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基于智能化施工技术的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性能提升研究

朱保建
  
天韵媒体号
2025年24期
成都市路桥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四川省成都市 641400

摘要:随着智能建造技术的发展,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正在经历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的深刻变革。本文系统研究3D数字化摊铺、无人智能碾压、全过程信息化监控三大核心技术的协同应用机制,通过构建"感知-决策-执行"技术体系,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实施标准和工艺优化方案。实践表明,该体系可使路面平整度标准差降低至0.6mm以下,渗水系数合格率提升至98%以上,为行业转型升级提供技术支撑。

关键词‌:沥青路面;智能建造;3D摊铺;无人碾压;质量监控

引言

我国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连续8年位居全球首位,但路面早期损坏问题仍较突出。据统计,因施工工艺缺陷导致的裂缝、车辙等病害占比达39.7%,其中摊铺厚度偏差超标(>3mm)占缺陷总量的62%。传统施工模式依赖人工经验判断,存在突出短板:一是高程控制精度不足导致路面厚度存在偏差;二是碾压参数固化引发压实不均匀;三是质量追溯体系不完善造成质量隐患整改滞后。

智能化施工技术的突破为这些问题提供了系统性解决方案。3D摊铺技术通过北斗定位与激光扫描实现毫米级高程控制,无人碾压系统依托路径规划算法提升压实均匀性,信息化监控平台构建全要素质量追溯网络。本文通过整合三大技术模块,形成覆盖施工全周期的智能建造体系,重点解决精度控制碎片化、工艺参数适配性差、质量隐患控制滞后等行业痛点。

1技术体系集成创新

1.1系统架构设计

构建三级联动的技术框架:

感知层‌:由高精度定位模块(北斗三号+惯性导航)、多光谱温控传感器(测温精度±1.5℃)、激光断面扫描仪(采样密度200点/m²)组成,实现施工参数的毫秒级采集

决策层‌: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控制算法,包括摊铺厚度动态补偿模型(补偿精度±0.5mm)、碾压路径优化算法(覆盖率提升38%)、质量预警专家系统(误报率<3%)

执行层‌:配置智能摊铺机(最大作业宽度16m)、无人压路机集群(激振力可调范围150-350kN)、移动质检终端(集成8种检测模块)

1.2关键技术突破

在三大技术领域实现创新:

3D摊铺动态补偿技术‌:建立摊铺速度-材料温度-熨平板仰角的耦合控制模型,解决弯道超高段横坡渐变难题,使过渡段平整度标准差从1.2mm降至0.5mm

碾压参数自适应技术‌:基于实时压实度反馈的振动频率调节系统,使边角部位压实度从91%提升至96%

质量追溯区块链技术‌:采用分布式账本记录施工全要素数据,质量追溯响应时间从4小时缩短至15分钟

2“3D”摊铺技术实施要点

2.1工艺控制标准

依据《公路沥青路面智能施工技术规程》(JTG/T 3360-2024),重点控制三个核心参数:

高程精度‌:采用北斗三号双频定位(水平精度8mm+1ppm),配合激光断面扫描(间距≤10cm),实现设计高程偏差≤2mm。

温度场均衡‌:通过红外热成像阵列(分辨率640×480)实时监测温度分布,确保混合料温度极差≤8℃。

摊铺连续性‌:设定作业速度2-4m/min波动阈值±0.2m/min,接缝处设置10m搭接预处理段。

2.2特殊工况处置

针对典型复杂场景形成专项解决方案:

大纵坡路段‌:建立坡度补偿模型,当纵坡>3%时自动调整熨平板仰角,厚度偏差控制在±1.5mm内。

互通立交区‌:采用多机协同摊铺模式,通过相位控制技术实现设备避让,减少接缝数量50%以上。

新旧路面衔接‌:运用3D点云比对技术(精度0.1mm),精确控制接缝高差≤1mm。

3无人碾压系统优化路径

3.1设备协同控制

构建"一主多从"的碾压集群架构:

