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白族扎染:传统技艺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之路
摘要:白族扎染是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白族千年的文化记忆与审美智慧。然而,在现代工业化生产和消费需求变迁的冲击下,这一传统技艺面临传承断代、市场萎缩等挑战。本文通过分析白族扎染的保护现状、核心问题及创新实践,结合文化创意产业、旅游融合、教育传承等多维度路径,探讨其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显示,以“非遗 +”模式为核心,结合数字化传播与现代设计理念,可有效激活传统工艺的生命力。
关键词:白族扎染;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一、引言
在中华传统文化的璀璨星空中,白族扎染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一颗耀眼的明珠。它不仅是白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更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白族扎染,这一古老而神秘的传统技艺,宛如一部生动的史书,无声地诉说着白族千年的历史变迁与文化传承。从古老的岁月中一路走来,它见证了白族人民的生活百态,承载着他们的信仰、情感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白族扎染的历史价值与文化内涵
白族扎染古称“扎缬”“绞缬”,历史悠久,以板蓝根等天然植物染料和手工扎结技艺为特色。经缝制、浸染、拆线等精细工序,形成蓝白相间的独特纹样。这些纹样蕴含白族宗教信仰、家族观念和生活哲学,如象征吉祥的“蝴蝶纹”用于婚嫁服饰,代表团结的“八角花”常见于家居布艺,体现自然崇拜的苍山云纹多应用于旅游纪念品。文献记载,大理周城村自唐代就因扎染闻名,扎染技艺在当地代代传承并发展。2006年,白族扎染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既肯定了其价值,也为保护传承带来重要契机。
三、白族扎染的保护现状与挑战
3.1 传承危机
传承人的老龄化问题日益严峻。根据云南非遗中心的调查数据显示,在大理地区的扎染从业者中,50岁以上人群占比高达70%。国家级传承人段银开夫妇虽通过“璞真扎染博物馆”积极培养年轻学徒,但从整体行业来看,扎染从业者的平均年龄超过50岁。青年一代由于扎染工作收入相对较低,且学习和制作过程耗时漫长,对这一传统技艺缺乏兴趣,导致传承队伍青黄不接。相关数据表明,愿意从事扎染行业的年轻人占比不足10%。同时,手工扎染高度依赖工匠的经验积累,目前仍然缺乏统一的技术规范。这使得不同工匠制作出来的产品质量参差不齐,难以进行规模化生产,极大地限制了扎染产业的发展规模和市场影响力。以周城村为例,在随机抽样的100件扎染产品中,质量评级达到优秀的仅占20%,良好的占40%,其余40%存在不同程度的质量问题。
3.2 市场冲击
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化学染料和机械印染技术,它们以低成本、高效率的优势,迅速占领市场,对传统扎染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严重挤压了其生存空间。据市场调研机构的数据,在过去五年间,传统扎染产品的市场份额从15% 下降至8%,而化学印染产品的市场份额则从60%上升至75%。在消费需求方面,年轻消费者更倾向于快时尚产品,而传统扎染由于设计相对陈旧、功能较为单一,难以满足当代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导致受众群体狭窄,市场份额不断缩小。一项针对年轻消费者(18-35岁)的问卷调查显示,仅有15%的受访者表示会考虑购买传统扎染产品,而85%的受访者更青睐快时尚品牌。
3.3 保护机制局限
目前针对白族扎染的保护政策,大多集中在资金补贴和名录申报等方面,缺乏对扎染产业链整合、品牌建设等方面的系统性支持。在过去三年里,政府对白族扎染的资金补贴累计达到500万元,但用于品牌建设和市场推广的资金仅占10%。这使得扎染产业在发展过程中,难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品牌影响力也难以有效提升。
四、可持续发展路径探索
4.1 文化创意产业赋能
在产品创新方面,积极开展跨界设计,将扎染纹样巧妙地融入现代服饰、箱包、家居装饰等多个领域。比如,在大理周城的“非遗 +”研学产品中,扎染围巾、帆布包等文创商品深受游客喜爱,年销售额实现了30%的增长。同时,大力发展体验经济,璞真博物馆开设的扎染体验工坊,在2024年吸引游客超过20万人次,创收逾500万元。通过让游客亲身参与扎染制作过程,不仅增加了游客的旅游体验,也进一步传播了扎染文化。在品牌化运营方面,通过地理标志认证与区域公共品牌,如“大理扎染”的打造,有效提升了扎染产品的附加值,为推动高端定制市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品牌建立后,高端定制扎染产品的价格相比普通产品提升了50%-100%,品牌的建立,使得扎染产品在市场上更具辨识度和竞争力。
4.2 文旅融合激活内生动力
在文旅融合方面,周城村依托扎染文化打造“蓝白之旅”,游客能参与扎染制作、观看民俗表演。2024年旅游收入占村民总收入45%,极大推动当地经济发展。“扎染盲盒”等创意体验项目成网红打卡热点,推出后节假日游客接待量增长30%,有力提升了扎染文化影响力。数字化传播上,借助抖音、小红书等短视频平台展示扎染技艺。段银开夫妇“非遗日记”系列视频播放量破亿,吸引众多年轻群体。抖音上白族扎染话题播放超5亿次,小红书相关笔记达10万+,突破时空限制,让更多人认识白族扎染。
4.3 教育传承与社区参与
在非遗进校园方面,大理多所中小学积极开设扎染选修课,并与高校合作建立非遗研究中心。通过系统的课程设置和实践教学,年均培养技能人才200余人,为扎染技艺的传承培养了后备力量。目前,大理地区已有30所中小学开设扎染课程,参与学生人数达到5000余人。在合作社模式方面,周城村成立扎染合作社,将散户资源进行有效整合。通过统一质量标准与销售渠道,提高了扎染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在2024年,社员人均增收1.2万元,实现了经济效益与文化传承的双赢。合作社成立后,扎染产品的次品率从30%下降至15%。
五、未来展望与建议
5.1 政策支持
政府应设立专项基金,鼓励企业积极参与非遗 IP 开发,为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和政策优惠。同时,对创新产品给予税收优惠,降低企业创新成本,激发企业创新活力。例如,可以参照其他地区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扶持政策,对扎染创新企业给予10%-20%的税收减免。
5.2 技术融合
引入数字化设计工具,如AI纹样生成,提升设计效率,丰富设计灵感。但在技术融合的过程中,要注重保留手工核心技艺,确保扎染产品的独特性和文化内涵。根据相关实验数据,使用AI纹样生成工具后,设计效率可提升50%以上。
5.3 国际推广
借助“一带一路”文化展演等平台,积极推动扎染技艺走向国际市场。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白族扎染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让这一传统技艺在世界舞台上绽放光彩。在过去的“一带一路”文化交流活动中,白族扎染产品的海外订单增长了20%。
六、结语
白族扎染的存续,意义深远,它不仅是一项传统技艺的传承,更是白族文化基因的延续。在新时代的浪潮中,通过创新驱动与社区共建,这一“蓝白艺术”正逐渐从传统作坊走向现代生活,成为民族文化自信的生动体现。未来,我们必须在保护与开发、传统与创新之间找到平衡,实现“指尖技艺”向“指尖经济”的跨越发展。让白族扎染这颗璀璨的文化明珠,在岁月的长河中持续闪耀光芒,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张玲,杨帆.白族扎染技艺的现代转化与传承困境[J].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2021,18(6):102-107.
[2] 王瑜.白族扎染技艺的历史传承与保护研究[J].民族艺术与文化,2023, 40(2):78-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