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市域产教联合体视角下成渝双城经济圈高职院校专业群与产业集群协同发展机制研究

王德春
  
天韵媒体号
2025年18期
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重庆市 402260

摘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作为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支点,其高职教育与产业集群的协同发展对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市域产教联合体的视角出发,分析成渝地区高职院校专业群与产业集群协同发展的现状与问题,探讨其协同机制,并提出优化路径。研究表明,产教联合体通过资源整合与需求对接推动了专业群与产业集群的协同,但仍面临对接不精准、机制不完善等挑战。基于此,本文建议通过完善联合体运行机制、深化产教融合等措施,提升协同发展效能,为成渝经济圈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关键词:成渝双城经济圈,市域产教联合体,高职院校,专业群,产业集群,协同发展

一、引言

2020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的发布标志着成渝地区进入协同发展新阶段。作为西部经济的重要增长极,该区域依托电子信息、汽车制造等产业集群,形成了较强的经济竞争力。然而,产业升级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高职院校的专业群建设成为关键环节。近年来,教育部提出“市域产教联合体”概念,旨在通过区域内院校、企业、政府等多方协作,实现教育与产业的深度融合。成渝地区的高职院校在这一背景下积极探索,但专业群与产业集群的协同发展仍存在一定差距。

现有研究多集中于产教融合的宏观政策或单个案例分析,鲜有从市域产教联合体视角系统探讨成渝地区高职教育与产业协同的机制。本文试图回答以下问题:市域产教联合体如何推动高职院校专业群与产业集群协同发展?其作用机制和现实困境是什么?应采取哪些优化策略?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践结合,本研究旨在为成渝地区职业教育与产业协同发展提供参考。

二、市域产教联合体视角下成渝双城经济圈高职院校专业群与产业集群协同发展的现状与挑战

成渝地区高职教育与产业集群协同发展已初见成效。据统计,截至2022年,重庆市高职院校数量近80所,在校生超过30万人;四川省高职院校同样发达,成都市高职教育资源位居全国前列(重庆市教育委员会,2023)。在市域产教联合体框架下,部分地区已形成初步实践。例如,重庆市永川区依托智能制造产业集群,联合当地高职院校建立了产教联盟,培养了大量技术人才,年均就业率超90%(徐静芳,2022)。成都市则通过“校企共同体”模式,与电子信息企业合作优化专业设置,毕业生对口就业率显著提升。

然而,协同发展仍面临多重挑战。首先,对接精准性不足。成渝地区产业集群以高端制造和信息技术为主,但高职院校专业群调整滞后,例如重庆部分院校仍以传统机械制造专业为主,与智能制造需求脱节(何志远,2021)。其次,联合体运行机制不完善。市域产教联合体多停留在形式合作层面,缺乏长期稳定的资源共享机制,企业参与度较低,仅约30%的龙头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孙建华,2023)。此外,区域间协同不足。重庆与成都的高职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跨区域合作案例较少,导致产业集群的整体需求难以有效满足。这些问题表明,市域产教联合体的潜力尚未充分释放,亟需进一步优化协同机制。

三、高职院校专业群与产业集群协同发展的机制

市域产教联合体通过整合资源与对接需求,推动高职院校专业群与产业集群的协同发展,其机制主要体现在多个层面。从政策驱动看,国家层面出台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2019)明确提出深化产教融合,成渝地区的地方政策也为联合体建设提供了资金与制度支持,例如重庆市“产教融合示范区”项目投入超5亿元(重庆市教育委员会,2023)。从需求导向看,产业集群的技术升级直接拉动专业群调整,例如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对芯片设计人才的需求,促使当地高职院校新增相关专业,招生规模扩大20%(徐静芳,2022)。此外,联合体通过搭建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例如永川产教联盟整合了10余家企业和5所院校的实训设备,年均培训学生超5000人(孙建华,2023)。

在运行过程中,联合体还通过校企合作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例如,企业参与课程开发与实训指导,确保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一致;同时,政府通过税收优惠和补贴激励企业深度参与,增强了协同的内生动力。然而,机制的实际效果受多种因素制约。信息不对称导致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脱节,例如部分院校未及时获悉企业技术迭代动态;联合体的治理结构尚未成熟,缺乏明确的权责分配和考核机制,导致合作效率不高(何志远,2021)。此外,成渝两地的产业集群差异较大,重庆偏重制造业,成都聚焦信息技术,跨区域协同难度较高。这些机制性问题表明,产教联合体的作用发挥需进一步完善制度设计与实践路径。

四、高职院校专业群与产业集群协同发展的路径优化

针对现状与机制分析,优化协同发展需以市域产教联合体为抓手,采取综合策略。完善联合体运行机制是首要任务,应建立稳定的校企合作平台,明确各方职责,例如通过签订长期协议保障企业参与度,同时设立绩效评估体系,定期监测专业群与产业需求的匹配度。深化产教融合是核心路径,高职院校应动态调整专业设置,紧跟产业集群发展方向,例如重庆可围绕智能制造增设工业机器人专业,成都可针对信息技术开设大数据应用课程;同时,鼓励企业参与实训基地建设,共享设备与技术资源,例如借鉴德国“双元制”模式,推动学生在校企间轮训。

加强区域协同是重要方向,成渝两地可建立跨区域产教联合体联盟,通过共享课程与师资弥补资源差距,例如设立“成渝职业教育云平台”,实现专业群建设的互补发展。此外,提升教师与学生的实践能力不可忽视,可通过校企联合培养提升教师的技术水平,同时增加学生企业实习时长,确保技能与岗位无缝对接。为保障路径实施,政府应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例如设立专项基金支持联合体建设,并通过税收减免激励企业参与。这些策略需分阶段推进:短期内完善机制与调整专业,中期深化融合与区域合作,长期构建高效的协同生态。通过上述路径的综合实施,市域产教联合体能够更好推动专业群与产业集群的协同发展,为成渝经济圈注入新动能。

结束语

市域产教联合体为成渝地区高职院校专业群与产业集群的协同发展提供了重要平台。本文分析了协同发展的现状与挑战,梳理了政策驱动、需求导向和资源共享的作用机制,并提出了完善机制、深化融合、加强协同的优化路径。研究表明,产教联合体在推动教育与产业对接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需克服对接不精准、机制不完善等问题。未来可进一步探讨跨区域协同的具体模式,或通过实证分析量化其经济效益,为成渝双城经济圈职业教育与产业融合提供更深入的理论支持。

参考文献:

[1]徐静芳. (2022).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实践研究. 《教育理论与实践》,42(5), 45-50.

[2]何志远. (2021). 市域产教联合体的运行困境与对策分析.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39(12), 23-28.

[3]孙建华. (2023). 高职教育与产业集群协同发展的机制探析. 《现代教育技术》,33(3), 67-72.

[4]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2023). 重庆市教育事业统计年鉴(2023).

[5]《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 (2019).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项目信息:重庆市教育委员会科学技术研究计划一般项目资助项(KJQN202403415);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校内科研项目重点课题(RWA202306)。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