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基于新材料与技术的上海市轨道交通地下车站变形缝防渗优化策略
摘要:随着上海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地下车站的变形缝防渗问题逐渐引起了工程建设与管理领域的高度关注。由于地下车站变形缝处于结构与外界环境的交界面,防水防渗功能对车站的长期安全运行至关重要。传统的防渗技术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作用,但随着地质条件的变化以及车站使用年限的增加,现有防渗手段显得力不从心。本文结合新型防水材料和现代施工技术,提出了针对上海市轨道交通地下车站变形缝防渗的优化策略。研究表明,新材料与新技术的结合能够显著提升防渗效果,降低后期维护成本,并增强变形缝的耐久性。本文旨在为轨道交通地下车站的防渗设计和施工提供创新思路,并为相关项目的实施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新材料;轨道交通;地下车站;变形缝;防渗
引言
轨道交通系统是现代城市公共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地下车站作为关键设施,其安全性和舒适性直接影响到整个交通网络的稳定运行。变形缝作为地下车站结构的一部分,具有缓解温度、沉降、荷载等因素引起的应力作用,但同时也是水渗漏的易发点。随着上海市轨道交通建设的不断推进,地下车站变形缝的防渗问题日益严峻。传统防渗技术虽然在初期有效,但长期使用后常出现老化、失效等问题,且在变形较大的车站中防渗效果无法保证。如何通过新型材料和新技术解决这一问题,成为了轨道交通建设中的一项紧迫任务。
随着材料科学的进步和施工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型防水材料和创新技术被引入到建筑工程中,特别是在轨道交通地下车站的变形缝防渗处理中,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为了更好地应对防渗需求,本文将结合新材料与新技术,提出优化防渗方案,并通过案例分析评估其应用效果,旨在为上海市轨道交通地下车站变形缝防渗提供创新的技术路径和解决方案。
一、上海市轨道交通地下车站变形缝现状分析
(一)轨道交通地下车站变形缝的定义与作用
变形缝是地下车站建筑中为了应对因沉降、温差变化及其他力学因素引起的结构位移而设置的接缝。变形缝在地下车站中起到了缓解和分担结构应力的作用,能够有效避免因结构变形产生的裂缝或变形问题。一般来说,变形缝的设置位置包括车站纵向和横向的交界面、车站与隧道之间的连接部位,以及车站与附属结构之间的交接点。
尽管变形缝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可以保证车站结构的稳定性,但由于车站的地下环境复杂,尤其是地表水和地下水常年浸泡,变形缝也容易成为水渗漏的突破口。因此,变形缝的防水防渗设计至关重要,它直接影响到车站的长期安全运营和使用寿命。
(二)变形缝防渗的现有技术与应用分析
目前,上海市轨道交通地下车站变形缝防渗主要依赖于传统的防水材料和技术,常见的防渗手段包括橡胶止水带、膨胀止水条、聚氨酯防水涂料等。橡胶止水带因其较好的弹性和耐水性能,广泛应用于变形缝的防渗设计,但其适应变形的能力有限,容易在长期使用后老化和破裂。膨胀止水条能够在接触水分后膨胀,填充变形缝,但在极端环境下容易发生收缩失效,防水效果受到限制。聚氨酯防水涂料具有较强的粘结性和柔韧性,能够适应一定程度的结构变形,但施工要求高且易受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的影响。
尽管这些传统防水措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防止渗漏,但由于地下车站环境复杂、变形缝受到外界因素的持续作用,这些措施往往存在失效或效果不持久的问题。因此,如何结合新型材料和新技术进行优化,成为当前轨道交通地下车站变形缝防渗设计中的重要课题。
二、基于新材料的防渗技术研究
(一)新型防水材料的选择与特点
随着材料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新型防水材料被应用于建筑领域,特别是在轨道交通地下车站的防渗设计中。聚氨酯、环氧树脂、纳米涂料和高分子复合材料等,因其优异的防水性、耐久性和适应性,逐渐成为防渗技术的主流选择。
