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高等数学融入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与探索
摘要:新时代新形势下,课程思政是高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在课程思政背景下,高等数学课程教学改革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将思政教育融入高等数学课程,从而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和数学应用能力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文章旨在探讨高等数学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的策略与路径,验证了其在提升学生数学素养与思想道德品质方面的双重效果。
关键词:高等数学;课程思政;实践
引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课程思政”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日益受到重视。该理念的核心在于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各类课程的教学之中,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统一。高等数学作为理工科专业基础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承担着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任务,还面临着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增强课程吸引力的挑战。因此,在高等数学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既能够丰富教学内容,又能提升教学质量,对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1高等数学课程教学特点
一方面,高等数学涉及大量抽象概念,如极限、连续性、导数、微积分等,学生需要具备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而且,高等数学强调严密的逻辑推理,学生需要理解定理的证明过程,培养严谨的思维习惯。虽然高等数学内容抽象、逻辑推理性强,但其应用也较为广泛,涉及物理、工程、经济等多个领域,教学中常结合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另一方面,高等数学课程内容通常是循序渐进的,从基础概念到复杂理论,逐步深入,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的知识框架。因此,高校在注重高等数学理论的基础上,也更应注重实际应用和技能培养。在侧重于理论深度和学术能力提升的基础上,兼顾培养学生对高等数学的应用能力。与此同时,高等数学的学习更需要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通过讨论、交流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对高等数学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高等数学融入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
2.1课程内容的思政融合尚需深化
高等数学作为一门理论性、抽象性较强的学科,其核心在于数学逻辑与计算能力的培养。而思政教育则侧重于道德观念、价值导向的塑造。如何将这两方面内容有机结合,使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也能在思政方面得到熏陶,是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当前,这种融合在部分教学实践中尚显生硬,未能实现自然而然的过渡,影响了整体的教学效果。
2.2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思政融合创新不足
传统的高等数学教学往往以讲授与练习为主,这种模式在传授数学知识方面成效显著,但在思政教育的渗透方面则显得力有不逮。为了更好地实现思政教育目标,需要探索更加多元、更具启发性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思考、积极体验。
2.3教学对象层次不一,制约思政融合的效率和效果
相对于高等院校而言,学生生源来源多元化,同一个年级,高中和中专学生其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相比差别较大。基础知识薄弱的学生,在课堂上更加缺乏自信,因此也很难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教师上课时除了要将当堂课程做一个清晰明了的讲解,还需要针对个别数学基础知识薄弱的学生进行以前知识的回顾。如此一来就让本不甚宽裕的课堂时间变得更加紧张。从而极大地缩短了思政元素融入或讲解的进程。
3高等数学融入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
3.1重视第一堂高等数学课
万事开头难,一个好的开始往往能带来一段美妙的旅程。刚入校的大学新生对大学生活既满怀憧憬,又心怀忐忑,有一点迷茫和焦虑。部分学生对高等数学这门课存在着刻板印象:难、不及格率高、没用……因此,大一新生对高等数学课堂的第一印象非常重要。第一堂高等数学课需“建立纽带”,链接中学数学和大学数学。教师需要帮助学生了解中学数学与大学数学在学习内容、方法上的联系和区别,通过思维导图和知识脉络图建立直观印象,并引导学生在大学伊始树立远大目标,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去思考“我是谁”“我要成为谁”“我要怎么做”。学生在学习高等数学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困难、产生畏难情绪,第一堂高等数学课是增强学生信心、实现从“负能”到“赋能”的有效途径。第一堂高等数学课需“明确目标”,明确学习高等数学的目的和意义:第一,夯实基础,能灵活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为后续的专业学习打下理论基础。第二,加强训练,锻炼逻辑思维能力,养成逻辑思维习惯,构建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模式。
3.2创新教学活动,深挖思政元素
“第一课堂”是教师依据课程教学大纲和计划从事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是教师实现教书育人目标的主要阵地,是高等数学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主渠道。教师应该根据高等数学的学科特点,通过“第一课堂”,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价值观塑造。(1)强化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数学意识,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质疑精神。学生在学习高等数学的过程中喜欢教师直接给出答案,而自己则“对”答案,容易“迷信”答案。教师要引导学生多“相信自己”,秉持“大胆质疑、小心求证”的科学精神去探索真正的答案,在求证的过程中,培养一丝不苟、严谨的科学态度,勇攀高峰。(2)培养学生的数学文化素养,营造浓厚的数学文化氛围。将数学史尤其是中国数学史与数学知识有机融合,能够让学生充分感受古代先贤的伟大智慧,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学生的价值认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坚定学生的文化自信。
3.3学以致用,将课程思政融入“第二课堂”
“第二课堂”是在“第一课堂”以外的时间开展与“第一课堂”相关教学活动的载体,是“第一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拓展。高等数学课程思政要实现“准”“精”“细”“实”,需要积极开拓“第二课堂”,它是对“第一课堂”的有益补充,对时间和空间的要求不高,更具灵活性,能更好地发挥思政元素“盐溶于水”“润物无声”的效果。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比如举办关于数学发展历史、数学文化素养、数学的美、生活中的数学等的讲座活动,也可以组织开展知识竞赛等活动,让学生更深入了解高等数学的风雨历程,感受数学的文化底蕴,拓宽学生的数学视野,让学生探索、发现、感受数学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
3.4完善课程考核体系
当前高等数学课程考核以期末考试为主,注重考查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情况,难以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综合能力。另外,注重卷面考试的考核形式容易滋长学习功利化之风,部分学生只在临近期末考试的时候,要考试范围、刷题、背题,沦为“做题的机器”,忽视平时的课堂积累和课后学习,觉得只要能在期末考试中考高分就可以了。采用这样的考核评价体系难以落实“立德树人”和“三全育人”的根本任务。
4结束语
国家高速发展的新时代下,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高高等数学课程思政是一个不断探索提升的过程,教师要在实践中深度挖掘高等数学课程思政元素,不断改进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创新教学设计,积极探索教学新形态,推动高等数学课程高质量发展,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李丹.高等数学课程思政建设探索[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3(34):92-93.
[2]冯颖.建筑类思政元素在高等数学课程融入中的探索与实践[J].工业建筑,2022(12):34.
[3]张鹏.高等数学教学中思政元素的挖掘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3(18):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