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基于符号图案设计中的信息传递准确性对听力和语言功能障碍者群体生活自主性的影响
摘要:社会中针对特殊障碍群体的无障碍环境设计中,图案符号是视觉传递信息的重要传播载体,也是听力及语言功能障碍者在陌生环境下接受信息的主要途径,符号图案设计中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尤为重要。
关键词:符号图案;信息传递;无障碍;聋哑人
聋哑人由于听力和言语的障碍,在情感表达上更多地依赖于视觉信息,这类障碍群体在陌生环境中通过眼睛观察周围环境,如建筑物、指示牌、人群行为等。解读他人的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了解他人的意图和情感。如果遇到会手语的人,可以通过手语进行简单的沟通和信息获取。这一系列行为都需要通过视觉功能来获取信息进行解读。由于目前基于视觉信息的无障碍设计在社会中覆盖率依然有限,听力和无语功能障碍者在日常生活中常因信息沟通障碍而遇到困难。这些障碍限制了他们在社会中独立活动的能力,影响了这一群体在社会公共环境中,尤其在陌生环境下的生活自主性。
社会中针对特殊障碍群体的无障碍环境设计中,图案符号是视觉传递信息的重要传播载体,也是听力及语言功能障碍者在陌生环境下接受信息的主要途径。听力和语言功能障碍者对图片符号信息有着重要的需求,首先,图片符号信息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表达。对于听力障碍者,图片符号可以替代语言,提供直接的视觉信息,帮助他们更容易理解信息内容。对于语言功能障碍者,图片符号可以作为辅助工具,帮助他们表达自己想法和需求。其次,图片符号信息需要具备高度的清晰度和易懂性。简单明了的图片和符号可以避免歧义,让信息传达更准确。此外,图片符号信息的标准化和一致性也很是比较重要的一项研究,统一的符号系统可以帮助听力和语言功能障碍者在不同场景中更加轻松地理解和使用这些符号[注3]。从世界符号图案发展来看,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早在1947年就提出公共信息图形符号标准,旨在促进跨文化交流。
图形语言在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公约》中被明确提及,为无障碍环境提供设计基础。尽管针对图案符号与听力和语言功能障碍者生活自主性之间关系的研究仍在深化中,但已有一些重要成果奠定了基础。研究表明,符号的简洁性和形象化设计有助于快速理解,采用易于识别的几何形状、清晰的轮廓线条和对比鲜明的色彩,可以显著提高目标群体的认知效率。其文化适应性应尽量避免文化偏见,以实现跨文化交流。例如,避免使用在某些文化中具有特殊含义的图案或颜色,符号系统还应在同一环境中的风格和设计逻辑应保持一致,以减少认知负担。实验研究发现,在理解图案符号时,听力和语言功能障碍者的反应时间和准确率显著优于文字信息,尤其是在没有文字辅助的情况下,色彩和形状结合的符号比单一元素设计的符号更易被目标群体识别和记忆。
一、符号图案信息传递的现今状况
国际领域相关研究表明以符号图案作为信息传递功能应用在社会各个公共环境中发挥了重要的信息指示与提示作用。例如公共交通:在地铁、机场等场所,明确指引的图案符号显著提高了目标群体的自主出行能力,减少了对口语沟通和文字说明的依赖。医疗场所:通过符号标识优化挂号、问诊、药房等流程,有效缩短目标群体的信息获取时间。紧急环境下的安全出口:在火灾和地震模拟实验中,具有高对比度和简单设计的紧急出口标识使目标群体的逃生效率提高了40%以上。研究还发现,国际标准化符号的认知率高于区域性或地方化设计的符号,在多语言场景中(如国际机场),通过增加图案符号覆盖率,能显著提升非母语用户,包括听力和无语功能障碍者的信息获取能力]。
研究成果为修订和推广国际标准(如ISO 7001)提供了新的数据支持,推动了更广泛的应用场景适配,一些国家(如日本和德国)已开始尝试在公共场所和交通系统中增加基于研究建议设计的无障碍图案符号,这是一项长期的实践与优化的研究过程,目前的国际标准化已推进至ISO9001版本。
