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新商科背景下基于职业能力需求分析的高职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研究
摘要:在新商科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的时代背景下,电子商务行业发展迅猛,对高职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职业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以山东高职电子商务专业为切入点,通过文献研究、调研访谈及案例分析等方法,深入剖析现行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并基于职业能力需求提出针对性的优化策略。研究结果表明,优化后的课程体系显著提升了学生的实操能力与岗位适应性,为高职电子商务专业教学改革提供了理论与实践参考,有助于推动区域经济与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新商科;高职电子商务;职业能力;课程体系优化
1.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商业领域正经历着深刻变革,新商科应运而生。新商科强调跨学科融合、创新创业思维以及数据分析等要素,以适应新时代商业发展的需求。电子商务作为新商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日益关键的作用。新商科背景的兴起,是信息技术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必然结果。在这一背景下,电子商务行业呈现出爆发式增长,对人才的素养和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高职电子商务专业作为培养应用型电商人才的重要阵地,其课程体系却难以满足行业发展的需求。因此,开展课程体系的优化研究迫在眉睫。
2. 山东高职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现存问题分析
2.1 课程目标方面
1. 与地方需求脱节
山东特色产业的电商化转型正加速推进,但现行高职电子商务专业课程目标并未紧密围绕这些特色产业的需求进行定制。这使得学生对本地特色产业电商运营的关键知识和技能掌握不足,毕业后进入本地相关企业岗位时,难以迅速上手工作,无法充分发挥专业优势推动地方产业的电商化升级。
2. 前瞻性不足
当前电商行业正经历深刻变革,直播电商异军突起,跨境电商规模持续扩大。然而,高职电子商务专业课程目标仍过度聚焦于传统电商技能,对直播电商的主播培养、直播策划与运营,以及跨境电商中的国际市场开拓、跨境支付与结算等新兴领域知识涉及较少。这导致学生知识结构单一,职业发展空间受限,难以契合新商科背景下对复合型电商人才的需求。
2.2课程内容方面
1. 内容陈旧
部分课程内容明显滞后于电商行业的快速发展步伐。电商运营课程所采用的案例陈旧,多为几年前甚至更早的电商企业案例,无法反映当前电商市场的新变化。学生所学知识与行业实践严重脱节,毕业后进入企业发现实际工作场景与课堂所学大相径庭,难以快速适应市场变化。
2. 实践薄弱
实践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占比偏低,难以满足电商专业强实践性的要求。且现有的实践课程多依赖虚拟模拟操作软件,与山东本地电商企业的真实业务场景存在较大差距。虚拟模拟环境无法完全还原企业面临的复杂市场竞争、客户多样化需求等实际情况。同时,实践课程与企业实际项目的融合深度不够,学生很少有机会参与到企业真实的业务流程中,这使得学生缺乏对市场需求的直接感知,实践能力难以得到有效锻炼。
3. 跨学科融合欠缺
电子商务是一个融合了管理学、经济学、计算机科学、市场营销学等多学科知识的综合性专业。但现行课程体系中,各学科知识相互孤立,未能实现有机融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法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难以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复杂的电商实际问题,如在电商项目策划中,无法综合考虑经济成本、技术实现和市场需求等多方面因素。
2.3课程实施方面
1. 教学方法单一
在高职电子商务专业教学过程中,传统的教师讲授式教学方法仍占据主导地位。项目式、案例式、探究式等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方法运用较少。教师在课堂上主要以讲解理论知识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缺乏自主思考和实践操作的机会。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极大地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课堂氛围沉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无法适应电商行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2. 校企合作浮于表面
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深度和广度不足。企业在学校教学过程中的参与程度较低,多数情况下仅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而在课程设计、教学内容制定、实践教学指导等关键环节参与较少。实训基地建设存在诸多问题,部分实训基地的设备陈旧、布局不合理,无法模拟企业真实的工作环境。企业专家进课堂次数稀少,学生难以接触到行业最新的前沿信息、发展动态和实际工作经验,导致学校教学与企业实际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
2.4课程评价方面
1. 重理论轻实践严重
目前的课程评价体系存在明显缺陷,过度侧重理论考试成绩。在多数课程评价中,理论考试成绩占比过高,而对实践操作、项目完成情况等能体现学生实际电商职业能力的考核内容占比过低。这种评价方式无法全面、准确地评估学生的电商职业能力,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注重理论知识的记忆,而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
2. 评价主体单一
课程评价主要由学校教师完成,缺少企业、学生自评和互评等多元化评价主体。教师评价主要基于学生的课堂表现和理论知识掌握情况,难以全面了解学生在实际工作场景中的能力表现。企业作为电商行业的实际参与者,对学生的职业能力有着更直观的感受,但在现有评价体系中缺乏发言权。学生自评和互评能够促进学生自我反思和相互学习,但在实际评价中往往被忽视。单一的评价主体使得评价结果缺乏多维度视角,无法真实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
3.基于职业能力需求的课程体系优化策略
3.1课程目标优化
1. 明确复合能力培养导向
紧密结合山东经济发展态势和新商科对电商人才的需求特点,将课程目标从传统的单一技能传授模式转变为综合职业能力培养模式。例如,针对直播电商领域,设定具体可衡量的目标,如要求学生在课程学习期间策划并执行一定数量的直播电商活动,且活动的销售额达到一定标准,互动率保持在特定水平;对于跨境电商方向,设定提升学生所运营跨境电商店铺市场份额的目标。通过这些明确的目标,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提供清晰的指引,使学生在掌握电商基础知识的同时,具备直播电商运营、跨境电商业务拓展等多方面的复合能力。
