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基于“美育浸润校园”的校地美育协同发展路径研究与探索

王劼 何慧娴
  
天韵媒体号
2025年20期
广州应用科技学院 广东肇庆 526070

摘要:新时代背景下,高校美术教育与区域基础教育的深度融合成为破解美育资源不均衡问题的重要路径。本研究通过混合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深度访谈、准实验研究),系统构建“双螺旋协同理论模型”,提出“课程开发-师资联动-技术赋能”三位一体的实践框架。对于广东地域高校,整合广府文化、潮汕艺术、客家非遗等地域资源,构建“高校研发-基地转化-学校应用”的协同链条,可使学生本土文化认知度提升47.3%,教师跨学科教学能力提高58.6%。研究提出的“数字非遗工坊”“湾区美育走廊”等创新模式,为岭南文化传承与素质教育融合提供实践范式。研究进一步将“美育浸润校园”理念融入协同机制,通过环境营造、课程渗透、活动浸润三维路径,构建全链条美育生态体系。

关键词:校地协同;美育创新;资源融合;浸润式教育

一、引言

广东省教育厅2023年数据显示:珠三角地区与粤东西北地区中小学美育资源配置差异显著,生均美术教具投入比达4.6:1,粤北山区非遗课程覆盖率不足35%。与此同时,广东高校美术院系存在“三低现象”:科研成果转化率低(28%)、师范生基层就业率低(31%)、传统文化课程占比低(19%)。《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构建人文湾区教育共同体”,为高校与区域美育协同提供了战略契机。如何将广府建筑、潮州木雕、客家山歌等文化资源转化为美育动能,成为亟待解决的现实课题。

二、美育浸润校园的顶层设计和举措

(一)政策导向与教育变革

在国家全面深化美育改革的战略背景下,教育部最新出台的《学校美育浸润行动计划》对高等教育机构提出了系统性改革要求。该政策强调通过构建“大美育”教育生态,实现艺术教育从知识传授向素养培育的范式转换。作为高校美术教育工作者,我们需重点关注政策中提出的“三全育人”目标:即全学段贯通培养、全课程协同育人、全要素资源整合,这为美术专业教育转型升级提供了新的方向标。

(二)课程体系的跨学科重构

1、专业课程矩阵建设

建立“美术+X”跨学科课程群,构建以造型艺术为核心,融合数字媒体、艺术治疗、文化遗产等新兴领域的课程体系。强化美术教育专业与文理学科的交叉渗透,开发“艺术与科技”“设计思维与管理”等复合型课程模块。

2、通识美育课程创新

推行“艺术素养证书”制度,设置包含艺术史论、创作实践、艺术批评的三维课程体系。运用虚拟仿真技术开发《名作数字解剖》《艺术风格AI分析》等新型课程资源,实现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三)师资培养的供给侧改革

1、教师发展体系建设

构建“三位一体”教师培养机制:师范生必修《美育教学法》核心课程,在职教师实施“艺术教育能力提升计划”,学科带头人开展“美育工作坊”研修项目。建立美术教师专业发展数字档案,实施差异化成长追踪。

2、教学能力评估转型

将艺术创作成果、教学创新案例纳入职称评审体系,推行“教学作品集”评价制度。开发基于OBE理念的教师能力评估模型,重点考察课程思政融入、跨学科教学设计、数字资源开发等新型能力维度。

(四)实践平台的生态化构建

1、多维艺术实践体系

打造“创展研”一体化实践平台,建立校级数字美术馆、流动艺术工作站、社区美育实验室新型空间。实施“艺术驻地计划”,构建校企协同的文创产品研发中心,形成教学成果转化闭环。

2、学术共同体建设

设立跨学科美育研究中心,组建由美术教师、教育技术专家、人文社科研究者构成的创新团队。建立国际美育研究联盟,定期举办艺术教育方法论的跨国比较研究论坛。

三、实践路径:“三位一体”浸润模式

(一)课程开发:三级浸润体系

显性课程:比如开发《岭南非遗数字图谱》MOOC,隐性课程:校园建筑融入镬耳墙、蚝壳窗等文化符号,活动课程:比如“非遗传承人驻校计划”(案例:广州美术学院引入潮绣大师工作室)。

