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双减下的小学数学大单元作业设计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近年来,各地区严格落实“双减”政策,推进作业设计改革,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增强发展后劲。本文针对双减下的小学数学大单元作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双减;小学数学;大单元;作业设计
一、双减下的小学数学大单元作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一直以来,人们都关注学生的作业设计与布置问题。深入分析和研究双减下的小学数学大单元作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才能更好地提出优化策略,落实“双减”政策,真正地在学生减轻作业负担的同时也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传统作业观仍存在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教师存在着传统作业观念,通过“题海战术”,让学生掌握和巩固知识点。这样一来,学生就成为了“做题机器”,扼杀了创新思维的发展,长期下去对身体心理健康也有一定的影响。
(二)作业形式单一
有些教师只布置书面作业,例如是完成练习册、教材中的某些内容、预习、复习。亦或是部分数学教师还在此基础上增加口头作业,例如背知识点等。这些作业形式比较单一,只注重了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并未注重其能力、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发展。
(三)作业内容枯燥
在做数学作业时,部分学生反映作业内容单调、枯燥乏味。长期下去,会影响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降低了学习数学的积极性。部分教师认为学生完成作业加深了对知识点的掌握即可,设计简单而文字简洁的题目,不注重情境的创设,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也降低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忽视学生差异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独特的个体,存在着个体差异。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使人人都能得到良好的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部分教师为了追求快、方便,作业设计上并没有精心设计,以中等生为标准,全班统一一个作业,就会让优等生“吃不饱”,让后进生“吃不了”,不利于学生的个体发展。
二、双减下的小学数学大单元作业设计的策略分析
根据双减下的小学数学大单元作业设计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相应的对策,有利于真正落实“双减”政策,促进教师专业化的发展,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更好地掌握知识点。
(一)更新教师的作业观念
教师要不断学习,不仅要做到减负,也要做到提质。在减负上,教师要摒弃以往以量取胜,题海战术的思想,取而代之是控制作业的数量,可以通过短作业和长作业进行设计。短作业是每天晚上学生要完成的作业,可以设计4-5条题,不能过多,防止学生变成做题机器,也不能过少,影响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适量的题目既可以让学生有足够的学习和休息时间,也可以体现“双减”,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在提质上,教师在设计作业时需要结合大单元整体教学的背景,把一个个单一的知识串起来,变成前后联系,承上启下的知识链条。学生在做作业时,通过完成一条题,可以回想起多个知识点,起到了复习巩固的作用。另外,教师在设计大单元作业时,要根据《数学课程标准》、教材的内容、学生的学情,来精选习题。因此,要想作业设计有突破和创新,更好地实现减负,教师必须先更新作业设计观念,真正理解“双减”中的减负提质。
(二)丰富作业的形式
教师在设计数学作业时,充分利用小学生的好奇心,作业形式应该尽可能丰富多彩。
1.设计情境型作业
设计情境型作业,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数学的乐趣。例如学习完《10的加减法》后, 设计“找朋友”、“送小动物回家”等带有童趣的作业,把计算融入故事情境中,让学生快乐地完成作业,既掌握了运算方法和技能,又提高了计算能力。
2.设计生活型作业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设计生活型的数学作业,可以让学生感受数学的实用性,提高应用意识。例如,在设计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的《认识负数》课例的作业时,可以让学生寻找负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的生活性。
3.设计思维型作业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人,学生之间存在差异。通过设计分层作业,里面包括基础题、提升提、拓展题,更好地进行因材施教,满足不同水平学生的需求,保持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例如,在设计人教版五年级上册《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作业时,第一题设计判断竖式计算的对错题,让学生看着竖式,找出计算的错误点。第二题设计列竖式计算的题目,让学生学以致用,提高计算能力。以上两题均为基础题,是每位学生必须做的。第三题是选做的提升题,设计相对简单的应用题,提高学生的读题能力。第四题是选做的拓展题,设计难度有所提升的应用题,提高学生的研究思考能力。
4.设计多样型作业
多样型的作业是学生最为喜欢的作业形式,例如游戏型作业、绘画型作业、口头表达型作业、实践型作业等等。游戏型作业适用于低学段的学生,趣味型极佳。例如设计与同学或家长进行算式接龙的游戏。绘画型作业可以用于高学段的学生,引导学生通过绘画设计出思维导图,从大单元的角度去理解各个知识点。口头表达型作业则设用于各个学段的学生,可以让学生通过口头语言分享今天学习的知识点、背出公式、讲解公式的推导过程等等。实践型作业是注重动手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例如让学生测量出圆柱体模型各部分的长度,从而计算出体积。多样型数学作业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丰富学生的体验,提升学生的思维。
(三)精选作业的内容
教师设计作业时,要重质轻量,体现生活性、趣味性、多样性。作业的内容需要贴近生活实际,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作业内容也要有趣,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作业的内容也要多样,体现出每一个知识点。教师可以通过精选习题,避免了重复、单调。精选出来的作业内容既可以吸引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钻研题目的研究精神,又可以体现教师职业的专业性。每天作业的数量控制在4-5题,注重每一题的质量。教师在设计大单元作业设计时,要落实“双减”政策,精选作业内容。
(四)重视作业的自主选择
古人云:夫子施教,各因其材。孔子的“因材施教”教育原则是教学中一项重要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原则。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差异,如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选择适合的方法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分层作业,让学生充分发挥特长,间接弥补不足,全面完善自己,从而得到更好地发展。因此,我们在设计作业时,可以设计作业超市,把作业题目进行分类,分成基础题、提升题、拓展题,让学生自主选择。其中,基础题是必做题,而提升题和拓展题是选做题。基础题偏向巩固知识基础,比较简单,提升题偏向发展数学思维,相对难一点,拓展题的难度是最大的。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和知识基础,在完成必做的基础题后,自主选择是否完成提升题和拓展题。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努力让所有学生分层完成,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安排不同的内容、不同的难度、不同的要求,有效满足所有学生的学习需求。
巴班斯基的教学最优化理论指出,在一定的教学条件下寻求合理的教学方案,使教师和学生花最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让学生获得最好的发展。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们要紧随时代的步伐,设计出高质量的作业,让“双减”政策得到有效地落实,让学生得到更好地发展,让教师队伍的专业化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宋平芳.小学数学作业设计方式研究 [J].数码设计(下),2019,(5):86.
[2]章艳.小学数学作业设计问题研究 [J].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0,(11):103.
本文系2022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单元整体教学项目专项课题《双减下的小学数学大单元作业设计的实践研究》(立项编号:NHDZZX2022044)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