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建筑工业化进程中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关键技术研究
摘要:在建筑领域迈向工业化的征程中,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成为关键发展方向。本论文深入剖析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优势与发展现状,详述其关键技术,涵盖预制构件生产、构件连接、施工安装、质量管控;对比分析传统现浇与装配式结构技术指标、经济效益;探讨面临挑战,如构件标准化程度低、连接节点可靠性、人才短缺,提出针对性解决策略,旨在为推动建筑工业化、提升建筑品质与效率筑牢根基。
一、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高速推进与建筑行业对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求,建筑工业化作为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日益凸显。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以其工厂化生产、机械化施工、高效环保等显著优势,在现代建筑领域崭露头角。深入探究其关键技术,对突破建筑工业化发展瓶颈、重塑建筑生产模式、实现建筑行业高质量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二、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优势与发展现状剖析
(一)优势解析
1.高效节能
相较于传统现浇施工,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施工现场湿作业大幅减少,模板、脚手架等周转材料用量显著降低,减少建筑垃圾产生量可达 70% - 80%,同时缩短施工周期 20% - 30%,降低能源消耗,实现高效建造。
2.质量可控
预制构件在工厂标准化生产环境下,依托模具精度与自动化工艺,产品质量稳定性高。如预制混凝土墙板,其平整度、垂直度偏差极小,有效避免现浇结构常见的外观质量问题,确保建筑整体质量。
3.环保减排
工厂生产减少施工现场扬尘、噪声污染,且预制构件生产过程中废弃物集中处理,利于回收利用,契合环保理念,为城市绿色发展助力。
(二)发展现状
当前,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在我国建筑市场占比逐年递增,但仍面临诸多问题。构件标准化程度参差不齐,不同项目构件通用性差,制约规模化生产;连接节点技术复杂,部分节点耐久性、抗震性能有待验证;专业技术人才匮乏,施工人员对装配式工艺熟悉程度不足,影响项目推进效率与质量。
三、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关键技术详述
(一)预制构件生产技术
1.模具设计与制造
高精度模具是预制构件质量保障关键。采用数控加工技术,确保模具尺寸精度控制在毫米级;优化模具结构,实现快速脱模与组装,提高生产效率。如预制楼板模具,通过合理设计脱模斜度与拼接方式,脱模时间缩短 30%,模具周转次数提升 20%。
2.混凝土配合比优化
针对预制构件性能需求,研发专用混凝土配合比。通过添加矿物掺合料、高性能减水剂,提升混凝土早期强度、耐久性与抗裂性。如预制预应力构件,采用高强度、低收缩混凝土,满足张拉工艺要求,保障构件承载能力。
3.预制构件养护技术
摒弃传统自然养护方式,采用蒸汽养护、太阳能养护等先进技术。蒸汽养护依循升温、恒温、降温三阶段精准控温,加速混凝土硬化,缩短养护周期至 12 - 16 小时,提高生产效率同时确保构件强度发展。
(二)构件连接技术
1.钢筋连接
常用套筒灌浆连接技术,将带肋钢筋插入特制灌浆套筒,灌注高强灌浆料,硬化后实现钢筋可靠传力。该技术连接强度高,经拉拔试验验证,满足抗震设计要求;但对灌浆工艺要求严苛,需严格控制灌浆料质量、灌浆饱满度。
2.后浇混凝土连接
预制构件安装就位后,在节点区域浇筑混凝土,形成整体结构。合理设计后浇区钢筋布置、混凝土浇筑顺序,确保新旧混凝土结合紧密,协同受力。如框架结构梁柱节点,通过增设抗剪键、优化混凝土配合比,增强节点抗震性能。
(三)施工安装技术
1.预制构件吊运与定位
根据构件重量、尺寸,选用适宜起重设备,精确计算吊点位置,确保吊运平稳。采用 BIM 技术与全站仪配合,实现构件现场精准定位,偏差控制在毫米级,保障安装精度。如大型预制墙板吊运,利用专业平衡吊具,结合 BIM 可视化模拟,安装效率提高 30%。
2.施工进度与工序协调
编制详细施工进度计划,统筹预制构件生产、运输、安装各环节。合理安排工序穿插,如主体结构施工同时开展机电安装、内装修前置准备,缩短总工期。通过信息化管理平台,实时监控进度,及时调整偏差,确保项目顺利推进。
(四)质量管控技术
1.预制构件质量检测
构建全流程质量检测体系,从原材料进场检验、生产过程监控到成品出厂检验。运用无损检测技术,如超声检测、回弹检测,检测构件内部缺陷、混凝土强度;对钢筋连接套筒进行灌浆饱满度抽检,确保构件质量合格出厂。
2.施工现场质量监督
加强施工现场质量巡查,重点检查构件安装精度、连接节点施工质量。建立质量追溯系统,对每块预制构件来源、安装位置、施工人员信息全程记录,便于质量问题追溯整改,保障建筑结构安全。
四、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一)面临挑战
1.构件标准化程度低
建筑设计个性化需求与构件标准化生产矛盾突出,不同项目构件尺寸、规格各异,模具通用性差,无法规模化生产,导致构件成本居高不下,制约行业发展。
2.连接节点可靠性问题
部分新型连接节点在长期使用、极端环境下耐久性未经验证,地震作用下节点受力复杂,存在失效风险,影响装配式结构推广应用信心。
3.人才短缺困境
装配式建筑涉及设计、生产、施工多领域跨专业知识,现有建筑人才培养体系滞后,高校相关专业课程设置不完善,企业在职人员培训不足,导致专业技术与管理人才匮乏。
(二)应对策略
1.推进构件标准化设计
建立建筑通用构件库,制定构件标准化图集,引导设计单位在满足功能前提下优先选用标准化构件;推广模块化设计理念,将建筑拆分为若干标准模块,像搭积木般组合,提高构件通用性,降低成本。
2.加强连接节点技术研发与验证
产学研联合攻关,加大对连接节点长期性能、抗震性能研究投入;建立节点性能数据库,依据不同结构类型、环境条件筛选优化节点方案;完善节点设计规范,明确构造要求与质量验收标准,确保可靠性。
3.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高校优化建筑类专业课程设置,增设装配式建筑相关课程,培养复合型人才;企业加强在职人员培训,与高校、培训机构合作,开展技能培训、实操演练;政府出台人才激励政策,吸引人才投身装配式建筑领域,为行业发展注入活力。
五、结论
建筑工业化进程中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关键技术研究为建筑行业革新开辟道路。尽管面临标准化、连接节点、人才等诸多挑战,但通过各方协同施策,凭借标准化推进、技术研发、人才培育等策略,必将突破困境,推动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广泛应用,实现建筑生产高效、优质、绿色发展,开启建筑工业化新时代。
参考文献
[1] 丁浩珉,刘玲北. 钢结构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及技术体系研究[J]. 中国建筑金属结构,2022(2):52-53. DOI:10.3969/j.issn.1671-3362.2022.02.021.
[2] 许闯.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设计关键连接技术的探究[J]. 房地产导刊,2018(23):66. DOI:10.3969/j.issn.1009-4563.2018.23.063.
[3] 张亮. 小芯样检测技术的可行性研究及在装配式结构中的应用[D]. 安徽建筑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