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诗词文化传承视域下的小学语文项目式学习路径探索

王素艺
  
天韵媒体号
2025年40期
河北省定州市西南合中心小学 073000

摘要:在传统文化传承的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需探索更有效的实践路径。本文以项目式学习为载体,结合诗词文化传承目标,构建了“主题探究—文化浸润—实践输出”的三维路径。通过真实情境创设、跨学科融合、合作探究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词内涵,激发文化认同感。研究表明,项目式学习能提升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与综合素养,为诗词文化的创新性传承提供可行方案。

关键词:诗词文化;项目式学习;小学语文;传承路径

引言

诗词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对小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具有深远意义。但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诗词学习多停留于背诵与机械解读层面,学生难以感知其文化意蕴。项目式学习以问题为导向,注重实践性与合作性,为诗词教学提供了新思路。通过设计具有文化情境的项目任务,学生可以在探究中理解诗词的审美价值与精神内核,实现知识学习与文化传承的双重目标。

一、诗词文化项目式学习的理论基础与设计原则

以文化浸润为核心:项目式学习的本质是通过真实情境促进深度学习。诗词作为文化载体,其教学需突破语言表层,聚焦文化内涵的渗透。在设计上,应遵循“文化主线贯穿、情感体验优先”的原则,通过诗词中的意象、典故、历史背景等元素构建文化情境,帮助学生感知诗词承载的审美意趣与价值观念。比如可从传统哲学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切入,引导学生理解诗词中自然意象与人文精神的关联,形成对传统文化的整体认知框架。

以学生主体为根本: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学生需在主动探究中完成知识建构。设计时应遵循“贴近认知、激发内驱”原则,立足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兴趣点,将诗词学习转化为可操作的探究任务。如通过角色代入、场景模拟等方式,让学生化身“文化小使者”或“诗词解码员”,在任务驱动下自主挖掘诗词语言规律与文化密码,实现从被动接受向主动诠释的转变。

以跨学科整合为支撑:项目式学习的优势在于打破学科边界,形成多维认知网络。设计需遵循“有机融合、适度拓展”原则,围绕诗词核心内容,关联历史、艺术、科学等学科逻辑。可将诗词中的地理意象与地图阅读结合,节气描写与自然科学实验联动,人物典故与戏剧表演互通,让学生在跨学科实践中理解诗词的多元价值,同时提升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二、诗词文化项目式学习的实施路径

(一)主题驱动:构建文化情境

诗词文化传承需以真实情境为依托,通过驱动性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以冀教版一年级下册《春晓》教学为例,教师可设计“诗词里的春天”项目。学生分组收集与春节相关的诗词及习俗资料,如查阅《元日》中“爆竹声中一岁除”与传统年俗的关联,并策划“诗词文化展演”‌。活动中,学生通过朗诵《春晓》感受“夜来风雨声”的春意,编排情景剧还原“花落知多少”的意境,同时结合剪纸、春联等实物展示,将诗词中的抽象情感转化为可感知的文化符号‌。此类主题任务不仅强化诗词与生活的联结,更让学生在实践互动中理解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二)分层探究:深化文化理解

项目式学习需遵循认知规律,以阶梯式任务推动文化理解的深化。以《九溪十八涧“一”字》诗为例,教师可设计“一字诗中的山水意境”项目。‌在感知阶段‌,学生通过诵读《望庐山瀑布》体会“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磅礴气势,借助水墨动画直观感受诗词的画面感‌。‌在探究阶段‌,学生结合历史资料分析“一”字诗创作背景,如考察江南山水实景或线上参观文化馆数字展览,理解“一川烟雨”如何浓缩自然之美‌。‌在创造阶段‌,学生设计“微型山水诗境”立体书,用卡纸分层呈现“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意境,将诗句转化为可触摸的视觉作品‌。这种分层推进的路径,既避免浅尝辄止,又通过具象化实践帮助学生跨越古今审美鸿沟。

(三)多元评价:凸显文化认同

评价体系需突破分数导向,以多维反馈强化学生的文化认同感。比如在《望庐山瀑布》教学中,采用“过程积分+创意展评”模式。‌过程性评价‌关注学习轨迹,如记录学生收集庐山地理资料的主动性、小组讨论中提出的创意观点,并通过“诗词研学日志”量化参与度‌。‌成果展示‌环节则举办“诗画庐山”主题展览,学生将创作的山水画、改编的现代诗朗诵视频集中呈现,并邀请家长担任“文化体验官”,从情感表达、创意完成度等维度进行点评‌。其中有学生用陶泥捏制“日照香炉”微景观,将“生紫烟”的缥缈意境具象化,获得“最佳意境诠释奖”。此类评价机制既尊重个体差异,又让文化认同从课堂延伸至生活场域‌。

三、教学案例设计——以冀教版三年级上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为例

在诗词文化传承视角下,本案例以“诗意的告别”为项目主题,依托冀教版三年级上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展开学习活动,目的是希望通过任务驱动与跨学科实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中蕴含的友情之美与文化意境‌。

实施流程围绕三个核心任务推进。‌任务一‌聚焦“还原诗境”,学生通过绘制黄鹤楼至广陵的送别路线图,结合地理知识标注诗中“孤帆”“长江”等意象,并查阅资料对比唐代与现代的交通差异,直观感受“烟花三月”的时空背景‌。‌任务二‌以“沉浸式对话”为核心,学生分组编排李白与孟浩然的送别情景剧,通过角色扮演体会“西辞黄鹤楼”的怅惘与“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深远意境,并尝试用白话文改写诗句,在语言转换中深化对诗人情感的表达‌。‌任务三‌则立足文化传承,学生结合美术创作与诗歌朗诵,以“诗画同源”形式制作“诗意告别”主题展板,将诗中“孤帆远影”的留白之美转化为视觉作品,并邀请家长参与展览讲解,实现课内外联动‌。

整个项目的育人价值体现在三个维度:一是通过诗词与地理、历史的跨学科融合,帮助学生建立文化认同感,理解“送别”在传统文化中的精神内涵;二是借助情景化任务激发协作探究能力,如在路线绘制与剧本创编中培养信息整合与团队分工意识;三是以情感浸润为导向,让学生在具象化体验中感悟友情的珍贵,通过角色代入体会李白目送友人时的复杂心境,从而将古典诗词的情感力量转化为现代生活的共情能力‌。

综上所述,诗词文化传承与项目式学习的结合,为小学语文教学注入了活力。通过情境化、实践化的学习路径,学生能从“旁观者”转变为“传承者”,在文化浸润中实现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杨瑜瑾. 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浅析——以"我为李白代言"项目式教学活动为例[J]. 万象,2024(9):84-86.

[2]文贤生. 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小学古诗词跨学科教学思考[J]. 语文世界,2024(22):42-43.

[3]徐倩. 项目化学习驱动下的小古文读写互动教学研究[J]. 语文课内外,2021(8):327.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