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评”一体化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研究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核心素养培养成为教育的重要目标。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构建 “教、学、评” 一体化模式,对于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深入探讨了基于核心素养的 “教、学、评” 一体化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内涵与重要性,分析了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具体的实施策略,旨在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提供有益的参考,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评” 一体化;教学实践
一、引言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观、良好道德品质和法治观念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核心素养背景下,传统的教学模式已难以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教、学、评” 一体化强调教学、学习与评价的有机融合,以教学目标为导向,通过评价促进教学与学习的改进,使学生在知识学习、能力提升和品德塑造等方面实现全面发展,是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 “教、学、评” 一体化内涵与重要性
(一)内涵
基于核心素养的 “教、学、评” 一体化,是指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以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和责任意识等核心素养为目标,将教学目标、教学活动、学习过程和评价方式紧密结合。教学目标的设定围绕核心素养展开,教学活动的设计旨在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达成目标,评价贯穿于教学与学习的全过程,不仅关注学习结果,更注重学习过程中的核心素养表现,通过评价反馈及时调整教学与学习策略,实现教学、学习与评价的相互促进、协同发展。
(二)重要性
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教、学、评” 一体化模式能够使教学目标更加明确、具体,聚焦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多样化的学习活动,如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社会实践等,深入理解道德与法治知识,并将其转化为实际行动,提升自身的核心素养。同时,评价的及时反馈有助于学生发现自身在核心素养发展方面的优势与不足,促进自我调整与完善。
提高教学质量:一体化模式打破了传统教学中教学、学习与评价相互分离的局面,使教学活动更加有序、高效。教师能够根据评价结果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使教学更具针对性。例如,通过课堂提问、作业批改等评价方式,教师可以发现学生对某一知识点的理解困难,从而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和辅导,提高教学效果。
推动教育评价改革:传统的教学评价往往侧重于知识的考查,忽视了学生核心素养的评价。“教、学、评” 一体化强调评价的多元化和过程性,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学习态度、创新能力等方面的评价。这有助于推动教育评价从单一的知识评价向全面的核心素养评价转变,促进教育评价体系的完善。
三、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脱节
部分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仍然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目标,缺乏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明确规划。例如,在讲解 “遵守社会规则” 这一内容时,教学目标仅设定为学生能够记住规则的种类和重要性,而没有从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社会责任感等核心素养角度出发,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和评价方式,导致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培养脱节。
(二)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参与度低
在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这种教学方法缺乏互动性和趣味性,学生参与度低,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例如,在讲解法律知识时,教师往往单纯地讲解法律条文,学生理解困难,缺乏实际应用能力,无法有效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等核心素养。
(三)学习与评价分离
评价没有充分发挥对学习的促进作用,存在评价滞后、评价方式单一等问题。教师往往在教学结束后才进行总结性评价,如考试、作业批改等,无法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存在的问题。同时,评价方式主要以纸笔测试为主,侧重于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评价,导致学习与评价分离,无法有效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四、基于核心素养的 “教、学、评” 一体化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策略
(一)基于核心素养设定教学目标
教师应深入研究课程标准和教材,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核心素养为导向设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应具体、可操作、可评价,明确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应达到的水平。例如,在 “合理利用网络” 的教学中,教学目标可设定为:学生能够列举网络对生活的积极和消极影响(知识目标);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学会辨别网络信息,提高合理利用网络的能力(能力目标);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增强网络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培养遵守网络规则的责任感(核心素养目标)。
(二)创新教学方法,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情境教学法: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真实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思考和解决问题。例如,在讲解 “关爱他人” 时,教师可以创设生活中常见的帮助他人的情境,如公交车上给老人让座、帮助同学解决学习困难等,引导学生讨论在这些情境中如何关爱他人,以及关爱他人的意义,从而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
小组合作学习法:将学生分成小组,共同完成学习任务。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例如,在学习 “国家利益至上” 时,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收集关于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关系的案例,并进行分析讨论,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增强国家认同感和责任感。
实践活动教学法: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如社会调查、志愿服务、模拟法庭等,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提升核心素养。例如,组织学生开展关于社区垃圾分类情况的社会调查,通过调查了解垃圾分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五、结论
基于核心素养的 “教、学、评” 一体化是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通过基于核心素养设定教学目标、创新教学方法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以及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实现评价与教学、学习的融合等策略的实施,能够有效解决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应积极探索和实践 “教、学、评” 一体化教学模式,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 年版)[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余文森。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 [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
[3] 崔允漷。基于标准的学生学业成就评价 [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4] 王少非。课堂评价: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