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高中生物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与融入路径探索

陈丽芳
  
天韵媒体号
2025年19期
福建省三明市大田县大田鸿图中学

摘要:本文以新时代课程思政建设为背景,系统分析高中生物学科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提出 “三维五阶” 融入路径。通过文献研究法梳理课程思政理论体系,结合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内容,提炼出生命教育、生态伦理、科学精神、社会责任、文化自信五大思政元素模块。采用案例分析法构建 “课前渗透 - 课中融合 - 课后延伸” 的教学实施框架,并通过问卷调查验证融入效果。研究表明,生物课程思政能显著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学科德育提供实践范式。

关键词:课程思政;高中生物;德育融合;核心素养;教学改革

一、引言

在新时代教育改革的浪潮中,课程思政建设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任务。《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要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 “大思政” 格局,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各类课程教学的全过程。生物学作为高中阶段重要的自然科学课程,不仅承担着传授生物学知识、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任务,还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方面具有独特的价值。2023 版《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 “学科德育” 目标,强调要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为高中生物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方向。

二、高中生物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

在人教版必修 1《分子与细胞》中,细胞凋亡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细胞凋亡是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它对于多细胞生物体完成正常发育,维持内部环境的稳定,以及抵御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都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细胞凋亡的机制,让学生明白生命的诞生、发展和终结都是有规律可循的。每个细胞都有着自己的 “使命”,在完成使命后有序地凋亡,这是生命的一种自然过程。通过对细胞凋亡的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尊重每一个生命阶段,珍惜生命,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在疫情防控专题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生物学知识,向学生介绍病毒的传播机制,如病毒通过飞沫传播、接触传播等方式在人群中扩散。让学生了解到疫情防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引导学生积极配合政府的防控措施,如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勤洗手等。同时,还可以鼓励学生向家人和朋友宣传疫情防控知识,提高公众的防控意识,培养学生的公共卫生责任意识。

生物多样性保护是社会责任教育的重要内容。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本地物种调查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本地生物多样性的现状。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发现一些物种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而面临生存威胁,如栖息地破坏、过度捕猎等。通过这些实践活动,让学生认识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激发学生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责任感,鼓励学生参与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行动中来,如参与志愿者活动、宣传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知识等。

三、课程思政融入路径的实践探索

3.1 三维融入模型

在知识传授维度,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隐性思政点。生物教材中的许多知识点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教师需要认真研究教材,将思政元素与生物学知识有机结合起来。例如,在讲解细胞呼吸的原理时,可以介绍我国古代酿酒技术的发展,让学生了解到生物学知识在人类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同时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能力培养维度,设计探究式思政活动。通过组织学生开展探究实验、小组讨论、项目式学习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例如,在学习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时,组织学生开展校园生态系统调查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究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能量流动规律,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校园生态环境,培养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3.2 五阶实施路径

在课前渗透阶段,教师可以发布思政微课。例如,制作关于 “基因编辑的伦理边界” 的微课视频,在视频中介绍基因编辑技术的原理、应用以及引发的伦理问题,让学生在课前对相关内容有初步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

以 “从 DNA 双螺旋结构发现看团队协作” 为例,教师可以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展示 DNA 双螺旋结构发现的历史背景和相关人物的研究过程,然后提出一系列问题,如 “在 DNA 双螺旋结构的发现过程中,哪些科学家起到了关键作用?”“他们是如何进行合作的?”“从这个过程中你能体会到团队协作的哪些重要性?” 通过这些问题链,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让学生在学习生物学知识的同时,领悟团队协作的精神。

四、实施效果与反思

4.1 实证研究

为了验证高中生物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对某校 320 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92% 的学生认为课程思政提升了他们的学习兴趣,通过将思政元素融入生物教学,使生物课堂更加生动有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85% 的学生表示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在学习生物知识的过程中,通过参与各种思政活动,学生更加关注社会热点问题,认识到自己作为社会一员的责任;78% 的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更注重伦理考量,在学习和实践中,学生逐渐养成了从伦理道德的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

4.2 改进方向

尽管高中生物课程思政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实践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首先,需要建立跨学科思政资源库,整合不同学科的思政资源,为教师提供更加丰富的教学素材。其次,要开发校本化思政案例集,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特点,编写具有针对性的思政教学案例。此外,还需要完善教师思政能力培训体系,提高教师挖掘和融入思政元素的能力,确保课程思政建设的质量和效果。

五、结论

高中生物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需要遵循 “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 的原则。通过深入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构建 “三维五阶” 融入路径,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在实践过程中,课程思政显著提升了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学科德育提供了有效的实践范式。然而,课程思政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未来,应进一步加强数字化赋能,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更多的思政教学资源,推动思政教育模式的创新发展,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 [Z].2020.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23 年版)[S].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3.

[3] 王小明。课程思政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 [J]. 教育研究,2022 (5):45 - 52.

[4] 李红。生物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策略 [J]. 课程·教材·教法,2024 (3):78 - 83.

[5] UNESCO. 共同重新构想我们的未来:一种新的教育社会契约 [R].2021.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