二、无障碍环境建设中符号图案设计领域研究状况
为此,本研究针对中国目前符号图案信息指示覆盖最为显著的旅游景区进行了符号图案理解性问卷调查,调查对象针对听力和语言功能障碍者及其家属、护理人员与非障碍群体进行问卷发放,回收有效问卷反馈信息135份,群体分布于中国14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包含马来西亚海外地区1人。调查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根据实地观察体验,依据听力和语言功能障碍者群体选择相关公共场所(如旅游景区)进行实地的体验与观察,记录当前旅游景区中符号图案的应用情况和使用效果。他们体验后通过手机微信问卷小程序进行信息反馈。调查结果显示主要参与问卷的135人调查对象中,在18-25岁的青年占总比的63.7%,该年龄段目标人群对自主旅行的意愿较高,平均每年进行一次旅行的人数占总调查对象的77.78%,在对符号图案的信息理解性上有一定的知识结构与文化认知。
从信息定位分布图来看,主要集中在经济为较发达的人口集中地域,图案符号信息的无障碍建设是与地域经济发展水品和文化认知程度是有着紧密的关联性。在调查过程中88 %的受访者在旅行中遇见符号图案信息理解困难情况,认为景区覆盖图案符号信息最清晰准确的是卫生间指示符号,51%的受访者会避开符号图案信息指示不清晰的旅游景区,如指示信息较少的国家森林公园等景区。
调查结果表示,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在符号图案无障碍设计中未能考虑到国际标准的本地化应用,虽然中国参与了ISO国际标准的制定,但在将这些标准本地化时,未充分考虑中国的多文化、多语言环境,符号的设计和应用难以完全满足中国本土需求。在针对符号图案本土化设计这项研究上层次依然有限,当前针对听力和无语功能障碍者的图案符号设计,缺乏大规模的用户研究,特别是在不同年龄、文化背景、教育程度等因素下的认知效果和使用体验研究。目前大多设计现象表现在符号设计常以“设计师视角”为主,缺乏从目标用户实际需求出发的科学数据支持。例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象形文字篆刻风格体育竞技符号图案,在结合中国传统艺术与文化方面设计是十分具有地方特色的,但是在对不熟悉东方文化以外的外国游客来说,文化和语言文字的差异性会对此群体造成一定的信息解读误区。
在动态符号与智能技术研究领域处于开发阶段,图案符号设计需要结合符号学、认知心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理论,目前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设计学领域,跨学科协作有限,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较单一。同时无障碍设施建设的覆盖不均,在大城市,许多公共场所已经开始采用无障碍符号设计,但在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这些符号的覆盖率较低,城乡差距导致目标群体在不同区域获得无障碍信息的体验存在显著差异。
例如,在云南少数民族众多的地域中,地方特有的文化习俗可能影响符号的理解效果,但设计时未加以考虑或过分地域化,造成图案与信息不一致的情况。
三、符号图案优化设计主要成果
符号图案的国际标准与地方标准化融合较好的设计主要体现在日本,日本作为一个高度发达、注重社会包容性的国家,在图案符号信息传递和无障碍设计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日本在图案符号设计上深度参与了ISO 7001(公共信息图形符号标准)等国际标准的制定,其设计原则和实践经验成为全球重要参考。在设计研究领域中开发的许多图案符号(如紧急出口标志)被广泛应用于国际场景,成为全球无障碍设计的标杆。在针对不同文化与语言的多语言环境下,在旅游景点、公共交通和国际化场所中,注重将图案符号与多语言标识相结合,以满足多国游客和障碍群体的需求。例如:2020年东京奥运会期间,采用了融合图案、文字和语音引导的综合信息系统,确保各类用户能够快速获取信息。
