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基于 “真慧美” 理念的普通高中民族文化校本课程资源整合策略探究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普通高中对于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整合越发重视。民族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本文基于 “真慧美” 理念,探讨普通高中民族文化校本课程资源整合的策略,分析当前民族文化校本课程资源的现状,提出有效的整合路径,旨在提升民族文化校本课程的质量,促进学生对民族文化的深入理解与传承,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
关键词:“真慧美” 理念;普通高中;民族文化;校本课程资源;整合策略
一、引言
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文化的多元性与独特性越发凸显。普通高中开展民族文化校本课程,不仅有助于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更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举措。“真慧美” 理念强调以真实情境为基础,启迪学生智慧,关注学生全面发展,为民族文化校本课程资源的整合提供了新的视角与思路。通过整合民族文化校本课程资源,能够优化课程内容,提升教学效果,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认同感。
二、普通高中民族文化校本课程资源现状分析
(一)资源分散,缺乏系统性
当前民族文化校本课程资源来源广泛但分散,缺乏系统性整合。以苗族服饰资源为例,贵州传统银饰盛装、云南改良服饰和零散的工艺说明混杂无序,教师难以梳理文化演变脉络。资源未按历史发展或地域特征分类,导致教学素材选择困难,影响知识体系构建。
(二)内容陈旧,缺乏时代性
课程资源更新滞后于民族文化发展实际。蒙古族音乐教学仍聚焦长调、呼麦等传统形式,却未纳入现代融合作品。年轻音乐人将电子音乐与传统元素结合的创新实践,虽在网络引发关注,却未进入课程体系,导致教学内容与现实脱节,削弱学生兴趣。
(三)重知识传授,轻实践体验
教学中过度侧重理论讲解,忽视文化实践特性。如维吾尔族舞蹈仅停留在动作解析层面,学生缺少场地和时间练习旋转、动脖等技巧,难以体会舞蹈蕴含的民族性格。手工艺、传统艺术等需亲身参与的文化载体,因实践条件限制沦为静态知识,影响深度认知。
三、基于 “真慧美” 理念的民族文化校本课程资源整合策略
(一)构建系统性资源库
1.分类整理资源
以民族历史、艺术、习俗、技艺等维度建立分类框架,实施多级细化管理。如在民族音乐板块下设民间歌曲、器乐演奏等子类,按民族归属和年代脉络梳理典型作品。以汉族《茉莉花》为例,标注其明清起源背景、南北唱腔差异等属性,形成"民族-类型-年代"三维检索体系,便于匹配不同年级审美教育目标。同步建立资源标签系统,对素材来源、适用场景、教学功能进行标准化标注,提升教师备课效率。
2.数字化资源整合
搭建校园数字化平台,将纸质文献、影音素材转化为可交互的教学资源。通过扫描技术将侗族鼓楼建筑图纸数字化,配合实地拍摄的榫卯结构演示视频,形成动态建筑文化模块。设置分层访问权限,教师可调用完整工匠访谈音频设计探究任务,学生可获取剪辑版视频开展自主学习,实现资源的多维应用。建立云端素材更新机制,持续纳入师生考察所得的新资料。
(二)融入时代元素,更新课程内容
1.关注民族文化新发展
建立动态监测机制,追踪民族文化在数字时代的创新实践。将苗族服饰制作转化为教学案例,设计"传统工艺+新媒体传播"分析模板。引入侗族电子音乐作品对照传统长调教学,制作"变与不变"主题研讨课件,引导学生辩证思考文化传承路径。定期收集民族文化IP联名产品、数字文博项目等前沿案例,保持课程内容与社会发展的同步性。
2.结合现实生活案例
开发"文化在场"教学模式,依托学校具有侗族油茶体验馆等实体资源构建实践课堂。在侗族油茶饮食文化单元中,设计"油茶配料创新对比表""茶汤熬制工艺记录卡"等工具包,指导学生在侗寨油茶坊等场所开展结构化观察。通过分析油茶配料从传统米花、花生到现代坚果碎的创新融合、茶汤熬制工具从陶壶到智能炊具的技术革新等细节,建立传统文化适应现代生活的认知模型。
(三)加强实践体验,丰富课程形式
1.开展校内实践活动
改造传统功能教室为文化工坊,创设沉浸式学习场景。侗族刺绣课程设置"纹样解码-材料认知-技法实训-文创设计"四阶体系,学生在还原羊角花图案基础上,尝试设计带有校本特色的刺绣书签。舞蹈教室配置动作捕捉系统,通过比对标准维吾尔族舞蹈轨迹数据,辅助学生掌握旋转技巧,同步生成学习效果可视化报告。
2.校外实践合作
与当地的侗族大歌传承人建立合作关系,邀请他们到学校开展讲座和演唱指导。组织学生到侗族鼓楼等文化场所进行实地观摩学习,亲身体验侗族大歌的排练与演唱过程。例如,学生到侗族大歌传承基地参观,观察歌师们的多声部演唱技法,学习发声技巧,并与传承人交流侗族大歌的传承与创新。学校不定期邀请本地侗族大歌传承人每周到学校授课,学生在课堂上跟随传承人学习侗族大歌的演唱规律,深入学习侗族大歌的艺术魅力与文化内涵,纳入校本资源库循环利用。
四、基于 “真慧美” 理念的民族文化校本课程资源整合实例
1.资源库构建
收集各民族音乐、舞蹈、美术等方面的资源,包括经典艺术作品的图片、视频、音频资料,以及相关的艺术家介绍、艺术创作背景等文字资料。将这些资源按照民族类别和艺术形式进行分类整理,建立数字化资源库。
2.时代元素融入
在课程内容中引入现代民族艺术创新案例,如一些少数民族歌手将传统民族音乐与现代流行音乐相结合,创作出具有独特风格的新作品。组织学生欣赏这些作品,并分析其创新之处,让学生了解民族艺术在当代的发展趋势。邀请本地的土家族歌手到学校举办讲座,现场演唱融合了土家山歌与流行音乐元素的新作品,分享创作灵感与过程,学生在欣赏与交流中,感受土家族音乐在现代社会的创新活力。
3.实践体验活动
开设民族艺术实践课程,如民族舞蹈排练、民族绘画创作等。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亲身体验民族艺术的魅力,提高艺术素养。同时,组织学生参加校园民族艺术展览、文艺汇演等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作品和表演的平台。学校举办校园民族文化艺术节,学生们展示自己创作的藏族唐卡风格绘画作品,表演精心排练的傣族孔雀舞,在展示与交流中,进一步提升对民族艺术的理解与热爱。
五、结论
基于 “真慧美” 理念的普通高中民族文化校本课程资源整合,是提升民族文化校本课程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通过构建系统性资源库,能够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融入时代元素,更新课程内容,使课程更具吸引力和时代感;加强实践体验,丰富课程形式,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和传承民族文化。在实施过程中,学校和教师应不断探索和创新,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和学生需求,持续完善民族文化校本课程资源整合策略,让民族文化在普通高中教育中绽放光彩,培养出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民族自豪感的新时代青年。
参考文献:
[1] 滕星。民族教育学通论 [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 崔允漷。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 [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 王鉴。民族教育的文化使命 [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4] 李臣之。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践 [J]. 课程。教材。教法,2001 (8): 10-14.
[5] 巴战龙。学校教育·地方知识·现代性 —— 一项家乡人类学研究 [D]. 中央民族大学,2006.
本文系柳州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柳州市普通高中“文化立校,课程育人”专项课题 《普通高中基于“真慧美”民族文化传承的校本课程体系构建与实践研究---以柳州市民族高中为例》(课题编号WHLX2023-34)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