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基于前馈控制的护理管理在精神分裂症患者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推广
摘要:目的:研究基于前馈控制的护理管理在精神分裂症患者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24年7月至2025年2月在我院精神科住院治疗的6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n=30)实施常规护理管理,观察组(n=30)实施基于前馈控制的护理管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意外事件发生率;护理满意度;入院时、出院时精神症状评分。结果:观察组意外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入院时,两组患者的精神症状评分对比(P>0.05),出院时,观察组精神症状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通过基于前馈控制的护理管理,可提升其满意度,降低意外事件发生率,改善精神症状,效果良好。
关键词:前馈控制护理;精神分裂症;意外事件;精神症状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的精神障碍疾病,患者常伴有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等多方面的异常,其安全管理是精神科护理工作的重点和难点[1]。传统的护理管理模式多为事后反馈控制,即在意外事件发生后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补救,难以有效预防意外事件的发生[2]。前馈控制是一种面向未来的管理方法,通过预先收集信息、分析可能出现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以达到避免或减少不良结果发生的目的。将前馈控制应用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安全管理中,有望提高护理质量,保障患者安全[3]。本文选择2024年7月至2025年2月在我院精神科住院治疗的6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旨在分析基于前馈控制的护理管理应用效果,现做出如下研究。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24年7月至2025年2月在我院精神科住院治疗的6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n=30)实施常规护理管理,男性12例,女性18例,年龄18-80岁,平均年龄(43.16±6.51)岁;病程1-24个月,平均病程(12.54±2.81)月,观察组(n=30)实施基于前馈控制的护理管理模式,男性13例,女性17例,年龄18-80岁,平均年龄(43.28±6.27)岁;病程1-28月,平均病程(12.79±2.95)月,一般资料对比(P>0.05)。
纳入标准:①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 10 版(ICD - 10)中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②年龄在 18 - 80 岁之间;③患者或其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合并严重躯体疾病;②有智力障碍或认知功能严重受损;③处于急性应激状态。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管理模式,包括入院评估、基础护理、病情观察、遵医嘱给药、心理护理等。当发生意外事件时,及时进行处理并记录,事后进行分析总结。
观察组:采用基于前馈控制的护理管理模式,(1)成立前馈控制护理管理小组:由护士长担任组长,选取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护士作为小组成员。小组成员负责收集、整理和分析与精神分裂症患者安全管理相关的信息,制定前馈控制护理计划,并监督实施。(2)风险评估: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全面评估患者的病情、精神症状、行为特点、家庭环境、社会支持等因素,识别可能导致意外事件发生的潜在风险,如自杀、自伤、攻击他人、跌倒、走失等风险,并根据风险程度进行分级。(3)制定个性化护理方案:根据风险评估结果,为每位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对于有自杀、自伤风险的患者,加强病房巡视,密切观察患者的情绪变化和行为动态,妥善保管危险物品,如刀具、绳索等;对于有攻击他人倾向的患者,安排单独病房或与病情稳定的患者同住,加强心理疏导,引导患者正确表达情感和需求;对于有跌倒风险的患者,保持病房地面干燥清洁,设置防滑标识,协助患者进行日常生活活动;对于有走失风险的患者,佩戴身份识别手环,加强病房门禁管理,告知家属陪伴的重要性。(4)护理人员培训:定期组织护理人员进行前馈控制护理知识和技能培训,包括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病情观察要点、风险评估方法、沟通技巧、应急处理措施等内容,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安全意识。(5)环境管理:优化病房环境,保持病房安静、整洁、舒适,温度、湿度适宜。合理布局病房设施,避免患者因环境因素而发生意外事件。例如,将病床调整到合适的高度,安装防护栏;将卫生间设置在便于患者使用的位置,并配备扶手等辅助设施。(6)家属教育:加强与患者家属的沟通与合作,向家属介绍精神分裂症的疾病知识、治疗方法、护理要点以及可能出现的意外事件等内容,提高家属的认知水平和护理能力。指导家属如何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如何协助护理人员做好患者的安全管理工作。(7)动态监测与调整:在患者住院期间,持续动态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精神症状改善情况以及护理措施的实施效果,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护理方案,确保护理措施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1.3观察指标
①意外事件发生率:记录两组患者在住院期间自杀、自伤、攻击他人、跌倒、走失等意外事件的发生次数;
②护理满意度:采用自制的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在患者出院时对两组患者进行调查。问卷内容包括护理人员的服务态度、专业技能、护理措施的有效性等方面,总分为100分。得分≥80 分为非常满意,60-79 分为满意,<60 分为不满意。护理满意度=(非常满意例数 + 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③入院时、出院时精神症状评分: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对两组患者入院时和出院时的精神症状进行评估。PANSS 包括阳性症状量表、阴性症状量表和一般精神病理量表,共30个条目,每个条目采用1-7级评分法,得分越高表示精神症状越严重。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均数+标准差符合正态分布,以(±s)表示计量资料,t值验算,率(%)表示计数资料,X2验算,当P<0.05时,两组数据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2.1意外事件发生率对比
观察组意外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护理满意度对比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入院时、出院时精神症状评分对比
入院时,两组患者的精神症状评分对比(P>0.05),出院时,观察组精神症状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讨论
在现代社会不断进展下,人们生活以及工作压力越来越大,精神分裂症发生率逐年提升。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病情具有反复发作特点,在疾病不断进展下,患者的社会功能、感知功能则会出现程度不同的异常,同时,又因为患者长时间应用催眠、镇定等药物治疗,容易使患者出现思维混乱等反应,故需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护理[4-5]。
前馈控制是一种面向未来的控制方法,其根据已有的信息和经验,对可能影响系统输出的干扰因素进行预测,并提前采取措施加以防范[6]。本次研究发现:观察组意外事件率、精神症状评分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其原因在于:在护理管理中,前馈控制就是在患者可能出现安全问题之前,通过对患者的病情、心理状态、环境因素等进行综合评估,制定相应的护理计划,以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安全管理需要考虑到患者复杂的病情特点、多变的心理状态以及医院环境等多种因素。此外,通过对环境的优化管理和对家属的教育指导,也为患者提供了更加舒适、安全的治疗环境,进一步提高了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精神症状改善是治疗和护理的重要目标。前馈控制护理管理模式通过全面的风险评估和个性化护理方案的制定,能够更好地满足患者的治疗需求,提高治疗效果[7]。
综上所述,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安全管理中应用基于前馈控制的护理管理,可预防意外事件的发生,提升满意度,改善临床症状,效果良好。
参考文献
[1]陈小红,邓金煌.分析叙事护理对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心理状态、幸福感及睡眠质量的影响[J].世界睡眠医学杂志,2023,10(12):2962-2964+2968.
[2]王博,韩超,张翔,等.整合式心理护理对首发未用药精神分裂症患者激越症状、社会功能的影响[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23,50(06):1535-1538+1549.
[3]肖清,周新英,刘淑红.量化评估分级护理联合协同护理模式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医学创新,2023,20(36):106-110.
[4]刘弟,张玉青,谭彤彤.亲情护理与行为矫正训练联合应用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影响[J].心理月刊,2023,18(21):116-118.
[5]王宗芹,禚洪娟,魏字玉.针对性心理护理在精神分裂症患者防自伤护理工作中的应用[J].心理月刊,2023,18(21):123-125.
[6]黄菀莙.信息-动机-行为技巧模型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能力及依从性的影响[J].吉林医学,2023,44(11):3209-3211.
[7]马金鹏.行为矫正与亲情护理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我效能、生存质量的影响[J].吉林医学,2023,44(11):3234-3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