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浅谈人工智能在水利工程领域的应用研究

黄观玲
  
天韵媒体号
2025年21期
440982199208056705

摘要:在全球气候变化加剧及水利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下,研究分析了人工智能技术在水利工程领域的应用价值。通过深梳AI算法创新、算力突破与水利工程需求间的耦合机制,从智能感知、决策优化、自主运维三个维度构建技术应用框架。借助珠江智慧流域、数字孪生黄河等典型案例,证实了AI在提高水文预测精度、优化资源配置、保障工程质量安全等方面的显著效益,并提出涵盖数据治理、算法革新、伦理规范的系统化发展路径,为水利工程领域的智能化发展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参考。

一、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迅速发展及人口持续增长,水资源已成为确保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素。水利工程作为水资源调配和管理的重要基础设施,其运行的科学性、高效性与安全性至关重要。全球气候变化致使水文极端事件频发,传统水利工程面临日益复杂挑战。而人工智能技术凭借强大的数据处理、分析、决策能力,为水利工程领域发展带来新机遇,深入探究其在该领域的应用,对提升水利工程运行管理水平、推动水利行业数字化和智能化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二、技术演进与行业需求的协同共振

2.1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三次范式跃迁

人工智能技术经历了三次重要范式转变。在1950 - 1980年代的符号主义阶段,主要致力于构建专家系统规则库,通过符号逻辑模拟人类的智能决策过程。1990 - 2010年代的连接主义时期,神经网络成为研究热点,重点在于特征提取,能够从大量数据中自动学习模式与规律。当前正处于数据 - 知识双驱动范式阶段,AI已形成完整的“感知 - 认知 - 决策”技术链。

2.2水利工程数字化转型的迫切需求

全球气候变化引发的水文极端事件增多,给传统水利系统带来多方面严峻挑战。

在数据复杂性方面,遥感卫星、地下水位传感器等各类监测设备,每日产生高达10TB的异构数据流。这些数据来源广泛、格式多样,给数据的整合、分析和利用带来巨大困难。在决策时效性方面,山洪预警响应窗口从以往的小时级大幅压缩至10分钟级,这要求水利决策系统能在极短时间内对大量复杂数据进行快速分析并做出准确决策,以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在系统耦合性方面,像南水北调这样的大型水利工程,需要统筹15个省市的供用水关系网络,各地区水资源需求、用水习惯、供水能力等因素相互交织,使得水利系统的协调和管理极为复杂。

三、AI技术体系的水利应用场景解构

3.1智能感知与数据融合创新

在智能感知方面,构建多模态感知网络,融合无人机航拍、声呐探测、量子磁力仪等多种技术手段,从而全面、准确地获取水利工程设施及周边水文环境的信息。

在数据处理环节,采用边缘计算优化技术,例如运用联邦学习技术,可使灌区闸门控制系统的本地决策延迟从3.2s大幅降至0.8s,有效提高系统的响应速度和运行效率。

3.2预测模型与决策范式革新

不同的AI技术在水利工程各个应用场景中发挥重要作用,带来显著的性能提升。

图神经网络应用于跨流域水资源调度,基于23个水文站的数据,可使调度效率提升27%;物理引导AI在泥沙输移模拟中,利用黄河实测数据集,能将计算耗时减少89%;多智能体系统在城市内涝应急响应中,借助智慧城市物联网的数据支持,使物资调配速度提升3倍。

3.3自主化运维系统构建

数字孪生平台的构建是自主化运维的关键环节。例如,大藤峡水利枢纽构建包含1.2亿网格单元的数字孪生体,能够实现坝体应力场的实时映射,为工程的安全监测与运维提供精准的实时数据支持。知识图谱系统也为水利工程运维提供保障,

四、典型应用场景的实证分析

4.1珠江流域智慧管理平台

珠江流域智慧管理平台集成多种AI技术成果显著。在洪峰预测方面,采用LSTM + Attention模型,将洪峰到达时间预测误差从±3小时缩小至±28分钟,极大提高了洪水预警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在水体污染溯源方面,运用图卷积神经网络,准确率达到92.7%,为快速治理水污染提供有力支持;水电联合调度系统通过深度强化学习,年增发电量6.3亿千瓦时,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和能源的优化调配;在生态流量控制方面,借助多目标优化算法,达标率连续5年保持100%,有效维护流域生态平衡。

4.2数字孪生黄河工程

数字孪生黄河工程借助AI技术实现多项创新。在泥沙动力学建模方面,采用物理信息神经网络,将传统模型的月尺度计算缩短至小时级,大大提高模拟计算效率;在冰凌灾害预警方面,融合SAR卫星影像与水温传感数据,预警准确率提高至94.5%,为防范冰凌灾害提供可靠保障;虚拟仿真系统基于UE5引擎 + AI渲染技术,支持1000 + 并发用户的沉浸式操作体验,为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和管理提供直观、高效的决策支持平台。

五、技术瓶颈与突破路径

5.1当前发展瓶颈

目前人工智能在水利工程领域应用存在数据质量问题,传感器故障率高导致数据缺失或不准确。

模型泛化能力有限,跨流域迁移学习准确率下降26%,在不同地理环境和水文条件下,模型的适用性和准确性受到挑战。

人机协同存在障碍,目前水利工程师难以理解AI的决策逻辑,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AI技术在水利工程实际应用中的推广和实施。

5.2系统性解决方案

建立完善的数据治理体系,在算法创新方向,开发具有物理可解释性的Hydro - Transformer架构,提高模型的泛化能力和可解释性,增强水利工程师对AI决策的信任度。

采用XAI(可解释AI)技术生成决策溯源报告,改善人机交互设计,帮助水利工程师更好地理解AI的决策过程和依据,促进人机协同高效开展。

六、未来发展趋势

6.1量子混合计算

预计到2030年,随着量子技术发展,有望实现百万变量级水资源配置优化,量子计算结合将为水资源调配提供更优方案。

6.2具身智能系统

水下检修机器人的发展将提高水利工程水下设施检修安全效率,降低人工风险。

6.3伦理治理框架

为确保AI在水利工程中的合理应用,需建立“三层审计机制”,即算法审计、过程审计、结果审计。通过严格的伦理治理框架规范AI技术的开发和应用,避免潜在风险和不良影响。

七、结论

人工智能有力推动水利工程从传统的“经验驱动”模式向“数据 - 知识双驱动”模式转型。在此过程中,AI技术能在智能感知、决策优化、自主运维等方面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优势,通过典型案例的实证分析已得到充分验证。当前人工智能在水利工程领域的应用仍面临数据质量、模型泛化能力、人机协同等诸多技术瓶颈。为实现水利行业的智能化可持续发展,建议构建“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加速制定《智慧水利AI技术应用规范》,加强工程软件人才培养,提高水利工程领域对AI技术的应用水平和创新能力。未来,随着量子混合计算、具身智能系统等新兴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伦理治理框架的逐步完善,人工智能将在水利工程领域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为解决复杂的水资源问题提供更有效的方案,推动水利行业向更高水平的数字化、智能化迈进。

参考文献:

[1]水利部《智慧水利建设技术导则》. 2024

[2]黄河流域数字孪生工程年度报告. 2025

[3]智慧水务. 人工智能深度学习在水利中应用研究. 2024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