学生没有机会充分展示自己的作品和分享自己的创意。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加合理地安排教学时间,提前预设好每个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并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灵活调整,确保教学任务能够顺利完成,同时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展示和交流。

对个别学生关注不足: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虽然尽量关注到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况,但由于学生个体差异较大,仍有个别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指导。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加强对学习困难学生的辅导,采取一对一帮扶、课后个别辅导等方式,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跟上教学进度,在原有基础上取得进步。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