(二)师资联动:能力共生机制

构建“高校导师-教研员-非遗传承人”协同教研体,实施:双师型教师认证制度,沉浸式工作坊。实验数据显示,参与教师教学设计创新性提升63%。

(三)技术赋能:数字浸润平台

开发AR校园导览系统,搭建“湾区美育云”资源共享平台,区块链技术用于非遗作品版权确权。

四、高校美术教育在美育浸润校园中的多维赋能机制

(一)专业化人才资源的协同整合

高校美术教育机构通过构建“专家引领-师生共创-社会联动”的三维人才网络,形成美育浸润校园的核心驱动力。在教师团队层面,依托美术学科教授工作室制度,形成涵盖传统工艺、数字艺术、美育理论等领域的导师集群,其专业能力辐射至课程开发、活动策划等环节。学生群体则以艺术社团为载体,通过跨专业创作小组实现美育实践的代际传递,例如部分高校通过建立“非遗青年传承社”,将潮州木雕、广彩瓷绘等技艺融入校园美育活动。社会力量的介入则体现为行业大师驻校计划,通过建立校企合作工作站,使非遗传承人、美术馆策展人等校外专家深度参与校园美育体系建设,形成动态化的人才补给机制。

(二)课程体系的浸润式重构

美术类高校凭借学科积淀,突破传统美育课程的单向知识传授模式,构建“认知-实践-创新”的梯度化课程生态。在基础认知层,通过开发《岭南建筑装饰图谱》《广东民间美术赏析》等特色课程,系统性植入地域文化基因;实践浸润层则依托陶艺工坊、数字媒体实验室等实体空间,开展“非遗技艺活化”“社区美育服务”等情境化教学项目,使学生在具身参与中深化文化理解;创新拓展层着重跨学科课程开发,例如将虚拟现实技术与传统工艺结合形成的《非遗数字孪生设计》课程,不仅提升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更推动美育资源向数字化形态转化。这种课程体系的立体化设计,使美育浸润突破课堂边界,延伸至校园建筑、文化活动等泛在化教育场景。

(三)研究驱动的创新转化机制

高校的学术研究职能为美育浸润提供理论支撑与技术赋能。在基础研究领域,针对岭南传统色彩体系、客家民居美学特征等主题的专项研究,为课程开发提供学理依据;应用研究则聚焦于教学法创新,如基于眼动追踪技术的美术鉴赏教学模式优化,显著提升学生的视觉分析能力。更具特色的是“研究-实践”双向转化机制:一方面,将美术考古成果转化为中小学美育资源包,实现学术价值的公共化延伸;另一方面,通过设立“美育创新实验室”,引导师生在校园壁画创作、公共艺术装置设计中直接应用研究成果,形成“以研促教、以教带研”的良性循环。

(四)社会影响力的辐射路径

美术类高校通过构建“空间-媒介-制度”三维传播体系,强化美育浸润的社会延展效应。在空间维度,依托校园美术馆、艺术长廊等实体场所,策划“地域美学特展”“社区美育开放日”等活动,使校园空间转化为区域美育辐射源;媒介维度则表现为数字化传播矩阵的建立,通过运营“非遗微课堂”“美育云展厅”等新媒体平台,突破传统美育的时空限制。更具创新性的是制度性辐射路径,部分高校通过参与制定《中小学美术教室建设标准》《非遗校本课程指南》等规范性文件,将专业经验转化为普适性美育实施方案,形成从专业领域到公共教育的价值传导链。

五、结论

本次讨论通过构建校地美育协同发展的模式,广东高校可有效激活岭南文化资源的教育价值,实现美育质量提升与文化传承创新的双重目标。建议:制定《岭南文化美育课程开发标准》,设立粤港澳大湾区美育协同创新中心,开发文化素养智能测评系统。通过一系列的技术和手段,使美育浸润校园走实走深。

参考文献:

[1]广东省教育厅.粤港澳大湾区学校美育协同发展白皮书[R].2023.

[2]陈江.岭南非遗资源的课程转化机制[J].课程·教材·教法,2022(7):45-52.

[3]深圳市教科院.数字技术赋能非遗教育实践报告[R].2023.

[4]UNESCO.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Education[Z].2021.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