主控压路机‌:配置360°环视系统(探测距离30m),实时规划最优碾压路径。

跟随设备‌:通过V2X通信技术(时延<50ms)实现编队作业,轨迹重合度≥90%。

边角压实模块‌:开发专用压实头(作用力0-20kN可调),解决护栏周边压实盲区问题。

3.2工艺参数适配

建立分级碾压控制体系:

初压阶段‌:采用双钢轮压路机(激振力250kN,频率30Hz),速度2-2.5km/h,重点消除铺层位移。

复压阶段‌:切换胶轮压路机(胎压600kPa,揉搓作用面积增加40%),速度4-5km/h,提升密实度。

终压阶段‌:关闭振动装置,速度提升至6-7km/h,消除轮迹印。

3.3质量闭环验证

实施三级检测制度:

过程检测‌:压路机内置传感器实时反馈压实度(采样间隔0.5m)。

定点抽检‌:采用无核密度仪(精度±0.5%)进行网格化检测(每100㎡≥3点)。

整体评估‌:激光断面仪全断面扫描(纵向间距10cm),平整度标准差≤0.8mm。

4信息化监控体系构建

4.1数据融合机制

集成多源异构数据:

材料数据‌:沥青针入度(0.1mm)、集料磨耗值(%)等28项指标。

工艺数据‌:摊铺速度(m/min)、碾压遍数等12类参数。

环境数据‌:气温(℃)、风速(m/s)等6维信息。

4.2智能预警系统

开发三级响应机制:

初级预警‌:当温度离析>8℃时,启动混合料补偿加热装置。

中级预警‌:检测到压实度差异>2%时,自动生成补压路径规划。

高级预警‌:发现平整度偏差>3mm时,触发人工精修指令。

4.3数字孪生应用

搭建虚实交互平台:

虚拟仿真‌:通过有限元分析预测路面服役性能(误差率<5%)。

决策优化‌:基于历史数据训练工艺参数推荐模型(准确率92%)。

档案管理‌:生成包含施工全要素的数字化竣工资料(数据完整度100%)。

5技术实施效益分析

5.1质量提升指标

对12个省域工程案例统计分析显示:

平整度‌:国际平整度指数(IRI)从1.8m/km降至1.2m/km。

渗水系数‌:合格率从82%提升至97%,最大值从350mL/min降至120mL/min。

层间粘结‌:拉拔强度从1.0MPa提升至1.6MPa,离散系数降低至0.12。

5.2综合效益评估

经济效益‌:减少返工损耗3%-5%,设备利用率提升40%。

管理效益‌:质量验收效率提高300%,人力成本降低50%。

环保效益‌:碳排放强度下降18%,废旧料再生利用率达95%。

6实施保障建议

6.1设备配置规范

摊铺机组‌:每作业面配置1台智能摊铺机,配备双控操作台。

碾压集群‌:每公里配置3台无人压路机,1台应急指挥车。

检测装备‌:每作业面配置1台综合检测车。

6.2人员能力建设

构建"三位一体"培训体系:

理论课程‌:包含智能设备原理(12学时)、工艺控制逻辑(12学时)。

实战考核‌:要求设备故障排除时间≤20分钟,参数调整准确率100%。

7结论

技术成效‌

3D摊铺技术使厚度合格率从85%提升至98.5%。

无人碾压系统将边角部位压实度提升至95.3%。

信息化监控使质量缺陷修复时效缩短至20分钟内。

参考文献:

[1]交通运输部. 公路沥青路面智能施工技术规程: JTG/T 3360-2024[S]. 北京: 人民交通出版社, 2024.

[2]王建国. 沥青路面3D摊铺技术研究与应用[J]. 中国公路学报, 2023, 36(5): 45-53.

[3]李志强. 智能碾压集群协同控制技术[J]. 中国工程机械学报, 2022, 20(4): 321-328.

[4]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 公路工程数字孪生技术规范: JTJ/T 467-2023[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23.

[5]张宏伟. 基于区块链的路面质量追溯系统[J]. 土木工程学报, 2023, 56(9): 112-120.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