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基于大数据技术的艺术素养赋能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初探

韩小菲 刘长龙
  
天韵媒体号
2025年9期
临沂大学

摘要: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全球性公共卫生挑战,我国约3000万青少年存在心理困扰,70%的成年期心理障碍源于青少年阶段。传统心理健康服务面临师资匮乏、筛查滞后等瓶颈,而艺术素养的非语言表达特性与大数据技术的动态监测能力为突破困境提供了新思路。本研究构建的综合性数据平台,通过采集绘画、音乐、VR创作等艺术行为数据,结合心理测评、生理指标等多模态信息,建立艺术表现力与心理状态的量化关联模型。

关键词:大数据技术;艺术素养;心理健康;数据平台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艺术素养作为青少年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心理健康也有着积极的影响。艺术教育涵盖音乐、绘画、舞蹈、戏剧等多个领域,为青少年提供了独特的情感表达与自我认知平台。在艺术创作过程中,青少年能够借助非语言形式抒发内心感受,有效缓解情感压力与焦虑情绪。例如,通过绘画,他们可以将内心难以言说的情感具象化;在音乐演奏或歌唱中,释放情绪,获得情感的宣泄和满足。同时,艺术创作需要青少年深入探索内心世界,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增强自尊和自信心,进而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在理论上,本研究将丰富大数据技术在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的应用研究,拓展艺术素养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视角,为相关领域的理论发展提供新的依据。

在实践中,本研究将为学校、家庭和社会提供一个有效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平台,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和解决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调查

在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方面,国内外均给予了高度关注。国外的研究起步较早,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了丰硕成果。如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提出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其中青少年期(12-18 岁)被认为是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对其未来人格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国外众多研究通过大规模的调查,分析了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类型、分布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家庭环境、学校氛围、同伴关系以及社会文化等因素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有着重要作用。例如,一项针对美国青少年的长期追踪研究表明,家庭关系和谐、父母给予足够支持和关爱的青少年,其心理健康水平普遍较高,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的概率较低。

国内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研究近年来也不断深入。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科研团队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 (2019 - 2020)》显示,高中阶段及以下群体抑郁的检出率为 18.1% 。由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健康时报等共同发布的《2022 国民抑郁症蓝皮书》指出,青少年抑郁症患病率已达 15% - 20%,其中 50% 的抑郁症患者为在校学生。国内研究还关注到我国教育体制和家庭期望等因素给青少年带来的学习压力,以及互联网普及下网络成瘾等问题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有研究表明,我国青少年因学业压力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的情况较为普遍,网络成瘾问题也日益严重,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在大数据技术应用于心理健康领域的研究方面,国外处于领先地位。许多国外研究致力于利用大数据技术构建心理健康预测模型,通过分析个体的行为数据、社交媒体数据、生理数据等多源数据,预测个体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并提前进行干预。例如,美国的一些研究机构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对社交媒体上青少年的言论进行分析,识别出具有抑郁倾向的青少年,并及时提供心理支持和干预。同时,国外还在不断探索大数据技术在心理健康治疗中的应用,如通过虚拟现实技术结合大数据分析,为患有心理创伤的青少年提供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在艺术素养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方面,国外有研究表明,艺术教育能够有效促进青少年的情感表达和自我认知。如加拿大的学校推出的 “情感表达与心理健康” 课程,通过艺术创作和心理健康知识传授,提升了学生的情感表达与自我认知能力。美国纽约市的一所小学开展的 “探索艺术” 美术教育项目,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面对困难时的坚韧精神,这些技能不仅有助于学生在艺术创作中取得成功,还在学术和职业生涯中增强了他们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本研究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确保研究的科学性、全面性和深入性。在研究过程中,采用文献研究法,广泛查阅国内外关于青少年心理健康、大数据技术应用以及艺术素养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相关文献资料,包括学术期刊论文、学位论文、研究报告、政策文件等。通过对这些文献的梳理和分析,了解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发展趋势以及存在的问题,为本研究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思路。在梳理大数据技术在心理健康领域的应用文献时,了解到目前大数据技术在心理健康预测、个性化干预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以及在数据收集、隐私保护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从而明确本研究在大数据技术应用于青少年心理健康领域的切入点和创新方向。

调查研究法也被应用于本研究中,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实地观察等方式,收集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艺术素养水平以及对数据平台需求的相关数据。针对青少年设计心理健康调查问卷,了解他们的心理困扰、情绪状态、应对方式等;对家长、教师和心理健康专家进行访谈,获取他们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看法、对艺术素养教育的认识以及对数据平台建设的建议;实地观察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和艺术教育课程,了解实际开展情况和存在的问题。通过对一所中学的实地观察,了解到学校在艺术教育课程中存在的资源不足、教学方法单一等问题,这些问题将在数据平台建设中通过提供丰富的艺术教育资源和个性化的教学方案来解决。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研究视角上,将大数据技术与艺术素养教育相结合,为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以往的研究大多单独关注大数据技术在心理健康领域的应用,或者艺术素养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而本研究创新性地将两者融合,探索如何通过大数据技术实现艺术素养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精准赋能,填补了该领域在这方面的研究空白。

在研究方法上,本研究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形成了一个有机的研究体系。文献研究法为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研究思路,案例分析法为数据平台建设提供了实践参考,调查研究法为研究提供了实证数据支持。这种多方法的综合运用,使得研究结果更加科学、全面、可靠,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范式。

基金项目:本文系临沂大学社会科学项目《基于大数据技术的艺术素养赋能青少年心理健康数据平台建设》(项目编号:HX240405)、《青少年艺术与媒介素养教育研究》(项目编号:SKHX2023007)

作者介绍:韩小菲(1980-),女,博士,临沂大学,研究方向:民族音乐学

通讯作者:刘长龙(1988-),男,博士,临沂大学,研究方向:声乐表演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