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AI智能助力小学数学个性化学习的实践与策略研究
摘要: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逐渐成为推动教学改革的重要力量。本研究聚焦AI智能技术在小学数学个性化学习中的实践路径与策略,通过分析AI技术如何精准诊断学情、动态调整学习内容以及提供即时反馈,探讨其在提升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中的作用。研究提出,AI技术的深度融合需以学生为中心,结合教师主导作用,构建"技术赋能+教学创新"的协同模式。
关键词:人工智能;小学数学;个性化学习
当前,传统小学数学课堂面临学生认知差异显著、教学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难以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AI智能技术可以其数据分析和自适应学习能力,为破解这一难题提供了新思路。通过精准识别学生知识盲点、动态生成针对性练习,AI技术能辅助教师实现差异化教学,同时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一、AI智能技术赋能小学数学个性化学习的核心路径
(一)学情诊断与学习路径规划,构建精准教学起点
人工智能技术通过多维度数据采集与分析,为小学数学教学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精准学情洞察。在传统课堂中,教师往往需要耗费大量时间批改作业、整理错题,而AI系统能实时处理学生日常练习、单元测试及课堂互动产生的海量数据,自动生成可视化知识掌握度热力图。以人教版“分数运算”单元为例,当学生频繁出现“异分母加减运算错误”时,AI不仅识别出错误类型为“通分步骤缺失”,还能关联发现其对“分数基本性质”理解不深刻,继而推送分数墙互动游戏夯实基础概念。这种基于知识图谱的深度分析,使学习路径规划突破经验主义局限,形成“错误溯源—知识补缺—能力拓展”的三级提升体系。[1]
(二)自适应资源推荐与动态调整,打造认知发展阶梯
AI技术的动态适配能力重构了数学资源供给模式,使教学资源从静态库存转变为智能流动的知识网络。系统通过持续追踪学生认知发展轨迹,在知识难度、呈现形式和思维层级三个维度实现资源精准匹配。如在“长方形与正方形”教学中,针对空间想象能力薄弱的学生,AI会优先推送三维动态展开图演示,待学生建立立体感知后,再渐进式引入平面图形周长计算训练,这种“具象—半抽象—抽象”的资源推送策略,有效破解了几何入门难题35。更为重要的是,AI算法能根据学生解题耗时、错误重复率等隐性数据,动态调整后续学习内容的认知负荷。而当系统检测到某生在“组合图形面积计算”时频繁使用试错法,便会自动插入分解策略专项训练模块,这种即时干预使知识建构过程更符合个体认知规律。
(三)即时反馈与学习激励,激活数学思维潜能
AI技术创造的即时交互生态,重新定义了数学学习中的反馈机制。不同于传统批改仅关注答案正误,智能系统能深度解析学生解题过程,捕捉思维轨迹中的关键节点。[2]在“鸡兔同笼”问题解决中,当学生尝试用列表法却陷入排列组合混乱时,AI不仅标注逻辑断层位置,更通过“动物脚数变化模拟器”具象化数量关系,引导学生发现“总脚数差异法”的解题策略。这种兼具诊断性与启发性的反馈,将机械的知识纠正升华为思维方法指导。同时,AI设计的虚拟成长系统(如数学智慧树、解题能量条)将学习进步可视化,配合教师设计的“挑战任务解锁”机制,使原本抽象的数学学习转化为充满成就感的探索之旅。某实验班级数据显示,接入AI辅导系统后,学生主动探究复杂问题的频次增加41%,数学焦虑指数下降28%。
二、教学实践中的关键策略与实施建议
(一)教师角色的转型与能力提升,重构人机协同教学模式
人工智能的深度介入推动教师从传统课堂的“知识权威”转向“学习生态构建者”。这一转型要求教师不仅掌握AI工具的操作逻辑,更需具备数据解读与教学决策能力。比如在“多边形的面积”单元教学中,教师可利用AI系统生成的班级错题热力图发现,超过60%的学生在“组合图形分割策略”上存在认知断层,进而将课堂重心从公式记忆转向几何转化思维训练,设计“七巧板创意拼接”“不规则农田面积测算”等探究任务。这种基于数据实证的教学设计,使教师能够精准识别学生思维发展关键期,将有限课堂时间投入高阶能力培养。同时,教师需建立“技术工具筛选—教学活动设计—人文关怀渗透”的三位一体能力框架,既要熟练调用AI生成的个性化练习册,也要保留对学生情感需求的敏锐洞察。
(二)家校协同的个性化辅导模式,构建全域学习生态
AI平台搭建的家校数据桥梁,使个性化学习从课堂延伸至生活场景。系统可采集学生课内外学习轨迹,生成包含知识掌握度、思维活跃度、实践应用力的三维成长档案。比如在“时、分、秒”单元教学中,教师发现有些学生存在时间量感薄弱问题,便通过AI平台推送“家庭作息时间表制作”任务,要求家长引导孩子记录晨起、用餐、作业等生活事件的时间节点,并在平台上传图文日志。这种将抽象时间单位具象化为生活经验的教学策略,既强化了知识理解,又促进了亲子协作。而且AI系统还能根据家庭实践数据动态调整后续学习内容,如对完成度高的学生自动解锁“古代计时工具探究”拓展模块,形成“诊断—实践—提升”的良性循环。在家校协同过程中,教师需定期组织线上工作坊,指导家长理解AI报告中的专业指标,避免将可视化图表简单等同于学习效果。[3]
(三)伦理风险防范与人文关怀平衡,守护教育本质价值
在技术赋能的同时,教育者需警惕算法偏见对儿童认知发展的潜在影响。如在“百分数应用”单元中,某AI系统因训练数据偏差,在“利率计算”练习题中持续推送高收益理财产品案例,导致有的学生形成片面理财观念。教师及时发现该问题后,补充“校园义卖利润分配”“扶贫资金使用效率”等社会性议题,通过真实情境教学消解技术工具的价值偏差。这种人文纠偏机制要求教师建立“技术辅助”与“教育主导”的清晰边界,特别是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领域,必须坚持教师的主体地位。因此,教育行政部门需建立AI教育资源伦理审查制度,对算法逻辑、数据来源、价值导向进行常态化监测,以保证技术应用始终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
结论
AI智能技术为小学数学个性化学习开辟了新的可能性,但其本质仍是辅助工具。有效的实践需要以课程标准为纲,以学生发展为本,在技术赋能与教育本质之间寻求平衡。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AI与项目式学习、跨学科融合等创新模式的结合,持续推动数学教育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田成. AI视域下的小学数学大概念单元教学实践与探索——以“图形的运动”为例[J]. 成功,2022(22):55-57.
[2]梁平. 基于人工智能(AI)分析系统的小学数学课堂师生互动有效性研究[J]. 电脑爱好者(校园版),2021(2):42-43.
[3]齐小娟.AI智课环境下小学数学互助释疑教学分析[J].中国新通信,2024,26(19):167-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