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情境创设的行动研究
摘要:“双减”政策的推行,为我国小学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在减轻学生作业负担以及校外培训负担的同时,提升教学品质,完善教学策略,已然成为众多小学数学教师必须直面的关键课题。
关键词:“双减”;小学数学;有效情境;创设行动;研究
引言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提出“双减”政策。这一政策旨在应对当前教育领域中存在的过度竞争和超前学习等问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双减”政策的推动下,小学数学教育需要进行一系列的优化,教师需更新教学理念,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有效的情境创设,提高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的效率。
1“双减”下数学情境创设的意义
促进深度学习,提升数学思维能力。数学教学情境创设作为深度学习的关键支点,引导学生在认知建构过程中实现从表层学习向深层学习的转变。高质量的情境设计激活学生已有经验,促使其在解决问题时建立知识间的关联,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学生在探究数学情境时,不再局限于机械记忆和简单计算,而是主动建构数学概念,发展数学思维。同时,基于情境的教学模式有助于引导学生在理解、分析、综合等多维度认知层次上,形成系统化的数学思维。当学生沉浸于真实的数学情境中时,大脑自然建立知识连接,促进抽象思维与逻辑推理能力提升,实现对数学概念的深层内化。这种基于情境的认知建构过程,不仅能帮助学生掌握核心知识要素,更重要的是培养其独立思考和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
2“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情境创设的行动
2.1生活化情境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在小学阶段开设数学学科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使其具备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素养。因此,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工作时,数学教师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度解读和剖析,挖掘出现实生活与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在此基础上创设生活化情境,引导学生在生活化情境中灵活运用数学知识,促进其知识迁移能力的有效发展,使其逐渐形成完整的知识框架。例如,在《认识图形》的教学时,就可以构建生活化教学情境。本单元主要的教学内容就是引导学生认识长方体、正方体以及圆柱等图形,而这些图形在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将图形的概念、性质以及特点传授给学生,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寻找生活中的长方体与正方体等,如教室中的桌子、粉笔盒、黑板、水杯等。当学生找到各种物体后,再指导其观察现实生活中的物体是否符合数学定理以及性质等,如长方体有6个面、正方体6个面完全相等、圆柱上下底面相同等。利用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物体验证数学定理以及性质,一方面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降低数学知识的学习难度;另一方面能够使学生掌握现实生活与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拉近数学知识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使其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活动中,进一步强化教学效果。这种以现实生活为导向的情境教学法,为学生验证数学定理、应用数学知识创造了空间和渠道。在实践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学生能将理论和实践充分结合,凸显出数学学科的工具性功能。这样,学生在丰富生活经验的同时,还能够发展其综合素养,在数学专业领域越走越远。
2.2创设多媒体情境,丰富教学资源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传统的教学资源已经难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丰富的教学资源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视角,帮助学生从不同维度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而多媒体能够将图像、声音、视频等多种元素融合在一起,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数学教学引入海量的外部资源.并且,通过互联网,教师可以获取来自世界各地的优质教学素材、案例和课程设计,将其整合到教学中,能够极大地拓展教学资源的范围和深度.因此,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便可充分利用多媒体软件和在线教育平台,精心挑选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图片、动画、音频和视频等素材,从而通过丰富多样的资源呈现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3开展游戏问题情境,活跃课堂气氛
小学生对游戏的喜爱度较高。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融入适当的游戏环节,为学生提供“以玩促学、以学促玩”的课堂环境,增强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依照教学重难点为学生提供针对性的游戏环节,降低学生对抽象数学知识的理解难度,有助于学生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逐渐缓解心理压力,感受数学魅力,进而端正自身学习态度,更加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为课堂注入动力,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例如,在学习“认识人民币”的相关知识点时,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是引导学生认识人民币并了解其在生活中的作用,同时了解元、角、分三者的相互关系。为了帮助学生准确认识人民币的功能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方法,并且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正确使用人民币、树立不可不破人民币的正确意识,教师可结合课程内容为学生设计德育意义的游戏问题情境,模拟日常生活场景,引导学生参与到游戏活动当中。教师可开展“我是小小采购员”的主题游戏,在模拟超市中有玩偶、足球、书本、零食等以及对应的价格标识,学生可自由选择超市工作人员和顾客进行角色扮演游戏。在游戏过程中,教师要适当为学生下达游戏任务:“现在要购买5个玩偶、2袋零食和1本书,需要支付多少钱呢?”利用生活化的游戏问题情境,帮助学生端正对人民币的态度,并在“购买”过程中逐渐树立参与数学学习的自信心。以游戏为切入点创设问题情境,学生的主动参与性会更高,同时愿意在游戏中积极发言,这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结语
总之,在“双减”政策背景下,情境教学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它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教师要通过创设生活情境、问题情境、游戏情境等多种形式,将情境教学法运用到小学数学教学中。
参考文献:
[1]魏亚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创设有效情境[J].进展:教学与科研,2023(2):159-160.
[2]马平生.“双减”背景下生活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与优化[J].科幻画报,2023(1):145-146.
[3]强巴卓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创设有效情境[J].电脑校园,2023:10740-10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