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浅谈十二年一贯制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赵娜
  
天韵媒体号
2025年26期
唐山市曹妃甸区曹妃甸新城实验学校(北京景山学校曹妃甸分校) 063209

摘要:在当今社会,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关注。十二年一贯制教育体系作为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平台,承载着塑造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重任。积极心理品质,如自信、乐观、坚韧等,不仅是学生应对生活挑战、实现个人价值的基石,更是他们未来幸福生活的关键。因此,探索与实践十二年一贯制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不仅关乎学生的个人成长,更关乎社会的和谐与进步。本文旨在通过深入分析当前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与挑战,结合成功案例,提出切实可行的培养策略,为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启示,共同助力学生健康成长,成就美好未来。

关键词:十二年一贯制;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实践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十二年一贯制教育体系逐渐成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阵地。在这一漫长而关键的教育阶段,学生的心理品质培养显得尤为重要。积极心理品质不仅关乎学生的学业成绩,更影响着他们的社交能力、情绪管理以及未来的职业发展。然而,当前教育实践中,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 积极心理品质的内涵

积极心理品质是个体在成长与发展过程中所展现出的一系列正向心理特质,对个人的身心健康、社会适应及人生成就具有关键作用。从政策层面来看,《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明确提出,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涵盖自主发展、社会参与等多个维度,其中积极心理品质是重要组成部分。

积极心理品质包含认知、情感和意志等多个维度。在认知维度,表现为好奇心、创造力与求知欲,促使学生主动探索知识,不断拓展认知边界。情感维度上,乐观、感恩、同理心等品质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感知与回应他人情感,构建和谐人际关系,提升幸福感。意志维度中,坚毅、自律、抗挫折能力等助力学生在面对困难与挑战时,坚持不懈,保持积极进取的态度。国家大力倡导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不仅是对学生个体发展的关怀,更是为了培养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在教育过程中,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有助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为其未来的人生奠定坚实的心理基础。

二、 小初高各阶段学生心理特点及积极心理品质现状

(一) 小学阶段

小学阶段学生通常处于 6 - 12 岁,此时期他们的心理特点呈现出鲜明的特征。从认知发展来看,他们正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对直观、生动的事物充满好奇,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在情感方面,情绪外露且不稳定,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喜怒哀乐溢于言表,但同时也对表扬和鼓励有着强烈需求,渴望得到他人认可。在积极心理品质现状上,多数小学生展现出较强的好奇心,对新事物充满探索欲望,这为知识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心理基础。在友善合作方面,他们能够在教师引导下参与小组活动,初步培养团队协作意识。然而,部分学生在面对困难时容易产生退缩情绪,缺乏足够的坚持性与抗挫折能力,例如遇到难题时可能不假思索就放弃。

(二) 初中阶段

初中学生年龄大致在 13 - 15 岁,这一阶段是身心发展的重要转折期。从心理特点而言,自我意识迅速发展,他们开始关注自己的形象和地位,渴望独立与自主,但实际生活中又对父母和老师存在一定依赖。在情绪方面,波动较大,容易出现叛逆心理,对成人的教导可能产生抵触情绪。在积极心理品质方面,部分初中生在学业上表现出较强的上进心,努力追求成绩进步,展现出积极进取的一面。他们在人际交往中,逐渐学会理解和包容他人,同理心有所增强。但与此同时,不少学生在面对学习压力和人际关系困扰时,容易出现焦虑、自卑等负面情绪,自信品质的培养有待加强。例如,有的学生因一次考试失利就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自信心受挫。

(三) 高中阶段

高中生年龄范围为 16 - 18 岁,其心理发展更趋成熟。认知上,抽象逻辑思维占据主导地位,思维的批判性和独立性显著提高,能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情感上,相对内敛,对自我价值和未来发展有更深入的思考,开始形成较为稳定的价值观。在积极心理品质现状方面,多数高中生具备明确的目标意识,为了高考或未来职业规划努力奋斗,展现出较强的自律性和毅力。在面对困难时,部分学生能以坚韧的心态应对,具备一定的心理调适能力。但高考压力下,部分学生也出现心理韧性不足的问题,一旦遭受较大挫折,如高考模拟考试成绩不理想,可能陷入长时间的自我否定,甚至出现心理障碍,影响身心健康和学习状态。

