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传统村落中的碉楼艺术:丹巴中路藏寨建筑特点

唐诗韵 谢海涛 吴东霖
  
天韵媒体号
2025年16期
四川音乐学院 四川省成都市 610042

摘要:本文以丹巴中路藏族村寨的碉楼建筑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在中国乃至全球文化遗产中的独特地位。从多维空间布局、建筑结构、装饰艺术等方面,详细分析了丹巴家碉的建筑特点。强调碉楼在融合传统藏族建筑与现代技术方面的重要性,提出保护和复兴这些建筑的必要性,以此来连接历史与未来,尊重并适应当代社会需求。

关键词:建筑保护;藏族建筑传统;丹巴家碉

1.引言

丹巴县位于四川省的崇山峻岭之间,素有“千碉之国”的美誉。中路村作为丹巴碉楼的代表性所在地,不仅展现了川西地区深厚的文化底蕴,更是藏族传统村落建筑艺术的杰出范例。家碉作为一种特殊的碉楼民居建筑形式,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几个世纪前,不仅承载着当地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也展示了独特的建筑智慧和美学价值。

本文以丹巴县中路乡的家碉为例,探讨其建筑特点,分析其在空间布局、建筑结构和装饰艺术等方面的独特之处,并探讨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保护和传承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

2.丹巴家碉的起源与发展

丹巴县拥有悠久的历史,人类活动的痕迹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作为中国古代历史上民族迁徙频繁的“民族走廊”地带,中路乡是一个充满传奇的区域。考古发现显示,这里曾有新石器时代的生活遗址,以及战国时期的古石棺葬等珍贵文化遗产。

碉楼作为藏族传统的民居建筑,起源于古代西藏的“土堡”。早期的碉楼主要以泥土和石块构建,外形美观,墙体坚实,多与民居寨楼相互连接,也有一些独立建立在平地或山谷之中。最初,碉楼的功能主要是用于抵御外来敌人的侵袭,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演变为集住宿、生活、生产为一体的综合性建筑。

家碉是传统碉楼的一种形式,通常与其他楼房相连。碉门矮小、门板厚实,内部用木质扳隔开不同层次,有的甚至高达十几二十层,具有易守难攻的特点。这种结构不仅体现了碉楼在抵御外敌的同时提供了相对安全的居住环境,而且在防御功能的基础上,为居民的生活和生产提供了方便。

3.丹巴家碉的多维空间构造

典型的家碉通常由三到五层构成,层数较高,平面呈规整的多边形或矩形,如“回”字形、“凹”字形、“L”形等,其整体结构体现了对于居住、防御、社群活动的综合考虑。家碉平面设计巧妙,旨在充分满足居民的日常需求,同时具备对外防御的功能。

3.1一层平面布局

家碉的第一层通常为生活空间,包括锅庄房、厨房、储藏室等。虽然现代民居建筑中锅庄的位置有所改变,但原本在一楼锅庄的位置仍然保留了其重要性。这种布局反映了家碉在满足日常生活需求的同时,保留了传统的文化习俗。

3.2二层平面布局

二层作为起居空间,注重日常家庭生活的需求,同时也强调其社交功能。该层的设计以创造一个宜人且开放的环境为目标,容纳家庭成员和邻里之间的社交活动。这种布局不仅强调了家庭的温馨氛围,也为社区居民提供了一个共享生活体验的空间。

3.3三层平面布局

三层通常被规划为供远亲或贵客居住的区域,呈现出更多样的功能性特点。在不同的民居建筑中,第三层可能被设计成卧室和客厅的组合,为远道而来的亲朋好友提供了独立而舒适的居住环境。有些民居建筑中则选择在第三层设置经堂,使其成为一个传统文化、礼仪活动的场所。

3.4顶层平面布局

顶层被赋予了防御和观察的重要角色,其楼梯设计巧妙,形成了各层之间有机的联系。调研显示,在中路乡克洛伊村的某居民建筑中,顶层被设置为两个经堂,用以供外部信仰和藏传佛教不同流派的信徒使用。此举的目的在于确保外来信徒之间互不干扰,减少心理影响,最大程度地保护居民不同的宗教信仰。