日本的《无障碍设计法》(Barrier-Free Law)明确规定,在公共场所必须设置统一且直观的图案符号,确保所有人,包括障碍群体,都能顺利使用。重点领域包含地铁、公交车站、医院、商场等高频场景的符号优化设计。显著成果表现在地铁站内引入了色彩编码和简明符号结合的引导系统,为听力和语言障碍者提供清晰的方向信息。
日本在符号图案的设计理念重点在于以用户为中心的研究方法,在图案符号研究中注重用户参与,通过行为观察、用户访谈和认知实验,优化符号的设计和展示效果。设计出高对比度、高识别度的符号,例如在公共厕所标志中使用更具包容性的设计方案,方便不同群体快速辨认。设计研究结果经过心理与认知测试,日本学者针对不同障碍群体(听力障碍者、语言障碍者等)进行认知实验,验证符号在不同文化和认知背景下的适用性,研究方向涵盖了探索颜色、形状、动态效果等元素对符号识别速度和准确性的影响。由于日本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频发,符号在应急疏散和救援场景中的作用尤为重要。在灾害应急场景中的符号应用开发了高可视性、可触摸的应急符号,例如在黑暗环境中仍清晰可辨的荧光疏散指示标志。在避难场所设置了易懂的图案符号,包括饮水、医疗、充电等设施的指引标志,确保听力和语言障碍者能够快速找到所需资源。图案造型设计中注重传统文化与现代符号设计的结合,在符号设计中融入了传统文化元素,以增强符号的视觉吸引力和文化认同感。例如,在旅游景点的符号中融入和风图案,使其既美观又实用,京都等文化名城的无障碍旅游指南符号设计,受到游客和专家的广泛好评。
尤其注重性别、文化和年龄的包容性,例如设计更中性的卫生间标志、母婴设施符号,以及适合老年人和儿童识别的简单符号。积极推动社会公众教育与参与,通过媒体宣传和社会活动提高公众对无障碍设计的认知,并鼓励普通民众和设计师参与符号改进。在学校和社区开展无障碍设计体验活动,让更多人认识到符号设计对障碍群体的重要性。日本政府鼓励企业在公共设施和服务中采用无障碍符号设计,例如通过税收减免和奖励机制推动企业参与无障碍建设。整个体系对符号图案的研究是长期性的,是更具社会需求不断进行优化设计的。符号研究整合了设计学、符号学、认知心理学和人机交互等领域,形成了系统的理论框架和实践指导。代表机构:如东京大学、筑波大学等学术机构,以及日本设计振兴会(JDP)等,并进行长期使用效果进行跟踪研究,验证符号在实际环境中的有效性,并根据用户反馈不断优化设计。
日本符号设计多以本国文化和语言为基础,虽有国际化尝试,但对非日语文化群体的认知习惯适配不足。例如,部分符号在外来游客或少数民族群体中识别率较低,尤其是在农村和非主流旅游景点。虽然在性别和年龄中立的符号设计上有一定进展,但对其他障碍类型(如认知障碍、色盲人群)的特殊需求关注较少,导致部分符号的实际可用性不高。国内虽然有较为完善的符号设计标准,但在地方政府和企业中执行力度不均,导致部分地区或场所的符号设计不统一。如某些地方未按照国家标准设置统一的疏散或指引符号,增加了障碍群体的理解负担。现有的标准更新周期较长,难以快速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变化。例如,动态符号和智能符号的国际标准尚未全面纳入国内标准体系。虽然日本在智能终端和动态符号方面有所探索,但这些技术应用主要集中在大城市的高端场所(如机场、奥运场馆),在小城市和农村地区的普及率较低,偏远地区的符号系统仍以传统设计为主,未充分考虑障碍群体的智能化需求。智能技术的研发和实施成本较高,使得中小企业和地方政府难以广泛采用,导致部分场所依旧依赖传统符号系统,影响信息传递效率。在一些灾害应急场景中,符号设计过于复杂或信息量过大,障碍群体在紧急情况下难以快速理解和反应。例如,避难场所符号可能包含文字、颜色和图案,但未能简化为直观易懂的形式。当前的符号设计研究大多以听力障碍者为重点,而对无语功能障碍者、认知障碍者和多重障碍者的关注较少,符号的设计缺乏针对性。