聚氨酯材料具有较高的弹性和延展性,能够适应变形较大的变形缝,防水性能持久。环氧树脂材料不仅具有很强的耐化学腐蚀性,还能够在恶劣环境下保持优异的性能,尤其适用于高温、高湿的地下环境。
此外,高分子复合材料飞马度压缩密封体为圆形截面的封闭细胞式橡胶条结构,将飞马度压缩密封条强力贯入平行光滑的变形缝物理接口内,就能形成强大的、对称的气压回复力,将缝隙进行密封止水。
压缩密封嵌缝槽与原缝隙对齐,结构振动、不均匀沉降和伸缩变形应力会在此处得到完全释放,且高分子复合材料飞马度压缩密封体本身可以弯曲,搭配配套的对接胶水,各种交叉缝隙,如十字缝、T型缝,甚至其它角度,都可以实现简单的构型,完整密封从而防止变形缝周边结构的破裂造成渗漏。
利用飞马度压缩密封原理可以实施对变形缝、施工缝、诱导缝、预制拼装接缝等缝隙等结构进行永久密封,增强了防水材料的综合性能。这些新型材料不仅能够适应高变形的变形缝,还能有效避免因材料老化而导致的防渗失效。
(二)新材料在变形缝防渗中的应用效果评估
新型防水材料在轨道交通地下车站变形缝防渗中的应用,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例如,在上海市某地铁项目中,在地下车站出入口与外部出口楼梯处采用了高分子复合材料飞马度压缩密封体进行变形缝防渗,经过多次水压测试,发现该方案能够有效防止地下水的渗透,且在长期使用过程中未出现老化现象,防水性能始终保持稳定。
通过对不同防水材料的应用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高分子复合材料飞马度压缩密封在砼基面结构性能较好的情况下其防水性能和耐久性方面表现出色,其自身强大回弹力,远大于水的渗透力,从而实现变形缝的密封,并且能在沉降、振动及伸缩变形(±25%范围,缝宽 15-20-25mm 范围内)的情况下长期保持密封,尤其是在高温潮湿环境中,能够有效防止水分渗透,并且不容易受到化学腐蚀。提升了防水层的整体性能,尤其适用于变形较大、环境复杂的地下车站变形缝。
三、基于新技术的防渗优化方案
(一)现代施工技术与变形缝防渗结合的优势
随着建筑施工技术的不断进步,现代施工技术与变形缝防渗的结合为防渗效果的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持。BIM(建筑信息建模)技术的引入,帮助施工人员在施工前进行可视化模拟,提前发现施工中的潜在问题,从而优化施工方案,减少不必要的施工失误。信息化施工技术能够实现实时监控施工过程,确保施工质量的稳定性,避免因施工质量问题导致的防渗失效。
此外,现代施工技术通过智能化监控和精准施工,能够有效提高防渗材料的施工质量和密封效果。在变形缝施工中,通过使用先进的设备和技术,可以更精确地控制材料的铺设和施工质量,确保防渗效果的持久性。
(二)变形缝防渗施工中的新技术应用案例分析
以某上海轨道交通项目为例,项目施工中采用了BIM技术进行施工模拟,并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对施工进度、质量进行监控,实时调整施工计划。施工过程中,采用了高分子复合材料进行变形缝防渗,施工团队通过技术手段实时监测变形缝的施工质量,确保了防水层的均匀性和密封性。该项目施工完成后,经过长时间的使用和检测,变形缝的防渗效果始终保持良好,未出现渗漏问题。
四、结语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看出,上海市轨道交通地下车站变形缝的防渗问题,虽然在传统防水材料和技术的帮助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随着轨道交通的持续扩展和地质环境的复杂性,传统的防渗方法和材料显得逐渐力不从心。结合新材料和新技术的应用,提出了更为先进的防渗方案,并通过具体案例分析探讨了其可行性和效果。
参考文献:
[1]鲍明星,邹经纶.城市轨道地下站施工渗漏水防治措施浅析[C]//《施工技术(中英文)》杂志社,亚太建设科技信息研究院有限公司.2024年全国工程建设行业施工技术交流会论文集(下册).中国水利水电第七工程局成都水电建设工程有限公司;,2024:4.DOI:10.26914/c.cnkihy.2024.029316.
[2]鲍冲,杜兴华.轨道交通车站改造工程中连接节点的防水研究[J].隧道与轨道交通,2023,(S1):45-49.DOI:10.13547/j.cnki.dxgcysd.2023.s1.022.
[3]侯本申,梁倩.贵阳轨道交通隧道及地下工程防水技术应用现状探析[J].中国市政工程,2024,(04):94-98+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