4.丹巴家碉的建筑精髓

4.1坚实的根基

家碉的基础建设充分体现了当地工匠的丰富经验和传统技艺。基座一般深埋1.5至2米,以确保结构的稳固。墙柱的基础采用条状结构,宽约1米,主要由具有较强黏性的黄泥和片石砌成。施工过程中,基座会逐层向内递减,直至与地面水平,这时基座厚度就等同于墙体的初始厚度。

4.2墙体与柱结构

在丹巴家碉的建筑初期,墙体主要采用传统的片石和泥土方式搭建。为了增强这些原始墙体的保温效果和美观,近现代的修复和建造中开始在墙体内侧加入木板材料。由于现行的木材禁伐政策,这些木材需要从丹巴县城采购,并运输至各个村落,这一过程体现了现代环境保护政策与传统建筑需求之间的平衡。

4.3楼面与屋盖构筑

家碉的楼面构造采用了木质框架,结合了当地自然环境中的黄泥和树枝等材料,这种方式不仅保证了建筑材料的可持续性,同时也体现了环境友好的理念。楼面的核心支撑结构是大梁,这些大梁通常安装在承重墙和柱子上,通常选用优质木材以确保整体结构的稳定和耐用性。

5.丹巴家碉的装饰艺术

5.1屋顶装饰

丹巴家碉的特别之处在于其四角半月形的屋顶,涂以洁白色,每个角落都竖立着经幡。这些五彩斑斓的经幡上印刻着神圣的经文,红、白、蓝、黄、绿色分别象征着自然界的五大元素:火、云、天空、土地和水。它们不仅起到装饰作用,也被用于宗教仪式。

5.2外墙面装饰

丹巴家碉的外墙构建充分体现了对当地自然资源的利用。墙体主要由当地可获取的土坯、石头和木材建造,以顺应自然环境和当地的建筑传统。外墙的涂料也采用就地取材的方式,利用当地矿物质的自然色彩作为颜色来源。

5.3门饰与窗饰

丹巴家碉的门窗装饰深受藏传佛教的影响,成为展现宗教信仰的重要元素。门饰通常位于门框和门楣上,通过精致的雕刻和绘画技艺表达。窗饰作为碉楼立面的一大特色,展现了丰富复杂的样式和缤纷的色彩。

6.丹巴家碉的现代保护与发展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丹巴家碉的保护与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一方面,传统的建筑材料和工艺逐渐被现代材料和技术所取代,导致家碉的原貌和文化内涵受到威胁;另一方面,旅游业的发展为家碉的保护提供了新的机遇,但也带来了过度商业化的风险。

为了有效保护丹巴家碉,首先需要加强对传统建筑技艺的传承和保护。通过建立专门的培训机构和项目,培养新一代的工匠,确保传统建筑技艺得以延续。其次,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加大对家碉保护的投入,制定相应的保护政策和法规,确保家碉在现代化进程中不被破坏。

此外,旅游业的发展应与家碉的保护相结合,避免过度商业化。通过合理的旅游规划和管理,将家碉作为文化旅游的重要资源,既能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又能提高公众对家碉保护的意识。

7.结语

通过深入探索丹巴家碉的建筑艺术,得以发现藏族传统建筑与现代技术融合的奇妙世界。这些碉楼不仅是居住空间的创新,更是文化和历史的见证。它们展示了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智慧,以及对传统工艺的珍视。从坚固的基座、巧妙的空间布局到独特的装饰艺术,每一细节都体现了丹巴人民对生活美学的追求和对文化传承的执着。

在现代化的浪潮中,丹巴家碉的保护与发展面临挑战,但也蕴藏着机遇。它们不仅是历史的存留,更是活生生的文化实践。对这些碉楼的研究与保护不仅关乎建筑本身,更是对人类文化多样性和历史遗产的尊重。未来,应继续探索如何在尊重传统的同时,让这些古老的建筑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生,成为连接过去和未来的桥梁。

参考文献:

[1]谭建华.中国西部墨尔多神山下的“千碉之国”——世界建筑艺术遗存[J].中外建筑,2004,(06):98-99.

[2]鲁慧,王丽.川西藏式民居特点研究——以丹巴县甲居藏寨碉楼为例[J].城市建筑,2022,19(10):52-54+74.

作者简介:唐诗韵(2000.11—),女,汉族,重庆人,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艺术设计,单位:四川音乐学院。

※通讯作者:向燕琼,陈兴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