三、 小初高阶段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策略与实践

(一) 优化学校课程设置,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培育

在教育体系中,学校扮演着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关键角色,其课程规划对于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素质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传统应试教育模式倾向于过分强调知识灌输与考试成绩,却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化成长与创新潜能的激发。这种教育模式的单一性,往往容易引发学生的厌学倾向,进而对其心理健康造成不利影响[1]。因此,调整并优化学校的课程结构,将重点放在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与创新能力的提升上,显得尤为迫切。通过引入多元化的课程体系,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从而有效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与热情。此外,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辅以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展示自我、锻炼能力的平台,这对于培养他们自信、乐观、坚韧不拔的心理素质大有裨益。如此构建的教育环境,不仅能够全方位地推动学生的成长与进步,更为他们未来的长远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小学阶段,学校为全面激发学生潜能,开设了丰富多彩的兴趣课程。手工制作课上,老师提供各种废旧材料,耐心引导学生观察材料特性,鼓励他们大胆想象。有的学生将易拉罐巧妙裁剪、拼接,再装上灯泡,一盏造型独特的小台灯就诞生了;还有的学生把旧衣物精心裁剪、缝制,填充棉花后,可爱的布娃娃跃然眼前,学生们在动手过程中充分发挥创造力,尽情展现个性。初中阶段,科技发明课程成为学生探索创新的乐园。在制作智能浇花系统时,学生们深入学习电子电路、机械原理知识,反复调试传感器,优化控制程序,成功攻克难题。在文学创作与历史探究的跨学科课程中,学生为创作以唐朝安史之乱为背景的小说,查阅大量史书、诗词,从历史细节里挖掘故事,在文学创作中还原历史,实现知识与能力的双重提升。高中阶段,大学先修课程让学生提前领略大学专业知识的魅力,在量子力学的学习中,学生接触到微观世界的奇妙理论,拓宽了知识边界。研究性学习课程里,学生在 “城市垃圾分类现状与改进策略研究” 中,深入社区调研,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数据,结合社会学知识提出创新性的改进方案,在各类学科竞赛中,学生们与高手过招,不断挑战自我,在思维碰撞中绽放创新光芒。

(二)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生全面发展的进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塑造学生积极心理特质、增强心理适应力的核心策略。学校通过精心设计的心理健康课程体系,向学生传授全面且深入的心理健康知识,助力他们构建起科学的心理认知框架。与此同时,学校定期邀请心理学领域的专家或经验丰富的心理教师[2],围绕诸如自信、勇气、坚韧等核心心理素养,举办专题讲座,以深化学生对心理健康重要性的认知。此外,学校还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包括一对一咨询和小组咨询,旨在有效解决学生的心理难题,并教会他们自我调适与压力管理的技巧。在此过程中,纠正学生对心理咨询的误解和偏见显得尤为重要,这能够鼓励学生更为主动地寻求心理支持,培养出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

小学阶段,学校十分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启蒙。每周一节的心理健康教育课上,老师借助生动有趣的绘本故事,将抽象的心理知识具象化。讲《我好担心》时,老师引导学生思考自己担心的事情,再一步步教他们深呼吸、转移注意力等缓解焦虑的小窍门。在 “我的情绪小怪兽” 主题班会上,孩子们踊跃发言,把快乐比作黄色,愤怒比作红色,悲伤比作蓝色,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会辨别情绪。学校心理咨询室里,心理老师耐心倾听因父母离异而情绪低落的小宇的心声,陪他画画、做游戏,慢慢打开他的心结,让他重新找回笑容。初中阶段,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让学生深入探索内心世界。学习压力应对课上,老师组织学生分享考试焦虑时的心跳加速、头脑空白等表现,接着详细讲解放松训练的步骤,如渐进性肌肉松弛法,还指导学生制定合理的时间管理表,让学生在实践中缓解压力。心理健康讲座上,专家深入浅出地剖析青少年人际交往中的冲突处理、青春期的烦恼等问题,学生和家长都受益匪浅。心理健康社团的学生们精心制作色彩斑斓的手抄报,举办紧张激烈的知识竞赛,极大地增强了同学们的心理健康意识。高中阶段,心理健康教育紧密贴合学生的现实需求。在职业生涯规划课上,老师运用专业的职业测评工具,结合学生的成绩、兴趣爱好,为他们分析职业倾向。针对高三学生的高考压力,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中,学生们围坐一团,坦诚分享失眠、烦躁等压力感受,在相互鼓励中学会腹式呼吸、正念冥想等情绪调节技巧。学校与专业心理咨询机构合作,引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咨询服务,对有心理危机的学生进行 24 小时跟踪帮扶,全力守护学生的心理健康。

四、 结语

综上所述,十二年一贯制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通过营造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优化学校课程设置、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组织团体辅导和户外拓展训练、注重家庭教育方式的改进以及建立家校合作机制等策略,我们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培育,为他们的心理健康成长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冯正华,肖萌,李秀文.积极心理导向下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生态模式的实践探索[J].教育文汇,2024,(10):27-31.

[2]培育积极心理奠基幸福人生——广西中小学积极心理课程教学实验的16年创新实践[J].中学生博览,2024,(30):2.

[3]冯冬梅.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现状及培养策略[J].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4]王唯.小学生积极心理的培养策略研究[J].新课程·小学,2019(04):22-24

[5]曾盼盼.积极心理学视角下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策略[J].基础教育参考,

[6]白晔.积极心理学取向的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研究[J].基础教育研究,2018(0

[7]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

[8]沈丽华.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教育对策[J].课程教育研究,2017(01) :30-32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