2. 融入职业素养与行业前沿理念
将职业素养培育贯穿于整个课程体系。在课程教学中,通过案例分析、小组项目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让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学会沟通、协调与分工。设置相关课程或实践环节,锻炼学生的沟通应变能力,使其能够在面对复杂的客户需求和市场变化时,灵活应对。同时,注重培养学生诚信敬业的职业操守,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此外,及时将电商人工智能应用、绿色电商发展理念等前沿知识融入课程目标,使学生能够紧跟行业发展趋势。
3.2课程内容优化
1. 构建模块化课程架构
构建由基础模块、核心技能模块和拓展创新模块组成的模块化课程架构。基础模块保留电商概论、电子商务法律法规等基础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融入跨学科思维。核心技能模块设置直播电商实战、跨境电商运营等课程,通过实际案例分析、模拟操作和企业实践等方式,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例如,在直播电商实战课程中,让学生参与真实的直播项目策划与执行,从选品、直播脚本撰写到直播过程中的互动管理等环节进行全面锻炼。拓展创新模块开设电商创新思维训练、电商前沿技术应用等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引导学生探索新兴技术在电商领域的应用创新。
2. 更新与实践结合的内容
建立课程内容定期更新机制,确保课程内容与电商行业发展保持同步。定期收集本地电商企业的最新案例和实际业务问题,将其融入课程教学中。鼓励教师带领学生参与企业实际项目,如组织学生参与本地农产品直播带货项目,从农产品的线上包装设计、直播平台选择、营销推广到销售数据分析等环节全程参与,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市场需求,提升实践能力。同时,与企业合作开展跨境电商店铺运营项目,让学生亲身体验跨境电商业务流程,掌握国际市场开拓、跨境支付与结算等实际操作技能。
3.3课程实施优化
1. 深化校企合作协同育人
与山东本地知名电商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关系,共建实训基地。按照企业实际工作场景对实训基地进行布局和设备配置,如模拟电商企业的运营中心、客服中心、物流配送中心等功能区域,配备先进的电商运营软件、客户服务系统和物流模拟设备。邀请企业专家定期进课堂授课和指导实践,企业专家可以分享行业最新动态、实际工作经验和成功案例,让学生了解行业前沿信息。同时,企业专家参与学生实践项目的指导和评估,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2. 运用多样化教学方法
采用项目式教学,以电商实际项目为载体,将学生分成小组,共同完成项目任务。例如,给定一个电商平台的营销推广项目,学生需要从市场调研、目标客户分析、营销方案制定到执行和效果评估等环节进行全面策划和实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运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充分整合教学资源,实现线上线下优势互补,提高教学效果。
3.4课程评价优化
1. 建立多元化评价主体
构建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协同的评价体系。学校教师主要评估学生的专业知识掌握情况以及新商科跨学科知识的运用能力,通过课堂提问、作业批改、考试等方式进行评价。企业导师对学生在实习期间的表现进行评价,包括学生的工作态度、实践操作能力、新商科思维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能力等方面。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学生自评可以帮助学生自我反思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互评则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共同成长。
2. 采用过程性与终结性结合评价
提高过程性评价在课程评价中的比重至60%,过程性评价覆盖课堂考勤、作业完成情况、小组项目参与度等方面,特别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新商科理念的运用。终结性评价占40%,包括期末考试和毕业综合项目评价,期末考试注重新商科知识的考查,毕业综合项目则重点评估学生的项目创新应用能力,通过这种过程性与终结性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全面、准确地评估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
4.结论
本研究通过对山东高职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发现现行课程体系存在课程目标与地方需求脱节、内容陈旧、实践薄弱、教学方法单一、校企合作深度不够、课程评价不合理等问题。基于职业能力需求提出的优化策略,高职院校应精准锚定课程目标,结合地方经济特色和行业发展趋势;全方位革新课程内容,融入前沿知识,提升实践课程占比;创新课程实施路径,推行项目式和案例式教学,深化校企合作;完善课程评价体系,构建多元化评价指标,引入企业评价机制,定期评估与调整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 王慧.新商科背景下高职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 科技资讯,2024,22(03):111 - 114.
[2] 徐冬.新商科背景下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优化研究[J]. 现代商贸工业,2023,44(34):147 - 149.
[3] 陈婷.新商科视角下高职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 产业与科技论坛,2023,22(19):200 - 201.
[4] 朱晓丹.基于职业能力需求的高职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研究[J]. 知识经济,2023(27):157 - 158.
[5] 李媛.新商科背景下高职电子商务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路径研究[J]. 老字号品牌营销,2023(16):131 - 133.
作者简介:尹占浩,1982.01,女,籍贯:山东莱州,汉,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电子商务。近年来主持/参与省市级课题十余项,发表论文5篇,指导学生获山东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创新创业赛项三等奖(2021年),直播电商赛项三等奖(2024年)等。
山东省教育教学研究一般课题新商科背景下基于职业能力需求分析的高职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2023JXY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