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基于中医治未病理论探讨肝脾共治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防治作用

干灵燕
  
天韵媒体号
2025年10期
成都中医药大学 十二桥校区 610075

摘要:论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反映了中医学治未病理论,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肝开窍于目,目为肝之外候,其脏与目密切相关,脾为水谷之官,对糖尿病代谢平衡亦起到重要作用。在消渴目病的治疗过程中,基于中医治未病理论进行肝脾共治,有利于维持气血阴阳平衡,在临床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肝脾共治 治未病

根据《柳叶刀—全球健康》2020年全球失明原因报告结果显示,2010至2019年,全球因糖网导致中重度视力损害、失明的患者分别增加了30.6%、21.8%,其中因糖网导致失明的患者增长最快,增长率达283.3%,可见随着社会进步与发展,糖网已日益成为眼科疾病的一大重要分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在中医上隶属消渴目病的范畴,与肝相连,根据现代医学理论糖网亦与糖尿病迁延不愈所致的肝损伤密切相关。中医治未病理论与五行学说中,肝病多传于脾,肝之克伐太过多使脾气亏虚,影响全身运化,由此可见肝脾共治对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具有的重要防治作用。

1.肝脾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关系

1.1肝与糖网的关系

《素问·五脏生成篇》载: “人卧血归于肝,肝受血而能视。”肝主藏血,人体正常的眼视功能有赖于肝血的濡养,肝血充盈为视觉功能的正常提供了重要保障。且根据《灵枢·大惑论》,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可知肝开窍于目,目为肝之外候,其脏与目密切相关,目病必损及肝,肝病必表征于目系。在经络腧穴的分布中,肝脉上注于目系,输送五脏六腑之精气,使肝与目在经络上有着直接相连的关系。

1.2脾与糖网的关系

脾为人体水谷之官,气血生化之源,主身之营养输布。同时,糖尿病身为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其病情稳定有赖于人体气血津液的和调通畅,若气血紊乱失调,脏腑失养,则易加重。若脾气虚衰,人体摄入营养精微物质不足,则易出现气血亏虚不能充盈,眼睛失于滋养而干涩,或因脾胃功能紊乱无法维持代谢致使糖尿病恶化加重,演变后对属于其慢性并发症的糖网的病情稳定也产生影响。

1.3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防治应重视肝脾共治

《金匮要略》中指出: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根据中医五行学说,肝属木,脾属土,肝气郁结或肝火太旺都易导致肝对脾的克伐太过,从而出现脾气亏虚,影响全身水谷运化,使营养精微输布失常。故而治疗肝病先应实脾,使脾气充实,防止肝病损及脾脏,有利于疾病康复。

有学者提出“目病多郁”,“善治目病者,必先解郁”,肝主疏泄,故而在糖网的治疗过程中要注重疏肝解郁,根据《素问·玉机真藏论》: “五藏相通,移皆有次。五藏有病,则各传其所胜,五脏相传思想所表现的治未病理论,同时必须兼顾肝病横逆,伐侵脾脏,使水谷不运,郁而生痰湿之邪,若其中有水谷不化者,亦有食积为郁,使五脏官窍不利,故而应当肝脾同治。

2.肝脾共治在糖网治未病三个方面的可行性分析

2.1未病先防

《黄帝内经》中,“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为乱。”反映了中医治未病思想的第一要义即未病先防,在疾病发生之前先做好预防调护的工作,防治疾病发生。在糖网发生之前,通过调和肝脾功能,增强人体正气,巩固卫外功能,先解人体之郁,补足人体之虚,在肝脾共治的帮助下稳定糖尿病的病情发展,避免出现气血津液失调导致的代谢紊乱,防治糖网的发生。

2.2既病防传

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初期,可以经由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结合中药制剂和外治疗法,改善视网膜微循环,延缓病变进展。在中医药治疗的帮助下实现温和降糖,发挥类似血管“支架”的保护作用。肝久郁化热,上犯于目,灼伤气血,致使玄府闭郁,目不能得其濡养,因此神光不得外跃,诱发目病,可知肝火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重要因素。既病则应防传,应当清肝泻火,养肝明目。邪火在内,耗伤阴液,阴虚火愈旺,加重病情,因而还应注重养血柔肝,凉血通络,以息其内火。肝木克土,肝火侵犯脾胃,致使肝脾不和,后天不足,加重疾病。治疗过程中要以疏肝解郁为主,兼顾脾胃滋养,使五脏之气调达通畅。

2.3病愈防复

目前糖尿病视网膜疾病多依赖于西医的手术手段,如使用全视网膜光凝( PRP ) 治疗,玻璃体切割术治疗等方法,虽然通过手术实现疾病的治愈,但治标不治本,因为糖尿病始终存在,仍然存在诱发的可能。中医可以实现对其病之本的巩固,在肝脾共治的作用之下有效缓解消渴病情,其本得到控制则其病无源而生,起到了卓越的预后效果,能够有效维持气血阴阳平衡,防止疾病复发及病情反复。

3.肝脾共治与现有西医疗法的互补效益

目前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治疗方案主要包括药物治疗、激光治疗、玻璃体切割术等。药物治疗主要通过降血糖药物(如二甲双胍、阿卡波糖片等)控制血糖水平,但视力恢复时间较长,且治疗过程漫长。激光治疗主要用于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目的是避免病变进一步发展,但并不能显著提高视力。玻璃体切割术适用于病情严重、出现大量增殖或视网膜脱离的患者,手术风险较高。这些治疗方法存在视力恢复有限、治疗周期长、手术风险大等缺陷。中医药与西医的联合治疗在临床上可以起到更优越的作用,根据实际案例,在临床中运用加味桃红四物汤联合激光治疗,与单纯采用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术治疗相比,能更好地改善患者的眼底微循环,进而保护患者的视功能。

4.结论

治未病是中医学中重要思想,强调了疾病发展中要根据整体观念兼顾五脏传变的共同作用,在肝脾共治的帮助下可以从未病先防,既病防传,病愈防复三个层面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起到重要的防治作用,同时能与现行的常用西医疗法相互结合,疏肝解郁,调和肝脾,对糖尿病病情稳定与糖网的预防及预后都起到了显著效果。

参考文献

1. 朴仁善, et al., 从“肝”论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理论探析. 时珍国医国药, 2019. 30(04): p. 938-939.

2. 蒋里, et al., 从“调肝通络”论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1. 36(04): p. 2121-2123.

3. 王奕然, et al., 基于阴阳理论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的平衡关系. 时珍国医国药, 2021. 32(07): p. 1704-1706.

4. 孙燕, et al., 中药糖网康联合视网膜光凝术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临床观察.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0. 35(09): p. 4719-4721.

5. 陈妍鹏, et al., 激光联合丹红注射液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影响.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21. 39(12): p. 233-236.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