日本符号研究强调用户反馈,但真正深入了解目标群体(如不同文化背景、年龄层次和教育程度)的需求仍存在不足,研究结果难以全面覆盖多样化人群。尽管无障碍设计在政策层面受到重视,但普通公众对其重要性的认知仍然较低,符号设计的社会推广力度有限。表现在许多人未能正确理解或使用无障碍设施,甚至误用符号指示的空间或资源,影响实际效果。
依据日本符号设计优化经验,本研究选取部分生活行为符号进行优化设计,针对日中87名在校高校生进行图像理解性问卷调查,70%的受访者认为简单图像符号信息传递可以准确的代替复杂的文字信息,调查结果的词云图显示大多受访者可以准确的解读出本研究设计的符号图案表达意图。
综上所述,目前全球无障碍设施建设及对障碍者的研究大多集中于肢体残疾自主行动受限的显性残疾人群,对心理自闭和听力及语言功力障碍者这类隐性残疾群体的研究还比较欠缺。这类隐性障碍者群体人对视觉信息需求的重要性不容忽视,视觉信息不仅是他们获取外界信息、进行沟通和理解世界的主要渠道,还在他们的日常生活、教育、就业以及心理和情感层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因此,社会应更加重视听力及语言功能障碍者的视觉信息需求,为他们提供更多的视觉支持和服务,以促进他们在社会中的生活自主性,更加主动积极的融入社会。
参考文献:
[1] 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公约缔约国会议》第十三届会议2020 年 12 月,纽约与执行《公约》有关的事项:圆桌讨论记要
[2] 王草、吕军 、谢辉、 孙梅、 郭婧、 井淇、 陈一涵、 陈刚.基于《无障碍设计规范》的超大城市道路交通人行道无障碍建设状况评价 ——以上海市为例 (A)2021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21年10月第27卷第10期 Chin J Rehabil Theory Pract, Oct., 2021, Vol. 27, No.10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 人民日报( 2023年06月29日 11 版)
[4] 黄 宁.无障碍设计理念在市政道路设计中的应用 (B)2024工程建设·2024 第7卷 第8期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2024,7(8) P86—88
[5] 工藤 真生. 知的障がい児者の理解度を包括した ピクトグラムのユニバーサルデザインに関する研究 (A)2013博士論文 筑波大学大学院人間総合科学研究科芸術専攻 平成 25 年度
[6] 井上 征矢.重视听觉障碍者易懂性的引导用图符号的再研究(A)2015日本感性工学会论文志 VOH 4 NO,1(特 集号)pp,87-96(2015) 特集 「第16回 大会」
[7] 坂下 晃祥 、 立花 直樹. 障害関係シンボルマークに対する 大学生の認知に関する一考察(A)2011[総合福祉科学研究]第 2 号 137–152 頁 2011年3月 P 137–152
[8] 坂下 晃祥 、 立花 直樹. 福祉シンボルマークに対する 地域住民の認知に関する一考察(A)2010[総合福祉科学研究] 創刊号 139–152 頁 2010年3月P 139–152
[9] 北神慎司. ピクトグラム活用の現状と今後の展望 一わかりやすいピクトグラム·よいピタトグラム (A)2002京都大学大学院教育学研究科紀要 第48号 2002 P527—538
[10] 北神慎司 、阪 風花. ピクトグラムの学習にデザインと色が及ぼす影響 (A)2022日本教育工学会論文誌 46(Suppl.),65-68,2022 P65—68
[11] 井堰 絵里佳. モバイル端末を用いた観察·鑑賞支援 Web サイトのための 視認性と理解度に配慮したアイコンとピクトグラムのデザイン (B)2021博士論文 広島国際学院大学 工学研究科 令和 3 年 3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